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大层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01-27 20:33程必定
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体系

程必定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2018年1月30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从七个方面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作了精辟而全面的论述: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以上“六个体系、一个体制”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而中国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忽视区域层面。从区域视角看,在省区、市县层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应突出“有特色、现代化、新动能、协调性、可持续”五大着力点。有特色是就区域产业体系而言的,现代化是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而言的,新动能是就区域经济发展动力而言的,协调性是就城乡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而言的,可持续是就区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和持久性而言的,五个方面密切关联,需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才能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有特色:培育优势提升区域产业体系质量

有特色是就区域产业体系而言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而实体经济是国家或区域产业体系的主体。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国家或区域产业体系方面的特质,是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亦即每个产业的发展既要创新引领,区域间、产业间又要协同发展。由于省区、市县间的自然与社会资源禀赋差异很大,产业基础和发展能力也有区别,那么,在区域层面,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并不在于追求建设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在市县这样小尺度的区域空间更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而是要从区域条件出发,面向市场、突出特色,构建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在市场条件下,产业有特色就会有差异,有差异就会有分工,有特色的产业体系会促进区域之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中国省区、市县层面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能力尽管各不相同,但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禀赋方面都会有本区域的特色,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本区域的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往往就是本区域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有的还是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基于本区域特色而构建的产业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发展的广阔前景。另一方面,优势是质量的基础,因为有优势可以把产品做的更好、把产业做的更强,优势所具有的独特性可以提升产品在细分市场中的竞争率、占有率,优势在产业分工中的主动地位可以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由于这些缘故,区域优势产业在发展中的逐渐累积和相互带动,可以提升一个省区、一个市县的产业体系质量。

但是恰恰是在产业的特色发展方面,许多省区、市县的产业却缺乏特色,区域间的产业同构现象很普遍,导致低层次、重复性的产业发展,难以提升区域产业体系的发展质量。针对这个问题,应以创新驱动区域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这些产业的优势,推进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不仅要在产业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上扩大规模和范围,而且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探索区域间产业的虚拟分工,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不断提升区域产业体系的发展质量。为此,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机制推进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区域合作,市场与政府作用有机融合提升区域产业体系的发展质量。

二、现代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

现代化是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而言的。在新时代,中国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区域层面,关键在于突出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进入21世纪以后,东部地区多数省市都提出要率先建成现代化,并且列出了时间表,但从全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看,这是不够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不仅也应建成现代化,而且任务更为紧迫。由于中国在省区、市县层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同一区域内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提升区域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虽然各有不同的道路,但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是,先从局部现代化入手,逐渐向全域现代化推进。因为现代化是非常艰难的伟大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发达国家如此,作为欠发达的中国更是如此;提出率先建成现代化的东部地区如此,跟进建成现代化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也更是如此。

在省区、市县层面,究竟如何从局部向全域推进区域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呢?各省区、各市县的选择会有不同,但从区域经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看,着力点应从前述的特色产业入手,努力提升那些有区域特色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而带动全区域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因为区域特色产业虽然有特色,但未必实现现代化了,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一些省区、市县的特色产业往往是传统产业,无论是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的差距都很大,从特色产业入手提升现代化,在这些地区是容易做到的,而发达地区则更有条件提升区域特色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因此,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把提升本区域那些有特色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作为构建高质量的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重点。在“十三五”期间,各省区、各市县应按照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推进区域特色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率先提升区域特色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而带动全域经济体系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提升区域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归根到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提升区域经济管理水平。在新时代,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以现代化为标杆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提升三次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而要实现这些发展,必须提升区域的经济管理水平,包括提升政府的宏观管理水平和企业的微观管理水平,不仅使政府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现代经济体系的发展相适应,还要通过深化宏观和微观管理体制的改革,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以更有效的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向现代化发展。

三、新动能: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新动能是就区域经济发展动力而言的。新动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或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发展新动力,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包含面很广。如因新技术产生新动能而兴起的高铁,因新产品产生新动能而兴起的新能源、新材料,因新产业产生新动能而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新业态产生新动能而兴起的连锁、电商等,因新模式产生新动能而兴起的支付宝、众筹等,这些巨大的新动能都拉动了经济增长。近年来,在中国的区域层面,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如火如荼,发展速度很快,但却存在着经济总量小、分布碎片化、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长效机制等问题,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仍起主导作用,新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就是中国区域层面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大着力点。

在区域层面推进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关键是要加快实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更多的创新因素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动力的转换、发展质量的提升。在这方面,各省区、各市县的情况不同,实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子也很多,但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是,根据本区域的实际,突出重点、持续推进,带动全局转换动力,通俗地说,就是“抓住西瓜、丢掉芝麻”。在这方面,雅虎的兴衰很值得借鉴。雅虎曾经是位居全球第一的互联网公司,开发的服务器不胜枚举,但很多产品在线服务的流量和盈利能力都很小,全部加起来还不如谷歌的一个产品,是“抓住芝麻、丢掉西瓜”,必然从顶峰跌落下来而被出售。中国的省区特别是市县,创新资源是有限的,要创新的东西很多,更要集中有效资源,抓住“西瓜”,聚力重点,创新驱动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而这种成效正是各类区域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所急需的。

在省区、市县层面如何抓住“西瓜”呢?一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二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圈。企业是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的主体,企业家是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的集大成者。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首次颁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企业家精神 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特别强调激励企业家弘扬创新精神,在培育新动能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各地区应认真贯彻,鼓励企业家创新。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1819万户法人单位,是企业家创新的基本依托,是各地区发展新动能的巨大力量。中国民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而把这些潜能释放出来,关键是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圈,各地政府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面向大众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搭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园区、创业苗圃等平台,培育和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等,在优良的创业创新生态圈中,形成一批“蚂蚁雄兵”和“隐性冠军”,这样,在区域层面培育新动能就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支撑。

四、协调性: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协调性是就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而言的。中国是特大经济体,全国形成有较大区域差异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板块,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2.65%,西部和中部的一些地区还超过这个比例,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在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衡量中国经济体系是否进入现代化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很快,城市与农村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很多方面又出现不协调、不充分、不平衡和发展分化等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亚健康”问题,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构建,更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时特别强调,要构建“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因此,从区域视角看,促进中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更为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

促进中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关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为中国城市与乡村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而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以后,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又大批进入城市,农业、农村、农民的“老三农”问题尚末解决,又出现了老人农业、空心村、失地农民的“新三农”问题,这种中国式的“乡村病”加重了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可见,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问题在农村,必须振兴乡村。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两个现代化”,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是“两个融合”,即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必须走“换道超车”的发展路子,那就是“接二连三”,推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与增值链,开拓农副产品市场空间,才能彻底改变农业在生产上的脆弱性和在市场上的低价性,把农业做强,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离不开小城市的辐射与带动,由于小城镇是“乡村之首、城市之尾”,城乡融合的最佳空间载体是小城镇,但中国许多小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力弱、带动面小,有的仍带有乡村的属性,是“乡村型”小城镇,针对这些带有普通性的问题,应突出特色小镇建设,实现小城镇功能建设的战略升级,培育和增强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现代化,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筑空间依托与支撑。

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是打破行政区界限,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因为中国的区域经济体分别是以省、市、县三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三级行政区的党委、政府是各类区域经济综合体的发展主体,区域经济就具有“行政区经济”的突出特征。这种特征虽然能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却出现了行政化的“板块经济”,同级“板块”之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加上利益分配的属地化,容易出现产业发展的同构化、市场竞争的行政化、资源配置的碎片化等问题,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低。针对这些普遍性问题,应依托高速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网络化的城镇体系,打破行政区界限,通过区域一体化而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现阶段的情况看,由于城市群在中国普遍发展,在国家层面正在发展跨省区的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在省区层面正在发展跨市县的城市群,如几乎每个省会城市都形成了省会经济圈,副省级城市和一些实力强的地级市周边也形成了城镇群或城市经济圈,应率先在这些城市群、城镇群或城市经济圈推进区域一体化,包括基础设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要广泛而深入地区域合作,为区域一体化构筑体制机制保障。

五、可持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和持久性

可持续是就区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和持久性而言的。对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是有抗风险能力和持久发展能力的,中国的省区乃至市县作为规模不等的经济体,也是如此。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区、各市县的经济发展都很快,但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风险,如地方金融问题、地方债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房地产问题、城市病问题、乡村病问题、贫困问题、城乡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基本公共服务不足问题等,可谓甚多。当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时候,一些地区的不少问题很快浮现,一些问题还有加重趋势,反映中国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很弱,经济发展的持久性不确定。因此,中国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绝不可忽视区域层面的这些问题,在省区、市县层面,应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高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增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和持久性。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也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早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就明确提出要防范金融风险,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三大攻坚战对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和持久性都有重大意义。比如,防控金融风险就被列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首位,而许多违法违规的金融活动就出现在地方。此外,地方债务风险、楼市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全都在地方,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大威胁。党中央、国务院已采取或即将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治理这些问题,因为问题出在地方,更需要地方政府的主动作为,对存在的问题严加治理,严格控制风险,防范潜在风险,才能去病强体,从增强各地区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的意义上,提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

区域经济发展的持久性是更有长远意义的发展质量,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久性,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要求。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很大,从局部来看,存在着一些贫困区域、衰退区域、膨胀区域、危机区域等问题区域,从全局来看,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亚健康病”问题,这些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缺乏持久性的表现,必须从深层上进行治理,有的还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治理,但许多地方党委、政府对此却认识不足、作为不力,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史表明,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具有持久性的基本标准,取决于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增强持久性的视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各类区域在新时代不可松懈、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

猜你喜欢
高质量现代化体系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