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洪威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上海市, 201415)
上海最早发现生产陶瓷的地方位于松泽等地,作为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上海的先民很早就开始制作生活日用陶瓷器,诞生于距今5000-3000年左右的崧泽、马桥、福全山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红陶、灰陶、原始青瓷、原始黑瓷器物和烧陶窑炉,标志着上海地区的祖先已掌握陶瓷生产制作技艺,而且还是国内最早掌握轮制陶技艺的地区之一②。但是后来历史朝代中都未发现有过陶瓷烧造的文字记载,上海本土陶瓷的历史发展空档期一直持续到现代,各种原因有很多可能主要还是跟海边沙壤土质与森林植被的缺乏有关,缺乏烧瓷必备条件导致本土陶瓷制作的停顿不前,尤其是到宋代以后海上贸易兴盛起来,江浙周边地区生产的优质陶瓷通过水路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人们通过贸易可以轻易换回质地优良的瓷质生活用具,海上本土少量且落后的陶土烧造技术自然慢慢被淘汰掉了。
上海虽自开埠后成为远东地区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亚洲最大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但其实早在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就已经有了相当大规模的发展,当时南方大量的陶瓷贸易船只一般都在上海港稍作停留后换船继续发往北方和海外,从现在挖掘的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中就发现有很多唐宋时期储存来自各地陶瓷的仓库,周遭地区周转较快的仓库陶瓷储备较少,而来自较远地区如广东、福建地区的陶瓷就存储较多周转较慢,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上海地区从古就是陶瓷贸易的风向标,市场很快就能反应出产地陶瓷受欢迎的程度,同时上海地区将受欢迎的陶瓷图式装饰风格反馈影响到当地陶瓷的技术发展。
在众多文化的交融中,上海地区也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包容开放文化格局,海派艺术在这种宽松文化氛围中蕴育而生。海派艺术鲜明的绘画风格自然也很快影响到离上海不远的陶瓷圣地景德镇陶瓷的装饰风格并产生深刻影响,如明清时期景德镇的本土艺术家王琦、王大山等,他们在借鉴了海派绘画艺术后画风大变,相对以前表现手法更为自由更灵活,设色更为浓重泼辣,这对当时的景德镇陶瓷绘画突破传统装饰手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上海艺术家王震、张熊、吴待秋等艺术家进入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海派艺术特征在陶瓷造型设计、画面设计、装饰风格上都会注入一股不同于当地绚丽、自由的创作之风③。另外由于海派艺术商业上的成功也会对周围地区如宜兴、龙泉陶瓷产生影响,为了更能迎合文人把玩趣味增加器物本身的艺术性大量诗文书法金石盛行于壶体,艺术家将国画中的印章,款署,篆刻融于壶面这种多元的创作艺术手法正反应了当地制壶艺人吸取了海派创作元素而产生,总的来讲画面热闹、形式多变、表现自由、手法灵活的海派创作手法深刻地影响着龙泉、宜兴、景德镇等传统陶瓷产地的艺术形式。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陶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西方当代的陶艺思想和内地绚丽的陶瓷制作工艺不停地刺激着海上艺术家对陶瓷艺术的创作神经,在突破了传统陶瓷烧造制作技术之后,海上各种制作陶瓷的窑口如雨后春笋般争相遍布开来。研究当代海上富有代表性的陶瓷窑口对于研究海上陶瓷整体面貌以及海派陶瓷的形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海上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窑口特点、风格做一些分析,试图归纳出海派陶瓷艺术风格的某些特征。
上海金山地区的农民画全国闻名,对于旅游业中艺术品的开发上当地政府也颇费苦心,为了挖掘传统宣扬上海本土文化,金山农民画院在政府的支持下于1993年成立了陶瓷研究所,注重开展对黑陶艺术的研究。经过多年摸索金山朱泾黑陶吸取金山境内发掘出土的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黑陶器皿典型造型,选用朱泾黑泥,利用传统的手工拉坯制作技术,开发研制成功了“黑如漆、明如镜、坚如磐、硬如瓷“的金山黑陶。金山黑陶造型各异,古朴典雅,以其“如铁之质、似玉之润”的艺术魅力,深受中外专家青睐。沪上著名画家和考古专家认为金山黑陶以质取胜,富有现代审美情趣,是“上海开埠文化的一大贡献”,被上海市人民政府选为出访国外的礼品④。金山朱泾的黑陶艺术的挖掘与重塑可以看作是地区政府参与下对海上本土陶瓷复兴与推崇。
东窑是上海浦东新区文化部门为传承陶瓷文化,打造海上自己的文化品牌,区别于北方的汝窑、钧窑、磁州窑,南方的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窑口而言以地区方位建立“东窑·浦东陶瓷”。2013年区政府聘请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唐代鲁山花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梅氏永兴堂第十三世传人梅国建研发浦东特色的专业陶瓷。为体现海上本土特色,东窑釆用上海本地原料为主制作的陶瓷,是地地道道我国东部的“上海陶瓷”。东窑陶瓷以嫩黄釉、黄凝露釉、琥珀釉、鹅黄釉为主打特色,正逐步从探索走向成熟⑤。东窑陶瓷研发反映出海上人们为寻求海派艺术特色在本土陶瓷材料上的研究开发过程。
申窑是上海青浦人罗敬频于20世纪90年代在上海江桥创立的一个私人窑,是上海地区最早开设的艺术窑。申窑的主要成就在于它以陶瓷作为媒介促进了海上陶瓷艺术品与西方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罗敬频也于2005年春获得由法国政府颁发了“中法文化交流年特别奖”、“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这种声誉在很多国内窑口不易得到的,是海上陶瓷对外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一面。申窑的瓷绘作品经常选送艺博会,在国内外陶瓷收藏爱好中享有良好口碑,还连续几届被上海市政府选定为外事活动礼品。申窑反映出是海上陶瓷正走出国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崭露头角,另一方面也看出当地政府对于民营陶瓷的大力支持。
泠窑坐落于上海市闹市区西藏北路上的半岛花园内,是海上著名的国画艺术家、新海派代表人物陈家泠以其绘画艺术风格为特色开发的陶瓷艺术窑坊。跟申窑不一样,申窑是对外开放的,普通市民都可以去体验,而泠窑突出的是学术,主要为艺术家自己和海上文化名人提供艺术创作、创意实验研究之用。泠窑经过了大量烧制实验,特别在釉里红艺术实验上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后建立起的富有鲜明釉下彩特征的海派陶瓷。“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不刻意追求,任其自然”陈家泠的这句话代表了“泠窑”的新海派艺术风格特征。⑥泠窑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海上陶瓷与海派艺术创新融合过程中的实验与探索。
现代海上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些行业有识之士的奋力推进与引领,代表人物有很多如上海五一奖章获得者、泛彩海派陶瓷的提倡者蒋国兴、上海璟通艺坊创办者、中国第一代陶瓷经纪人熊景兰女士,上海汉光瓷的引领者李游宇先生等,他们身上都有早期在国内著名瓷场刻苦学艺的经历,但一旦扎根于上海后就一直致力于海派陶瓷开发与推进,海上陶瓷艺术在他们的影响下正不断往高精尖方向发展,他们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也带动了海上陶瓷艺术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海上陶艺教学氛围也蒸蒸日上,很多学校、社区、文化馆引入现代陶艺教学,丰富了学生与本地市民的文化生活,这对海上陶瓷艺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与普及作用。下面选用陈光辉与陈海波两位陶瓷践行者案例分别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引进与推广角度来分析他们对海上陶瓷发展的作用。
陈光辉是国内陶艺界较早出国留学并将西方前卫陶艺观念带入国内陶艺教学的陶艺家,他早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留学美国阿而佛雷德大学,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陶瓷工作室主任。陈光辉运用“混搭”的艺术表现方式将很多不同时空的元素放在同一个作品空间中,这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艺术感觉,让人觉得很有趣,他的代表作品《椅子》带有很强的位置感、判断感以及时间感,给人于很大思考空间。陈光辉不仅致力于自己作品的创新与研究,还活跃与上海的中小学陶艺教学活动中,他被上海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邀请为首席专家,中小学文化艺术名师。普陀区青少年中心为陈光辉设立的艺术名师工作室专为上海市艺术教师及管理者提供培训,通过陈光辉引入国外先进的陶艺教学理念以拓宽海上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以此培养出一批中小学教育精英师资队伍,从而起到以点及面带动上海地区整个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精品化、高端化建设水平。可以从某方面说,海上地区中小学陶艺教学的整体面貌正是陈光辉陶艺教学思想方面的一种折射。
陈海波是当代海上乃至全国的陶瓷艺术的走向世界的推崇者和传播者,被评为“一位有着宽广情怀,致力于以陶瓷为载体,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当代陶瓷走出国门的推手”⑦。陈海波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他更着眼于上海地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他认为文化的推广模式对于不同国家、不同人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充分了解他国、尊重他国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质意义,所以陶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对外交流中起到很好沟通作用。2012年他设立了“新瓷NewChina”这个项目,之后带领海上艺术家赴世界各地展开交流与对话,如2013带领海上赵强、石禅等海上陶瓷艺术家赴北极开展探索之旅,将陶瓷带到了北极,2014年策划了大英博物馆陶瓷展,2015年组织陶瓷艺术家赴南极进行探索之旅将陶瓷带到了南极,2016年、2017年“新瓷——中国艺术家欧洲五国寻旅”,这些年陈海波将陶瓷带去了世界各地,引发广泛关注。虽然陈海波作为一名陶瓷的推崇者并不局限于上海地区的陶瓷艺术品,但是上海作为活动的始发地汇集全国顶尖陶瓷艺术作品对于海上的陶瓷艺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些活动中也活跃着海上陶瓷艺术家如赵强、石禅等艺术家身影反映出来的海上陶瓷艺术特色逐渐为世界人民所了解。
海上陶瓷因众多国内外陶瓷精英的参与变得卓越不逊,总体实力呈现高端化倾向,因此有条件成为全国陶瓷行业的风向标,但仔细研究还是发现问题突出,虽然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各种尖端艺术品都有一席之地,但目前陶瓷艺术整体很难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面貌,陶瓷风格无论在造型上或者釉色上、色彩上、图案上都缺乏鲜明统一的符号特征,在整体视觉上缺少一种完全有别于国内陶瓷特色的亮点。其二,海上陶瓷艺术虽然在某些制瓷技术上有领先之处,但基本仍脱离不开内地陶瓷如醴陵的釉下五彩,景德镇的青花、釉上彩,龙泉青瓷等的影响,甚至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海上高端艺术瓷实际上很多是国内各地陶瓷在上海市场上的缩影,真正形成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陶瓷文化恐怕还要作多层次的研究,不管怎样高端陶瓷聚集于海上提高了市民的眼界,中西外文化的交流的发展深入为海派陶瓷提供了丰厚的养分,相信不久带有鲜明艺术特色海派陶瓷中的佼佼者如德国的梅尔森陶瓷一样树立于世界之林,真正引领国内陶瓷一线品牌重塑陶瓷大国历史辉煌。
上海作为一个海边城市历来与陶瓷规模化烧造少有联系,今年来陶瓷生产及贸易却得到了迅猛发展,逐步成为国内原创陶瓷的风向标,这为海派陶瓷的兴起提供了机遇,其中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一、海上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为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播重新提供了机遇。西方国家通过海派陶瓷了解更多国内陶瓷经营现状。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陶瓷艺术曾经在世界上长期焕发出迷人的光芒,重拾民族自信将国民文化推向世界,上海地区政府对于海派陶瓷的研发制作倾注于更多的热情、投入更多的资金、为陶瓷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三、海内外优质的客户群体汇集上海为海派陶瓷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上海作为国际贸易发达的城市,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的优质客户聚集了很多,这为高档陶瓷艺术品的销售提供了市场,无论是当地艺术家还是外来民营企业主、学生创业者在这里付诸的心血能够得到市场认可并得到高额回报,这就使得他们愿意留在海上为海派陶瓷的文化创新努力奋斗。四、现代化快捷的交通条件与先进的陶瓷生产科学技术为海派陶瓷兴起提供便利条件。国内传统的陶瓷生产格局正逐步被打破,现代化的陶瓷生产技术、新的陶瓷原料的配方的出现突破了传统陶瓷生产的瓶颈,现代化便捷的交通让海上汇集了大批制瓷精英,蕴藏了大量市场商机,为重塑陶瓷大国形象提供无限可能,我们有信心期待不久海派陶瓷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注释
①来源:东方网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404/18/t20140418_2682493.shtml
②科技日报2015年11月02日第3版
③刘志强 “海上画派”的艺术风格对现代陶瓷绘画创作的影响上 第22页 景德镇陶瓷学报2009
④金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 http://jswhgx.jinshan.gov.cn/html/whls/
⑤新民网 http://shanghai.xinmin.cn/msrx/2015/10/21/28793266.html
⑥王艺衡,“泠窑”新海派艺术精神的旗帜,上海工艺美术2013年第03期
⑦人民政协报 2017-03-11期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