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书馆建筑理念及发展趋势探讨

2018-01-27 22:59:47陈春阳
图书馆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交流图书馆空间

陈春阳

(莆田学院图书馆,福建 莆田 351100)

1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主要特征

现代图书馆是开放式、多功能、综合性、社会化的学习中心、交流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同时提供文献阅览、信息服务、学习共享、公共活动、生活休闲、创意创客和技术设备、业务工作等空间,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现代图书馆是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人类智慧成果的基础设施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记忆的重要机构,担负着向公众传递知识信息、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精神生活、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现代图书馆以“普遍、均等、无障碍”的原则,为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展开多层次的服务。其特性是社会化、开放型、综合性、多功能、信息化、网络化。刘兹恒认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图书馆服务泛在化、图书馆工作网络化、图书馆资源数据化、图书馆功能智慧化、图书馆阅读移动化、图书馆空间创意化、图书馆用户自主化、图书馆业务规范化、图书馆馆藏仓储化、图书馆事业社会化[1]。

1.2 现代图书馆建筑是适应图书馆服务与管理要求的公共建筑

建筑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要求而建造的,建筑是为了使用的。现代图书馆建筑是按照现代图书馆的理念与原则,供社会成员公共使用的开放空间,是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交流场所,是社会的文化交流中心。现代图书馆建筑是社会文明标志、学习研究基地、信息集散枢纽、大众休闲场所,是读者的精神家园。

1.3 现代图书馆建筑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

现代图书馆建筑采用各种信息技术,构成超越时空的服务体系,沟通馆内外,既为到馆读者提供借阅、咨询和上网服务,也广泛进行远程服务,让读者在自己的办公室、家里或其他任何场所都能访问图书馆,获得多种多样的服务。

1.4 现代图书馆建筑不断地进行重构与改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读者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服务面的扩大与服务领域和方式的拓展,现代图书馆建筑在规划建设中吸取了新理念,建筑的内涵也不断扩大,内部空间得以重构与改造,更加适应读者的需求。

2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理念

现代图书馆建筑应有现代化、人本、网络化、环境、结构功能灵活、服务多样化、开放性、文化等观念,将现代建筑观念贯穿到图书馆建设整个过程是建设成功图书馆的关键因素,现代图书馆建筑新理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人为本论

与传统图书馆建筑相比,现代图书馆建筑以人为本,将服务于人作为第一要素。现代图书馆建筑强调一切从读者的需求出发,尊重读者。吴建中认为,“现在图书馆更加注重人的活动需求,人流、物流、信息流中,以人流为主导来设计”[2]6。规划设计以服务于人为导向,注重人的交流与共享,兼顾读者阅读、研究的需求与馆员业务、活动的需求。

2.2 交流场论

现代图书馆重视读者交流沟通。李明华早在2002年提出现代图书馆交流场理论,他认为:图书馆是读者与馆员、读者与知识以及读者相互之间的交流场;图书馆提供讲座、展览以及讨论的空间和表演的舞台,并成为读者之间或读者与学者、专家之间在学术、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重要场所[3]。2012年他又专论图书馆是交流场,指出现代图书馆是读者与知识、读者与馆员、社会成员相互之间交流场的结合体[4]。2004年周文骏提出:“图书馆是交流的枢纽,是文献交流的枢纽,是信息交流的枢纽。交流,它是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表现形式”[5]。吴建中说作为“场所”人们在图书馆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可以静下心来看书,也可以个别或联合办公[2]7。

2.3 第三文化空间论

2009年国际图书馆界提出“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在中国,吴建中最早提出图书馆是第三空间观点:第三空间就是人们交流的社会空间,像休闲的咖啡厅、聚集丰富文献资源的图书馆、文化内涵深厚的博物馆之类的……为突显人和人之间交流的社会空间,需要有知识共享的图书馆之类的第三空间,确立图书馆第三空间概念,活动的空间就更大了。图书馆可以更好地利用ICT来发展图书馆的数字化,提供图书馆泛在化服务,也可以提供多元的文化服务,让更多读者在图书馆参与体验和开展面对面的交流[6],图书馆是任何人都可以走进的城市第三空间[2]8。褚树青认为图书馆应称“第三文化空间”[7]。2013年龚娅君专论公共图书馆为社会第三文化空间[8]。

2.4 第三代图书馆论

程焕文教授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称为“第三代图书馆”。2016年吴建中提出“第三代图书馆”说,认为第三代图书馆的特征是超越,即超越书、超越传统图书馆。其基本特征是注重人的需求,注重开放性,注重可接近性,注重资源融合,注重生态环境。其基本功能是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激发社群活力。他强调第三代图书馆让人的交流更方便[2]8。

2.5 绿色环保论

现代图书馆建筑应该建设成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潮流的绿色建筑,尽可能利用天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营造优质的内外环境,力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相和谐。李昭淳提出“图书馆建设绿色文化”,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将图书馆建筑提升到新高度[9]。吴建中认为第三代图书馆注重生态环境,并将生态技术有机地融合进各种服务功能之中[2]6。

2.6 广义建筑论

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于1989年出版了《广义建筑学》,指出建筑学的概念必须扩大,提出了建筑的人本时空观、地理时空观、文化时空观、经济时空观、艺术时空观。其核心是“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创造”,其论述包括聚居、地区、文化、科技、政法、业务、教育、艺术,进行整体思维。建筑不是单纯建造房屋,广义建筑学追求的是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10]79。李明华认为,现代建筑的内涵已经大大超出一座房子的概念,而扩展为“房舍+设施+网络+管理+文化+环境”的综合,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构成包括房屋、设备、交通、网络、氛围和环境[11]。图书馆建筑理念对于图书馆空间规划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将彻底改变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在空间建设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3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3.1 图书馆成为文化中心,读者广泛参与互动

现代图书馆建筑是多功能的文化综合体,其功能涵盖了文化教育的诸多方面,除提供传统的借阅、查询空间之外,展览、讲座、培训、沙龙、放映、演出等交流场地已占据了很大比重,从而成为开放型、网络化、多元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公共文化中心。现代图书馆建筑既是社会公众的“大书房”,又是中外多元文化的交汇处,更为大众提供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宽泛互动条件,如外语沙龙、读书会、朗诵会、读者组织的各种戏剧表演团体等,都有适当的场地和音响设备。如杭州图书馆有意识地打造成“文化综合体”,这是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中心的很好范例[10]79-80。当然也有文化馆馆长质疑图书馆的“第三文化空间”理论,把那些几乎所有与文化有关的活动,如看的、读的、演的、休闲的……都成为图书馆服务内容了,那文化馆还有空间吗?褚树青认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要求,图书馆应向读者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有支持口述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播的使命……图书馆现在所做的其实并无“越界”[12]。

3.2 突出交流功能,创新空间格局

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服务不断拓展,图书馆的功能更加丰富和完善,除传统的藏书、借阅外,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信息功能、记忆功能、交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都得到了安排,建筑为各种功能提供条件。组织各种交流活动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方面。图书馆的空间格局更是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创新。

图书馆也开始不专设电子阅览室,馆内各空间均设立有电脑上网查询和阅读点,方便读者自带手提电脑使用。高校图书馆设立信息共享空间或学习共享空间,将书刊、阅读、讨论、交流及相关设施汇于同一空间。如复旦大学设立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馆将电子阅览室改建为学习共享空间。更多的图书馆为公众提供展览、讲座、讨论的空间和放映、表演的舞台,成为公众相互之间或读者与专家学者之间在思想、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进行直接交流的场所。读者交流活动的空间已占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如今图书馆设置了“创客空间”,读者可在其内查询、研究、交流,创作、创新、创造。2013年上海图书馆推出的“创·新空间”,分为阅读区域、创意设计展览、全媒体交流体验、专利标准服务、IC共享等五大功能区域,并实现相通相连,以馆藏文献、数字技术、创新工具为支撑,形成复合型学习空间和创意工作室,既提供多语种多载体跨学科的文献借阅、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报告和专题数据库服务,也提供专业制图设备和设计软件以及多媒体触屏、专业会议用投影、音响、3D打印等设备。读者还可以展示各自的创新阶段性成果,并邀请一些机构合作,开展现场教授、专家坐堂、互动教学,形成读者与专家、馆员与专家、读者与读者,甚至专家与专家的多向交流。还举办各类相关的展览活动,参与读者众多[13]。

3.3 互联网+图书馆,拓展远程服务

信息技术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重要支撑。图书馆应用信息技术从简单的计算机编目、流通到全面计算机化,进而实现馆际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又发展到为读者提供远程服务。建筑的综合布线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无线网络全馆覆盖,都为服务的拓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图书馆”使“图书馆服务泛在化”得以实现,7×24服务不但能办理续借、预约,而且可以查询和下载读者需要的资料文档。电子文献快速增加、网络资源急剧扩张,部分读者阅读习惯改变,网络阅读、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方兴未艾,读者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随时随地都能够访问图书馆,获取自己需要的服务。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图书馆应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宜与电子信息、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等设施统一设计”,“设置局域无线网络,增加了信息点,可以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和后备,给读者及工作人员创造更为便利的上网条件”[14]。

3.4 落实生态文明,追求绿色建筑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重要国策,理应在每一个建设项目中加以落实。图书馆建筑要建设成为绿色建筑,要求在图书馆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等),做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满足建筑功能要求,节省运营维护费用,推进可持续发展。为此,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作为绿色建设,须合理确定建筑规模,公共图书馆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确定科学、合理的用地指标及建设规模。高校图书馆应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根据学生数确定建设规模。在规划设计之初应对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管理人员数有科学的预估,在设计方案评审和修改过程中,对于建筑内部的服务布局和空间分隔应由馆方主导拿出适宜的方案,以利于未来服务管理中节省人力。在规划设计图书馆建筑时应严格把握节能指标,反对高能耗的设计方案,尽可能减少玻璃盒子全空调设计,力求节省能源消耗和运营费用。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在原有建筑空间开敞、有中庭、自然通风良好的优点的基础上,采取了许多新理念、新技术,通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在屋顶架设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于城市供电系统联网,建筑综合节能率可达到68.5%;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年发电量可达每年可发电48万千瓦时,解决所有读者活动场所、书库、行政业务用房及新建地下停车场日间照明用电的要求。建成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面积达2万m2,每年可节约用水近2万m3,约占全年绿化需水量的56%。此项工程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15],2015年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发改委、财政部成功评为第二批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16]。此项工程在2017年国际图联绿色图书馆大奖评比中荣获第二名[17]。

3.5 优化环境质量,重视文化氛围

现代图书馆建筑已经远非一座简单的图书大楼,而应是包含着丰富文化内涵、有良好内外环境的开放的、宜人的建筑体。环境设计是现代图书馆设计的重要内容。现代图书馆建筑越来越注重环境效果,从选择建设地点到建筑本身的环境设计,都应有全盘的考虑,以求具有良好的内外环境,既造福于读者,又为城市增添美好的人文景观。优良的图书馆建筑环境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有利于提高城市的观感和文化吸引力、文化软实力。

图书馆建筑环境包含着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和建筑构造的环境,两者的结合形成整体的图书馆建筑环境。创造良好的建筑环境,先从遴选馆址开始,交通便利环境友好是前提,尊重环境、借助环境,补益环境、与环境相协调,建筑体在特定的环境中求得和谐美。图书馆内部环境的优化,要从家具设备配置摆放、适宜的温湿度、照明度、空气清新度等方面创造出便利、健康的阅读与交流环境,更要让读者感到亲切、温馨。图书馆建筑是文化建筑,是人们接受文化和以文会友的地方,是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播器,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鲜明的文化标记,理应彰显图书馆的文化品格,表现地方的文化积淀和特色,有适宜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雅致而亲近的文化氛围已经受到普遍重视,文化软环境的营造成为图书馆建筑二次装修的重点内容,包括形象设计、馆徽馆标、家具款式、雕塑小品、书画装饰、色彩光影等,以各种形式倾力打造,力求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能提高大众艺术欣赏水平,在大众化的文化交流的场所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4 结语

新时期的图书馆面临转型发展,要求图书馆建设及内部结构功能做出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不同需求。如在馆藏资源空间、学习共享、休闲娱乐类空间也可以借鉴“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企业研发中心”模式进行研究。因此,研究图书馆建筑理念及图书馆发展趋势,充分借鉴其他行业成功案例,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图书馆建筑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设,前瞻性地实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另一方面,图书馆建设要考虑现代图书馆建筑要成为社会文明的艺术表达、科技与人文相交融,真正成为读者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图书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1]刘兹恒.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EB/OL].[2017-11-21].http://www.cssn.cn/s/ts_sksy/201604/t20160408_2958297.shtml.

[2]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6):4-9.

[3]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模式[J].南方建筑,2002(4):38.

[4]李明华.论作为交流场的图书馆—兼论基础理论研究问题[J].新世纪图书馆,2012(12):7-11.

[5]周文骏.什么是图书馆?怎么研究图书馆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2-4.

[6]吴建中.建设第三空间强化社会参与[EB/OL].[2017-11-22].http://fwwh.net/Zhaiyao.aspx?id=243690.

[7]郭琳.一座公共图书馆的“第三文化空间”实验[EB/OL].[2017-11-22].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1-11/23/content_1175726.htm.

[8]龚娅君.公共图书馆社会“第三文化空间”内涵、实践与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3(2):78-80.

[9]李昭醇.图书馆建筑绿色文化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6):203-206.

[10]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11]李明华.规划设计图书馆要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5-8.

[12]蒋萍,王思.从图书馆到“第三文化空间”[EB/OL].[2017-11-23].http://hznews.hangzhou.com.cn/wenti/content/2012-01/10/content_4030615.htm.

[13]让创新更容易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吸引创客扎根[EB/OL].[2017-11-23]http://www.sh12345.gov.cn/bsyw/21334.jhtml.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38-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5]李昭淳,周国昌,邢华伟,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项目[J].建设科技,2010(6):88-90.

[16]省立中山图书馆顺利通过第二批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验收[EB/OL].[2017-11-23].http://www.chnlib.com/wenhuadongtai/2015-10-21/40488.html.

[17]IFLA Green Library Award 2017 Winners Announced.[EB/OL].[2017-07-20].https://www.ifla.org/node/11523?og=479.

猜你喜欢
交流图书馆空间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空间是什么?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