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 李锐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积淀,汉族民间歌舞在发展过程中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素有“北歌南灯”和“北袍南裙”之称,其中“北歌”则是指北方的秧歌。秧歌在我国北方的许多乡村地区极受欢迎,具有一种汉族民间舞的表演形态。我国历史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拥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优秀且多样的文化造就了“四大秧歌”的类型,山东秧歌是其中之一。山东秧歌在本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又划分出“三大秧歌”类型,而海阳秧歌是其中的一种,其凭借多样的形式与丰富的内容受到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一种开阔和豪迈的感觉。山东海阳秧歌起源于齐鲁地区,也因为受到儒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形态与动律特征,并凭借特殊的文化韵味逐渐成为汉族民俗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阳秧歌自产生以来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可视为一种民间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海阳秧歌将音乐、舞蹈、歌曲、戏剧四要素集于一身,是山东海阳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海阳秧歌受到山东儒文化的影响较深,并在山东半岛南部广为流传,在当地又被称为“扭秧歌”、“跑秧歌”等。海阳秧歌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多样的表演形式、丰富的表演内容以及质朴大气的表演风格。此外,海阳秧歌具有严谨的队伍组织结构,主要由三部分队伍构成,即执事队伍、乐队及舞队,且三支队伍具有严格的排序,执事队伍在最先,之后是乐队,最后是舞队。海阳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大场子”和“小场子”,主要是依据所需表演者的数量进行划分的。海阳秧歌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秧歌在行进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程序与环节,且每一环节都具备特定的内容,但“三拜九叩”之礼却是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的。除了敬拜寺庙外,一支秧歌队行进中如遇其他秧歌队,双方都要相互敬拜,如有一方不遵循此礼仪,不但会引发激烈的争吵,还容易产生极大的仇怨。
在每年正月十五,汉族地区家家户户都有闹元宵的习俗,并将此日称为“元宵节”,而且寺庙会举办庙会,往往会有各种类型的秧歌表演。这种民间秧歌表演的场地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与自由性,经常在乡下村落、热闹的集市以及大型广场等场合流动演出。海阳秧歌属于民间秧歌表演的一种形式,也具有流动性与自由性的特点,并带有自娱性、仪式感以及自我倾向的色彩。海阳秧歌的这些特征会为其营造出原生态的表演环境,拉近表演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使受众更好地融入其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此外,海阳秧歌严谨的队伍组织结构、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丰富的表演情节不仅可以体现海阳地区的特色,还能更好地彰显齐鲁地区儒文化的底蕴。海阳秧歌在儒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严格等级顺序的三部分队伍,这也是海阳秧歌极其重视礼仪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阳秧歌的题材十分丰富,既有向往自由解放的锢漏和王大娘,还有注重内在情感表达的胶州秧歌,这些表演内容均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自身情感的寄托与表达。秧歌是人们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途径,也是人们情感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在农耕时期,人们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或生活中的重大喜事,往往会采取秧歌表演的形式将自我内在的情感传递出来。海阳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表演形式多样、表演内容丰富,而且传播范围极广,与其他地区的秧歌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具有的“艮劲儿”。除此之外,海阳秧歌还具有多元社会文化的意涵。海阳秧歌起源于齐鲁大地,而齐鲁地区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海阳秧歌也因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影响,极为重视祭祀性和礼仪规范。此外,海阳秧歌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既要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还要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地注入新元素,以质朴开阔的风格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出中国人民具有的勤劳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海阳秧歌不仅营造了原生态的演出氛围,还是对山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海阳秧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其具有的民俗价值与文化意义是不容质疑的,因此,只有对我国传统文化加以取精去糟,并进行创造性地传承与创新,才是海阳秧歌发展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