茶和天下 缘聚武夷
——第十一届武夷山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纪实

2018-01-27 12:58杨瑞荣
统一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武夷武夷山博会

■ 杨瑞荣

2017年11月15日至18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福建武夷山隆重开馆。茶博会设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太伟会展中心和凯捷城两个展厅,展馆面积达4.3万平方米,共设标准展位1230个。围绕“茶与茶文化”“茶与养生”“茶与茶具”“茶与食品”“茶与茶设备”“茶与旅游”等,邀请采购商6000余人,来自全国各产茶区有代表性名优茶企以及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茶叶企业或代理商参展。台湾参展茶企95家,茶企、茶商代表300多人。茶博会现场签约43个项目,累计总投资85.67亿元,涉及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领域。

本届茶博会突出打造闽北生态食品及茶叶品牌,首届中国(武夷)食品博览会全新亮相,在武夷汉城独栋汉式建筑12000平方米设展位360个,展出闽北名优食品、国内品牌食品、“一带一路”食品及食品配套。期间,举办“朱子故里大美武夷”“五个一百”宣传武夷山活动,280多名作家、艺术家、摄影家聚集武夷山,传播武夷声音、讲述武夷故事、展示武夷美景;举办中国茶叶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研讨会,设立武夷岩茶区域品牌展示馆,展示武夷茶业产品品牌建设成就。

16日,茶博会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推动中国茶叶走向世界”高端对话,品牌建设专家与各知名茶企负责人出席。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卢丽丽提出,当今茶叶市场消费已经非常巨大,但相对其他饮料市场,并没有全部发挥出来,希望能够将茶扩展一些新的功能。茶叶企业要抓住求生态、求环保机遇,把茶叶品牌做大做强。华祥苑董事长肖文华表示,中国茶要走出去最重要的前提是形成标准。时下,90后也开始品茶,泡饮茶文化更受欢迎。只有当大家养成了爱泡茶爱喝茶的生活方式,才能形成一定的氛围,才能带动更多人。

“回归最初,一心做好茶”,这是武夷山武夷星茶企董事长何一心的想法。他认为,中国茶无论走得多远,都要不忘初心,努力做好每一泡茶。

愿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使者

茶博会台湾馆近100个摊位全部排满,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本届茶博会特邀嘉宾,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北京台资企业协会荣誉理事长、北京宝树堂集团总裁谢坤宗参加了本届茶博会开馆仪式。

谈及谢坤宗与武夷山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1992年他经北京市台办介绍,将自己旗下分公司设立在武夷山投资发展,还在武夷大道创办了华夏民族城,多次牵线搭桥协助武夷山市政府组团赴台参访、开展茶旅交流。2008年,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首次在武夷山召开,当时身为全国台企协会会长的谢坤宗,积极奔走联系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区茶输出业同业公会等协会,160位台湾茶业界人士参加了茶博会,为武夷山与台湾茶业界架起了桥梁。

从那以后,谢坤宗几乎每届茶博会都会参与,或是邀请台湾茶企组团参加。他希望海峡两岸能够借助茶博会这个平台,相互交流种茶技术、制茶技艺,不断深化合作,携手共同将茶产业做好做强。

台茶看好祖国大陆市场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欢迎大家来台湾馆做客,喝台湾茶、品台湾味。”台湾茶协会理事长陈玉舜站在台湾馆入口处,向来往宾客发出邀请。已参加过多届茶博会的陈玉舜告诉记者,现在每年都会组织台湾茶企、制茶师傅参会,与大陆业者洽谈业务,切磋技艺,而每次他们带来的茶叶都不够卖。“茶博会是一块金字招牌,在台湾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家都争着要来。”陈玉舜说。

“台湾每年产茶约1.5吨,其中一半以上销往大陆,让台湾70万业者受益。但是从去年开始,到台湾的大陆游客锐减,台湾茶叶严重滞销,茶农茶企都很着急。所以大家组团到茶博会来推介。”台湾农业精品国际行销协会理事长林国梁表示,希望通过茶博会这个平台,与大陆结对子,推介台湾茶。

已成为茶博会老客商的台湾梅山制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政丰对茶博会心存感激,他告诉记者,2007年在首届茶博会做成第一笔买卖后,他在大陆开了首家茶叶专卖店。10年时间,林政丰在祖国大陆已经拥有200家茶叶专卖店,生意越做越大。

“台湾有一句俗话叫‘吃果子拜树头’,意思是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我打心里感谢海峡两岸茶博会。如果没有茶博会,我可能还是南投深山里的一个不起眼的茶农,绝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林政丰说:“大陆市场大、机会多,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宣传,让更多同行来参加茶博会。”

茶香两岸 情浓武夷

走进台湾馆,每个摊位各具特色,沁人心脾的高山美人茶,品种多样的茶食品,色彩斑斓的精致茶具,欢快热情的台湾原住民舞蹈……台湾元素再一次“吸睛”,让展馆内弥漫浓浓宝岛风情。

鎏金法华彩上绘吉祥。多彩的孔雀纹瓷杯,绚丽的台湾天目盏,工艺精湛的手捏陶瓷……各式各样创意茶具吸引了不少来客。一家茶具展商展出的鎏金瓷器更是备受女性喜爱。鎏金瓷杯上,一朵朵牡丹在金色的茶杯上分外显眼。“我们的产品也叫‘浮雕法华彩’,牡丹的图案则寓意吉祥富贵。”台湾井玉龙公司的施季萱说,“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华彩不同的是,手工师傅用手工勾勒浮雕后再进行填彩,并融入鎏金进行绘制,让釉面层次更加丰富。”施季萱介绍,这是她第一次到茶博会参展,交到了很多朋友,也让自己的产品被更多人了解。

一场不能错过的盛会。台湾茶商林育拯已是茶博会“老朋友”了,展位门庭若市,不时有老熟人前来品茶寒暄。“我来武夷山参加茶博会9次了,每一届都来参加,武夷山茶博会为台企参展安排十分周到,为我们带来了很好的销路,是一场绝对不能错过的茶叶盛会,我与武夷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这次我把今年研发的一款新茶饼,采用台湾阿里山东方美人茶与云南阿瓦山红茶共同拼配制成。外包装上采用传统喜饼的红色纸,而且名字为‘两岸一家亲’首次对外发售,并以此表达我对茶博会的美好祝愿。”

多样元素齐亮相

茶博会能看能买的不仅有茶,茶点、茶具、茶人服等也令人目不暇接。第二次到武夷山参加茶博会的台湾幸记食品,不仅带来当家产品凤梨酥,还带来不少新式茶点。在其他展位上,银制茶具、紫砂茶壶以及闽北建盏等茶器令人赏心悦目,各式各样茶人服也为本届茶博会添彩。

品茶之余,宾客还能欣赏到各式各样茶事表演。值得一提的是,茶博会为来宾准备了一场宋代茶艺展演。伴着古韵悠长的宋词乐舞,茶艺师为大家还原精彩的宋代“点茶”技艺。

食博会展馆前广场,憨态可掬的“吉祥六宝”并排站着,手捧橙子、酒酿、灵芝等,迎接八方宾朋。它们都有独特而响亮的名字:“鸡宝”“茶宝”“鱼宝”“笋宝”“酒宝”“菇宝”,似乎想告诉所有人,他们就是闽北名特优农副产品代言人。

走进“一带一路”特色品牌馆、国内其他食品馆、新疆木垒县特色食品馆、武夷名酒馆、县市馆,布展异彩纷呈。

“这是从我们基地种植的玫瑰茶中提炼出来的。”来自木垒县客商王嘉边布展边向记者介绍,因为南平与木垒县的兄弟情谊,木垒县设置了12个展位,展出的都是当地优质、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品,“我们不仅仅是想推介自己的产品,更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更加了解新疆”。

“我们一吃完午饭就赶过来布展。你瞧,这是野生红菇、笋干、木耳、香菇,都是土特产,保证绿色原生态。”来自松溪的何家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忙着拆开一箱箱食品包装,并将产品分类上架。

“举办首届食博会,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市场,让我们的产品离大家更近一些。”台湾客商池建金此次带来了巧克力派、榴莲派、提拉米苏蛋糕等,同时他还有一名非洲小伙子Geof随行。池建金告诉记者,Geof是自己的客户,他有很好的非洲特产,如非洲可可油、桉树蜂蜜等。Geof说,这是他跑中国市场的第二个年头,去年一年跑的都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此次想把自己家乡的特色产品介绍给更多人。

聚焦朱子故里 推介大美武夷

抒写武夷山水,抒情武夷文化,抒怀武夷精神。“五个一百”宣传武夷山系列活动与茶博会同时进行。近400多位作家、艺术家聚集武夷山,举办公益汇演、《闽越寻梦》电影剧本创作发布研讨会、“朱子故里·大美武夷”摄影书画作品展等。福建省文艺创作基地和福建省茶旅艺术之乡,分别落户“朱子故里”五夫镇和武夷岩茶重镇星村镇。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彭秀莲表示,武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朱子文化、万里茶道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她介绍说,“五个一百”活动即“百名作家写武夷”“百名音乐家唱武夷”“百名书法家书武夷”“百名画家画武夷”“百名摄影家摄武夷”。以“朱子故里·大美武夷”为主题,省文联下属五大协会、武夷山市政府、南平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承办。

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一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先后深入武夷山考察采风,创作出《最后一个闽粤人》《新武夷茶歌》《武夷岩茶:揉进故事的茶叶》《金碧青绿画武夷》《岩骨茶香武夷茶》等作品;另有一批名家已接受邀请,将创作关于武夷山的作品,他们中有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等。

此外,由福建省作家协会、省摄影家协会牵头,活动主办方邀请《人民文学》《收获》《十月》《中国摄影报》等负责人或资深编辑到武夷山参与宣传活动。已与国内、省内重要报刊《人民文学》《中国摄影报》《福建文学》等合作,推出“武夷山作品专辑”。“通过活动的举办,不仅留下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更要留住他们的心。”11月15日,武夷山挂牌福建省文艺创作基地和福建省茶旅艺术之乡两块牌子。活动期间,由中央电视台10套拍摄的《朱熹》纪录片举行开机仪式。省文联惠民演出140位艺术家同台献技,为茶博会添彩增色。茶博会期间,还举办了全国百位摄影家作品展。

猜你喜欢
武夷武夷山博会
《武夷天下秀》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2016CFB餐博会精彩瞬间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