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媛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孔雀舞,是傣族的传统舞蹈,孔雀舞起源于傣族先民的狩猎生活。由于小乘佛教的传入,原本来自民间的孔雀舞,北说成佛祖赐予的舞蹈,所以,从明代以来,傣族佛寺壁画中,人首孔雀身的舞蹈图比比皆是。
由于傣族的图腾文化就是孔雀,孔雀舞蹈模仿孔雀飞出巢,安然漫步,河中游泳、河中洗澡、田野的飞翔,自由地觅食等等。孔雀舞蹈运动异常丰富,最常见的类型是孔雀的手型,拇指略微弯曲,食指屈肌,腿从脚跟到臀部扬然后弯曲,伸展,舞蹈风格灵活、缓慢、优雅。舞蹈动作细腻,并常有拱胸部和肩膀旋转,显示其含蓄、妩媚、灵活的状态,体现了宁静舒缓的傣族舞蹈的特点。
在傣族舞蹈中包含了厚重的民族风情,高品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傣族的神传文化中,广为人知的说法是当地原住民们常常可以在溪水边看见柔美的孔雀,有一天,一只孔雀化身为了美丽善良的姑娘,由此孔雀舞开始流传开来。如今,现代舞者通过观察孔雀一举一动中的细微动作变化,获得了很多的灵感,完美的传达出了孔雀的动作意象。孔雀舞以身体“三道弯”为基础造型,配合脚上的“提蹲步”,律动优雅,表演性高,又能将情感细腻的表达出来,十分生动,是一个集观赏性和美学价值一体的傣族民间舞。其中,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将孔雀舞表演的出神入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孔雀舞是由男子表演,在《傣家谚语》中,也是男子跳公孔雀,女子才跳母孔雀,所以男子的配饰像真正孔雀一样,更为漂亮,傣族舞有严格的表演程序,同时由于跳舞者必须身背沉重的道具,所以很不方便,这使观赏性大打折扣。同时孔雀舞只是在傣族部落跳,并没有登上舞台。
《双人孔雀舞》就是毛相将传统的孔雀舞进行改编而得到的代表作,他对后期傣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作用。这种改变是民族舞蹈迈出的巨大进步,使民间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升华。
七十年代被人们誉为孔雀公主的刀美兰,就是在个阶段成长的。她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舞蹈当中,对孔雀之美做了完美的展现。傣族舞蹈大多数使用肢体动作模仿鸟类和动物,如“孔雀舞”。
杨丽萍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极感性的女人。她的艺术感悟力也极强,独到的艺术思维方式和真实的生活体验,造就了这位个性独特的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在1994年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整个舞蹈从音乐服饰到舞者的动态,舞蹈整体结构抓住了水的美感,淡蓝色的灯光配以白色的摆裙,孔雀样式的长裙,用紧身孔雀裙扎出体态特点,发式也是做成孔雀的冠子状,用孔雀的羽毛翎子覆盖头发,当舞者裙子轻轻摆起,整体线条柔软而弯曲,展示出了上下孔雀的动态,就像一只孔雀。旋转起来的裙摆显得舞台上跳跃的就是一只活生生的孔雀,背手式的旋转形成了水中小小的漩涡,从动作语言上来分析,《雀之灵》一方面描摹了孔雀的造型,把灵动的孔雀戏水的情感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手臂和手碗,手指表达柔软内在的力量。
《雀之灵》展现的孔雀不仅仅是动态的美感,更有一种静态美,赋予了静止的美感,整个舞蹈中,不仅仅有孔雀的灵动之美,更加深刻地突出了孔雀的静态之美感。从舞姿中可以看出,孔雀的头是灵动的,但是除了孔雀的头部,其他地方却是静止的状态。只是模仿孔雀喜静不喜动的灵性。
谈到孔雀舞的发展,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在高校的舞蹈教育这个方面,张志萍我国知名的舞蹈艺术家,是北京舞蹈学院的首届教育系大学生,由她创编的傣族舞蹈教程对孔雀舞进行了很详细的介绍和动作讲解,包含孔雀舞的基本要素、综合性元素动作、孔雀舞综合性表演组合等等,都在各大中专、本科的舞蹈民间舞教学中应用开来。由杨丽萍导演的原生态舞剧《云南映象》也向世界展示了傣族人民醇厚的生活氛围、傣族舞蹈独特的表演魅力,从而呼吁人们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珍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傣族舞蹈不但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亲近自然,敬畏自然地一种体现。它是全人类的财富,是我们必须要传承和发展下去的重要财富。
在我国传统民族舞蹈当中傣族舞蹈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有光辉灿烂的历史,包括傣族舞蹈在内的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受到了各种电视节目,电影等娱乐方式的冲击。同时,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使得傣族舞蹈等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的严重的打击。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加大对民间舞蹈的宣传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要保证传统傣族舞蹈血脉不断,保护其文化的根源的同时,更要抓住傣族舞蹈在与时俱进的改变过程中那些被人们认可的创新形式,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不被时代的车轮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