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飞 韦宇洁
近年来,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本文在总结浙江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导产业同质化、带动效应不强、集约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培育龙头型主导产业、强化创新驱动和统筹等促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浙江省级产业集聚区自规划建设以来,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的路子,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区位、环境优势,在创新引领、转型升级、集聚示范上不断实践,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点、从产业集聚走向创新集聚的发展道路。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2017年1-9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四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09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401亿元,同比增长34.8%,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6个百分点,占集聚区“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2.9%;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2.0%,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1个百分点。至2017年9月,有11个集聚区“1+2”产业占本集聚区营业收入比重超50%;6个集聚区制造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其中,宁波杭州湾集聚区达到920亿元;9个集聚区服务业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其中,杭州城西和宁波梅山集聚区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505亿和1861亿元,主导产业集聚不断加快。
产业集聚区集约水平不断提升。至2017年9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内工业企业总产值6734亿元,同比增长29.9%;亩均产值96.1万元,同比提高19.6万元;亩均固定资产投资44.7万元,提高5.4万元;亩均企业利税总额20.5万元,提高7.4万元;万元产值能耗0.14吨标煤,与上年持平。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是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为全省工业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1.创新型人才入驻起领军作用。2016年,集聚区内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96亿元,同比增长61.8%,其中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全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34.8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94.4%;企业科技活动人员6.1万人,增长29.6%,累计引进“国千”“省千”人才429人,比上年新增103人,企业累计发明专利5833项,增长41.1%;工业新产品产值3507亿元,增长33.3%,增速比全省高21.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44.1%,高出全省9.8个百分点。
2.科技投入增加拉动集聚区经济发展。2016年末,全省省级以上集聚区内共有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849家,比上年增加165家。集聚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3182亿元,占集聚区内规模以上工业的47.2%,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企业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41.4亿元,占集聚区内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73.8%,比重提高10.1个百分比;期末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8万人,占54.2%,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2855项,同比增加1043项,占48.9%,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
3.从产业集聚走向创新集聚。2016年,产业集聚区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32.5万元/人(增加值/平均从业人员)。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27.2亿元,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4.4%。科技活动人数6.9万人,占全省科技活动人数的18.0%;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数为133人,比全省高出33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5605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21.1%,比2015年增长41.1%。
1.高新技术企业引领集聚区经济发展。2017年1-9月,集聚区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等八大“1+2”主导产业企业共3214家,占集聚区企业总数的65.6%,比2016年提高12.2个百分点;1-9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65亿元,占集聚区全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2.4%。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信息软件等四大行业的带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为1901亿元,同比增长53.9%,占区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5.7%。
2.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1-9月,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708亿元,同比增长38.3%,其中义乌商贸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的服务业营业收入受邮政、申通、中通等大型企业投产影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幅达116.9%,拉动全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业的指标的增长速度;全省产业集聚区期末共有服务业从业人员12.2万人,增长22.7%,增速加快4.8个百分比;服务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748.0亿元,占集聚区内全部企业利税总额的52.0%。
1.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产业集聚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9月末,15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061.1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面积467.3平方公里,比2016年末增加5.7平方公里,比2016年同期增加15.3平方公里,同比增长3.3%,已开发建设面积占集聚区规划面积的44.0%。产业集聚区内“四上”企业509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74家,比2016年末分别增加195家和274家,增长3.8%和11.0%。
2.经济规模稳步提高。2017年1-9月,集聚区企业总资产15232亿元,同比增长23.1%,企业户均资产2.99亿元,增长5.3%;园区内世界500强企业63家,比2016年末新增2家,上市公司91家,新增9家;实际引进内资1304.1亿元,同比增长23.5%;实际到位外资23.4亿美元,增长23.3%。当年新增投资亿元以上内资项目300个,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70个。
一方面,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明显增加,2017年1-9月产业集聚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90.6万人,同比增加13.3万人,增长1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71.6万人,增加5.5万人,增长15.0%。另一方面,各地城市建设发展中统筹规划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发展相配套的学校、医院、商贸等生活设施,促进集聚区从业人员生活便利化,推进城市规模扩大,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例如,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以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总抓手,统筹推进78平方公里滨海新城和24平方公里南部新城建设,在集聚区内大力建设宁波市杭州湾医院、世纪城第二小学、金融广场、海创体育馆等项目,积极谋划湿地旅游板块开发。
根据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每个产业集聚区内划分核心区块,明确1-2个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核心区块、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倾斜,核心区域经济效益不断优化。2016年,产业集聚区内核心区已开发建成面积125.3平方公里,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10亿元,占集聚区增加值总额的56.9%;企业利税总额1237亿元,占集聚区利税总额的75.4%;投资2121亿元,增长22.2%,占集聚区投资总额的52.8%。
1.主导产业同质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较明显的产业同质性,产业差异化和互补性偏低。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涉及先进交通运输装备产业的有8个,涉及现代服务业的有6个。由于各集聚区在发展初期,以规模扩张为目标,在项目引进、产业培育上没有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或产业基础,普遍存在产业培育与本土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引进、产业链延伸与服务环节增值、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的割裂发展,导致各地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中出现争项目、争投资等情况。
2.带动效应不强。产业集聚区大部分是依靠政府主导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缺乏自主形成所具备的诸多优势。虽然后期发展中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但多数非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区企业集群规模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间的关联性相对较低,集聚区内主导产业带动能力相对较弱,与周边、上下游服务企业的配套不合理,削弱了产业集聚区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在产业集聚区中,能真正发挥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产业链式发展的龙头型企业较少。
3.集约发展水平不高。2017年9月末,15个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面积已超过1060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面积只有467.3平方公里,占比仅44.0%。一些产业集聚区大量土地批而未供,占用宝贵的土地指标,一些项目存在夸大投资,圈占土地现象,造成土地闲置。2016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入产出强度为57万元/亩、产业经济密度为43万元/亩、省外资金到位密度为21万元/亩。随着产业集聚区的提升,产出效益呈现加快提升的态势,但是产业集聚区总体集约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与浙江整体情况相似,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研发人员硕博比例、“两院”院士人数、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和高新技术产品等方面看,集聚区都偏少。有“制造”而无“创造”的发展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1.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提高运行效能。产业集聚区发展要更好地契合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方向和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积极融入“大湾区”、接轨“大通道”、构建“大花园”,提升浙江产业集聚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要融合国家战略举措,加快转换发展动能。要以国家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舟山群岛新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四大战略为契机,构筑产业集聚区的竞争新优势,优化形成集聚区联动的新格局,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2.培育龙头型主导产业,提升集聚区的整体竞争力。通过积极培育带动效应明显、中小企业配套齐全、产业链完整的龙头型产业,强化产业链式、配套、融合的发展能力。首先,要在产业集聚区的优秀企业中选择龙头企业;其次,要尽可能地将重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延伸,通过链式发展方式打造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链,发挥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来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3.强化创新驱动,推动高端业态集聚发展。要遵循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规律,完善企业的创新发展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创造性,确保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当前重点是要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从硬件投入向软件提升转变,从加快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向完善优化软环境转变,注重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产业集聚区。
4.强化统筹,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融合。产业集聚区发展在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同时,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呼应,产业集聚区拉动就业,强化宜居功能,形成经营者和产业工人在产业集聚区创业,在附近城镇安家相得益彰的协调发展格局。要坚持产业集聚区与新农村建设相呼应,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土地资源整合,保障农民安居,实现耕地稳定,走发展工业与保障粮食生产相协同、既促进就业又保障安居相得益彰的发展路子。彰显浙江省级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