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星 温天鹏
民进党上台一年多,台湾社会在蔡英文当局的倒行逆施下已是民怨沸腾,群众抗议游行不断。蔡英文执政不仅没有“蜜月期”,而且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民调断崖式下滑。最关键原因还是在于民进党和蔡英文始终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与台湾民意于不顾,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两岸公权力沟通协商机制停摆。在民进党阵营顽固坚持“台独”主张的情况下,调整两岸政策的空间狭小,同时在2018年县市长选举的压力下,短期内民进党阵营矛盾焦点仍将以岛内为主,对于争议性较强的两岸议题,应当会尽量模糊焦点。
蔡英文上任之初,祖国大陆希望蔡英文当局能够“完成答卷”,蔡英文当局由于没有感受到“地动山摇”的变化,所以误判形势认为不正面表述“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主张“维持现状”的模糊两岸政策具有长期坚持的可行性。蔡英文当局不仅单方面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改变两岸现状,而且在岛内外放任和助推“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台独”分裂活动,采取各种方式阻挠两岸交流合作,煽动两岸民意对立。
蔡英文当局的两岸政策基本立场是所谓的“维持现状”,但始终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抛出“寻找两岸互动新模式”的说法。蔡英文的论述主张可以概括为依循所谓“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并“依据‘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的基本框架,相比较陈水扁执政中后期抛出“一边一国”论及推动“台湾正常国家运动”等激烈做法,蔡英文当局执行的应属于相对温和的“实质台独”路线。
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是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的核心,并将其作为处理两岸关系的前提。民进党当局始终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存在,仅表示尊重1992年形成若干共识的“历史事实”。蔡英文在就职时表示,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新当局将依据“中华民国宪制性规定”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与其他法律处理两岸事务。蔡英文称,她所说的既有政治基础,包含几个关键元素:第一,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第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第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第四,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从上述表态可以看出,蔡英文事实上是想避开“九二共识”,以两岸互不隶属的法理框架处理两岸关系。
蔡英文在避而不谈“九二共识”的情况下,却多次声称希望“维持现状”。蔡英文持续在一些场合表示“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不变、善意不变。将“维持现状”作为处理两岸事务的“核心原则”,并强调“维持现状”就是台湾的“最大民意”。这种维持现状,事实上强调两岸的对立对抗,且欲将这种对立对抗法理化。因此,民进党竭力做出“维持现状”的表象,对于极具敏感性的“公民投票法”修正案急踩刹车,排除了“领土变更”项。而且上任之初民进党当局相关官员接连表示,两岸协议不是国际协议,两岸关系不是外交关系,中国人非外国人等。但是蔡英文始终未对“维持现状”的内涵做出清楚说明,蔡英文所说的“维持现状”,只是希望能够承接及维持马英九在两岸交流合作尤其是两岸“两会”谈判中所获得的“红利”的现状,而不愿继承及维持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核心内涵的现状。
另一方面,民进党又竭力将破坏现状的责任推到祖国大陆身上。在2016年9月29日《给民进党党员的信》中,呼吁民进党人“要力抗中国的压力”;在2016年“双十节”庆典的演讲中,蔡英文虽抛出“新四不政策”,即“承诺不会改变,善意不会改变,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显然故意隐去了其不承认“九二共识”的责任,而是将祖国大陆的反“台独”行为视为破坏现状。因此有学者认为,蔡英文提出“四不一没有”(外加没有“九二共识”),标志着蔡英文所标榜两岸政策具有“一致性”“可持续性”“可预测性”“不挑衅性”的破产。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遭到破坏,这才是两岸关系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蔡英文多次提出要寻求的“两岸互动新模式”,也是以不承认“九二共识”为前提。执政周年前夕,蔡英文针对两岸关系问题一度抛出“新情势、新问卷、新模式”两岸关系互动“新”主张,认为两岸需要共建新模式,以便双方共同合作、互动增进彼此利益,不断喊话释放所谓“善意”。在2017年8月8日出席“2017亚太安全对话”致词时又再次强调,她的行政团队会致力于“维持现状”,希望双方(指两岸)都能一起找出两岸互动的新模式,来帮助两岸的稳定及繁荣。同样又是老调重弹,毫无新意。2017年9月24日,蔡英文在民进党第17届2次全代会以主席身份致辞时又提到,“寻找和对岸互动的新模式,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民进党人重要使命”。蔡英文无论是“一新”还是“三新”,都是在不断闪躲“一中”,回避、不承认“九二共识”。
日前蔡英文接受台湾媒体专访时又再次表示,希望大陆举行十九大后,双方可思考新模式,让两岸关系更活络一点,让两岸架构可以走向新的模式。蔡英文表示,虽然在政治重大议题上,大陆觉得台湾方面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但台湾已尽了最大的善意。蔡英文完全了解当前两岸关系的严重性和两岸新论述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一个新的两岸论述或政策宣示,不但无法改善两岸关系僵局,也无法有效因应她所强调的变化,未来的执政之路势必更加艰难。不过蔡英文当局并没有放弃在否认“九二共识”前提下开创两岸新局面的幻想,在“台独”立场上没有丝毫退让。
台湾各界都期待蔡英文有一个能够真正改善两岸关系的新论述,但未来的关键在于蔡英文能否有决心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排除深绿“独”派的牵制,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当前两岸关系的问题是民进党当局自己一手造成的,这个责任民进党当局是推卸不了的,这也是民进党当局无论用再多的新辞藻,也转移不了和掩盖不了的一个事实。要想改变目前两岸关系的状况,只有明确回答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个根本问题,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样两岸双方才谈得上良性互动,两岸关系也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台独”路线在蔡英文时代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民进党当局目前的大陆政策显然采取“守势”与“不挑衅”态度,力图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克制”做法,借此换取对内推动各项改革的“战略机遇期”。
蔡英文当局推行各种改革战场四起,民进党的策略就是转移焦点,为自己执政不力寻找借口,同时达到丑化祖国大陆的目的。通过对军公教退休人员的“年金改革”以及“不当党产条例”“一例一休”,已经搞得天怒人怨,2017年2月以来又突然转向两岸议题,包括紧缩退役将领登陆政策,炒作大学“一中承诺书”,紧接着又搞出一个“陆生共谍案”。更加严重的是2017年12月19日爆发的新党王炳忠案,声称王炳忠等人涉嫌违反所谓“国家安全法”,绿营大搞“绿色恐怖”肃杀岛内统派力量,显然蔡英文当局已经决心要跟祖国大陆彻底撕破脸。蔡英文当局的操作手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以转型正义为名,斗垮国民党重新执政的基础,二是以“反中”为手段,转移社会焦点,把执政以来累积的民怨转嫁到祖国大陆头上。
面对不乐观的两岸形势,多数民众都希望两岸重回和平交流道路,但民进党当局的策略却是不断大打“模糊牌”。蔡英文当局声称要维持两岸现状,实质现状已发生改变。蔡英文的所谓“维持现状”采取“政经分离”方式,鼓吹让两岸在政治关系上尽量“不屈服也不对抗”,维持“和平”现状,在经济上则是尽可能让台湾脱离对祖国大陆的依赖。新系大佬、“台日关系协会”会长邱义仁明白指出,民进党的策略就是要“模糊”,除非有更好的说法,否则“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表述。邱义仁的谈话,充分反映出蔡英文当局两岸政策最高指导方针,就是以“模糊”应付“一中”压力。民进党自认“模糊策略”可以奏效,但是模糊就是“以拖待变”,背后真正用意还是企图改变现状。
蔡英文频频用所谓“台湾民意”搪塞“九二共识”。蔡英文用“台湾民意”作挡箭牌的用意很明显,即拒绝正面承认“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但是,台湾的民意究竟是什么,特别是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台湾民意究竟是什么,民进党上台是否就代表了这些民意,目前来看都是民进党的一面之词。民进党的基本逻辑是,把对民进党的支持与对其两岸政策的支持划上等号,特别是要将民众对民进党的支持与对其“台独”立场的支持划上等号。从民进党的作风来看,营造民意是其拿手好戏,操作起来轻车熟路。从民意本身来说,台湾民众当然是希望和平,所以民进党的“维持现状说”颇可以欺骗一批台湾民众。
民进党追求两岸关系的稳定,本质还是为了扩大支持以创造较大的空间。民进党当局的近期作为,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巩固选举基本盘,提高民进党整体支持度。台湾新一轮选举已经启动,民进党的主要任务显然就是通过制造声势,凝聚基本盘,争取更多岛内支持。所以说民进党当局并不想表现出在短期内狂飙“台独”路线的姿态。行政当局新领导人赖清德“台独”言论出台后,引发岛内强烈反弹,民进党上下不得不频频灭火,对赖清德的“台独”言论进行降温。
总体来看,民进党蔡英文当局的两岸政策主张的战略设计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加强防守,在面对祖国大陆不断限缩其国际空间的压力下,蔡英文尽量表现出强硬姿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蔡英文确实没有多少“反制牌”可打,从之后的行动来看,蔡英文当局并没有采取具体实质行动有所回应,只是努力安抚仅存的几个所谓“邦交国”。蔡英文一方面坚决拒绝承认“九二共识”,没有完成答卷;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不挑衅,不刺激,零意外”策略,而且在就职一周年时打破惯例没有发表讲话,以避免在两岸间爆发“意外”。不过,蔡英文的继续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上高挂免战牌的姿态非常明显。
二是待机而动,进行反击。蔡英文的反击可以分为直接进攻与迂回进攻两种形式。就前者而言,民进党不断扩大国际活动的能见度,在国际社会大打“悲情牌”,把中国大陆塑造成不断打压台湾的“强权国家”,以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关注。就后者而言,民进党不断在岛内营造祖国大陆打压台湾的形象,以增加民众对祖国大陆的恶感和对民进党的支持,从而增加对抗祖国大陆的筹码。
民进党上台一年多来,蔡英文承诺的“维持两岸现状”已经被证明不过是以拖待变的骗局。岛内民众对她两岸政策的支持度从2016年的高点掉到基本盘,显见原先期待她能稳定两岸关系的中间选民,开始不满民进党当局的无能及消极。未来2018年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发展动向是两岸高度关注的问题。
蔡英文受到内外压力的影响,向积极改善两岸关系的方向调整两岸政策可能性较低。蔡英文受到深绿“台独”势力的绑架,若蔡英文接受祖国大陆的要求去讲“九二共识”,“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反弹可想而知,因此她不敢讲“九二共识”。蔡英文内有以行政机构负责人赖清德为代表的“台独基本教义派”掣肘,外有蓝营国民党吴敦义强势回归抢攻期待两岸关系改善的中间选民,可以说内外交迫。在2017年12月19日新党成员被强行拘提这种情形下,蔡英文如果轻举妄动,调整两岸政策,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对她已经不断下滑的民调支持度,造成雪上加霜的效应。
面对祖国大陆的打压,多数中常委、民意代表都对调整两岸政策持保留态度。民进党民意代表罗致政直言,“修改决议文无法解决两岸僵局”,不应把所有问题都丢回台湾或民进党身上,民进党当然可以做检讨,但不代表要做更多让步。整个党内都持这样的看法,如果蔡英文贸然在两岸政策上让步,势必引发党内反弹,执政基础必定受到侵蚀,2018年县市长选举必定产生重大冲击,绿营基本盘松动,自己寻求2020年连任的目标必然会泡汤。
岛内民意的导向也使蔡英文当局拥有了不改变两岸政策的本钱,两岸局势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对于执政当局来说,获得岛内民意的高支持以在选举中获胜才是最重要的。许多台湾民众仍有“惧统”情结和“拒统”心态,对这些人来说,“拒统”与支持两岸交流并不矛盾,他们希望在不走向统一的前提下,与祖国大陆发展更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心态与民进党的维持现状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可能会被民进党利用,成为拒不调整两岸政策的重要支撑。
快速走向激进“台独”路线对民进党显然也是利大于弊。蔡英文一旦从中间温和路线走向激进挑衅路线,两岸关系将陷入热对抗。如此蔡英文不得不大幅偏离“维持现状”的承诺,难以获取中间选民信任,选票无法极大化,不仅无法继续顺利执政也难以再度取得政权,这与民进党的一贯思维不合。检视民进党能够取得政权,皆是采取中间温和路线。极端激进路线无法成为赢取选票的选战主轴,无法拓展选民支持扩增群众基础。因是之故,蔡英文当局面对两岸关系,更有可能重申维持现状及实行不挑衅、不对抗策略,但不太可能在基本立场上让步。
民进党仍会不断强调两岸和平以及创造两岸互动新模式,但不承认“九二共识”。蔡英文在2017年9月的民进党全代会上仍在鼓吹“寻找和对岸互动的新模式”,这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蔡英文的主要论调。蔡英文抛出两岸新论述的说法,应是争取在十九大后对台政策中创造更多空间,避免向对民进党最不利的方向发展。蔡英文虽在更换行政机构负责人后,民调有所回升,但这只是深绿基本盘归队的短暂效应,台湾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当局的两岸政策,两岸关系无法好转,从外事、内政到经济都稳不下来,2018年县市选举恐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随着两岸关系僵持状态的持续,民进党在两岸问题上的话语权正在逐步流失。蔡英文当局上台后,两岸官方接触减少,陆客入台观光锐减,两岸关系陷入“冷对抗”局面,巴拿马与台湾断交,台湾出席国际组织亦多受阻。正当蓝绿政治人物束手无策,柯文哲却异军突起,以“双城论坛”名义前往祖国大陆“破冰”,更以“两岸一家亲”及“命运共同体”等论述,不仅吸引媒体关注,更获得两岸民众认可,被视为偏绿色彩的柯文哲,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初见端倪。柯文哲的做法成功让其民调止跌回升,为连任之路大大加分,这种情形如果发展下去,无疑会对民进党形成一定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并提出了反对“台独”的“六个任何”。“九二共识”是检验蔡英文“维持现状”的唯一标准,蔡英文不论如何表述,都会被要求明确界定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显然两岸互信难以建立,十九大之后两岸关系仍可能难以活络改善,甚至也不排除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两岸冲突可能性增加,蔡英文身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对于两岸交流30年的发展如果还是继续视而不见,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最终只能将台湾带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