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预防保健科 刘伟芳)
预防接种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按照国家和省级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将疫苗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抗体,以防止相应病毒的感染,获得特异性免疫。其目的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所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不良反应的类型
1.一般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全身反应是接种24小时内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并伴有发热的症状,该反应出现的原因在于接种者体质较弱或是对于接种疫苗较为敏感。局部反应是大多数疫苗在接种后均会有出现局部硬结、脓肿的个例,原因在于疫苗中某些大分子物质的吸收不彻底,形成硬结或无菌性化脓。
2.异常反应是指出现过敏、疫苗相关症状等比较严重的症状。疫苗相关症状:预防接种的原理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这些抗原带有少量的病毒,对于一些体质较弱或者对接种的抗原较为敏感的接种者来说,可能会出现相关病症,比如在接种流感疫苗的几天后患上了该疫苗所针对的流行感冒。过敏症状:一些接种者体内可能会有某些免疫缺陷,对所接种的疫苗产生过敏反应,轻微的会导致皮肤发痒、红肿;严重的会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针对此类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在接种前详细询问接种对象,做好皮试等监测工作,同时,准备好急救措施。
3.偶合反应是指接种者在接种前就患有某种疾病,只是因为处于潜伏期或症状不严重而未显现出来,在接种疫苗后,出现感冒、肺炎等症状。该类反应与疫苗注射无关,只是一种巧合。
4.心因性反应是指接种者因心理原因如恐惧、焦虑等,而出现头晕、脸色发白、呼吸急促等症状。针对这类反应,医护人员应以安抚为主,必要时可以隔离以给接种者安静的空间,同时也能避免恐惧影响其他接种者。
(二)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
1.疫苗方面的因素:一是疫苗本身质量不合格;二是在疫苗的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疫苗由于操作不当而冻结,或者受到细菌污染。医护人员如果将这类疫苗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2.接种技术的因素:一是接种前准备工作不到位,用错疫苗稀释液或者没有充分摇匀疫苗,导致疫苗吸收效果差,使得接种者身体局部出现硬结、脓肿的症状;二是接种技术不当,没有按照规范程序操作,没有执行“三查七对”,即没有做到检查健康情况,检查禁忌症,检查免疫卡与接种证,核对接种对象身份信息,核对疫苗有效期、批号、名称、用途、剂量等;三是疫苗非无菌注射,如用前未严格按照规定充分消毒,医护人员用手接触接种部位等。
3.接种者自身因素:接种者忽略禁忌症,如在高热时期注射疫苗;接种者本身有过敏症状,在医护人员没有详细询问或者接种者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接种含过敏源的疫苗,从而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一)开展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医院应多组织开展预防接种的相关宣传,如在小区举办讲座。宣传内容包括一些接种前的注意事项,如正在发热,特别是高烧的病人,应暂缓接种;注射疫苗当天不要洗澡;幼儿接种脊髓灰质减毒活疫苗糖丸前半个小时不能吃奶、喝热水等。
(二)保证疫苗本身的质量 医院应选择可信赖的厂家引进高品质的疫苗,严格把控疫苗质量。同时,遵守生物制药管理规范,严格控制疫苗在储存与运输过程中的各项要求,保证疫苗的使用效果。
(三)保证接种程序的规范化、医护人员的专业化 一是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技术考核,同时医院应组织相关知识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熟练掌握各种接种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进行接种。三是及时沟通,尤其是对幼儿进行接种时,一定要与家长及时沟通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应对措施。同时做好儿童的安抚工作,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率。
(四)严格遵守预防接种的禁忌 一般接种对象常见的禁忌包括:在化疗期间、化疗停止3个月以内的肿瘤患者;有长期反复发热、高热症状;有神经系统疾病;患有自身免疫缺陷;首次注射疫苗发生严重疫苗不良反应,比如首次接种后立即出现高热、休克、痉挛、晕厥等过敏症状。
作为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熟知接种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接种前要详细询问接种者的禁忌症,尽可能避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出现。此外,还要积极宣传预防知识,为疾病控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