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海燕
临床表现:疱疹皮损处颜色鲜红,可伴瘙痒,水疱成簇、密集,疱壁紧张,灼热疼痛,若疱疹破裂可见血水渗液或渗液较浊。可伴有身热,面色黄,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或有胁肋胀痛。大便干或黏滞不爽,小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轻症:可选用大柴胡汤。方中柴胡长于开郁,黄芩善于泄热,大黄清热通便泻火,枳实行气通便,半夏燥湿,大枣、生姜调理中焦。带状疱疹起病多因机体抵抗力下降致使病毒侵袭所发,故而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重症: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胆湿热;黄芩、栀子泻火燥湿;车前子、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生地养阴、当归补血使祛邪而不伤正;柴胡舒畅肝胆;甘草顾护胃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之效,使邪毒一并清泻。
临床表现:疱疹皮损颜色淡红,水疱松弛,疼痛不适,若水疱破裂则疱液颜色淡,伴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泄,舌质淡胖或淡红,苔白腻或白厚,脉濡缓。
轻症: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或三仁汤。参苓白术散方药性平和,既有健脾之功,亦有渗湿之效。但本方偏于平和,只有健脾渗湿之功,无清热之效,可临证加减。三仁汤方可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多用于湿重于热之病证。
重症:可选用除湿胃苓汤。
临床表现:红斑消退,水疱干涸结痂,局部仍刺痛、窜痛,伴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紫暗,苔白,脉弦。
选方: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柴胡疏肝散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组成,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桃红四物汤由桃仁、红花与四物汤组成,活血祛瘀之力较强。二方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治法:解毒清热、活血化瘀。
选方:解毒活血汤。
解毒活血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连翘、葛根、柴胡、当归、生地、赤芍、桃仁、红花、枳壳、甘草组成,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功。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重镇止痛。
选方:可选逍遥散,或活络效灵丹,或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南炙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薄荷组成,具行气疏肝之功。
活络效灵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由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组成,可行气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行气止痛力量较强。
以上各方可加用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磁石等重镇止痛之药,加强镇痛之功。
治法:益阴活血。
选方:可选用身痛逐瘀汤合增液汤,或一贯煎加减。
身痛逐瘀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组成,具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之功;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南玄参、麦冬、生地组成,具增液养阴之效。二方合用共奏养阴、活血、止痛之功。
一贯煎出自《续名医类案》,由北沙参、麦冬、归身、生地、枸杞子、川楝子组成,可滋肝阴。
六神丸外敷:可取六神丸适量,研为细末,用白醋调为稀糊状。局部消毒后,将药糊均匀地涂抹于患处,敷盖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外敷六神丸后,局部皮肤灼热疼痛感逐渐减轻,一般当日外敷即可见效,轻者3天神经痛即痊愈。
冰硼散外敷:取冰硼散适量,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1次/天。
鲜马齿苋外敷:鲜马齿苋捣烂后外敷患处,2次/天。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之功可减轻初起红斑及瘙痒症状。
七叶一枝花外敷:七叶一枝花鲜块茎捣烂涂患处,1次/天。本品可解毒消肿止痛,不仅对于疱疹、红斑有效,还可减轻神经痛。
水疱较大者,用消毒针头刺破疱壁,放出疱液,以减轻胀痛感;再以消毒棉签吸取疱液,防止疱液流散,并尽量保持疱壁的完整,以防感染。然后可以用下列洗剂清洗。
三黄洗剂:大黄15克,黄柏15克,黄芩15克,苦参15克。研细末。用10~15克,加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石炭酸1毫升,摇匀,以棉签蘸取搽患处,每日多次使用。可以减少疱液渗流、止痒、清热。
其他:水疱破溃、糜烂渗液患者,可用马齿苋、黄柏、大青叶等煎汤,放凉后湿敷患处,湿敷后涂青黛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