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英超 刘思彤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春蚕》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先生创作而成。刘德海先生出生于1937年上海,具有较好的音乐天赋,他不仅有着高超的演奏技巧,在演奏过程中可达到“人琴合一”的演奏境界,而且在琵琶乐曲的创作和演奏技巧开发和运用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春蚕》的演奏技巧和手法的创新体现更是优为突出。特别是在旋律发展中对新技巧的运用所体现的“意境之美”更是千回百转,意犹未尽。作品的音乐主题悲壮、严肃,表现了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以及人类生命坚强不息的延续力量,体现了人们顽强的意志与信念。
《春蚕》是一首表达西域风格的乐曲。作者用拟人化的创作手法讲述着在笛声悠扬的沙漠上发生的一段美丽传说,用“春蚕”的性格来表现维吾尔族的少男少女对新世界的无限遐想与向往。在旋律行进过程中“骆驼队”的驼玲声,描写了骆驼艰难地行走在沙漠上,体现了“春蚕”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最后作者运用坚定有力的“双琶音”,仿佛展现出“春蚕”破茧而出的新生命顽强而又洒脱。全曲那动人的旋律体现出了新疆民族风格的意境之美。
《春蚕》的定弦方式是四弦降低大二度定弦(GDEA),四弦与三弦是纯五度的音程关系,在旋律色彩方面带来了很大的表现力空间,同时在新的演奏技巧上在传统继承中也有很大的突破。
1.“长轮”技法:乐曲开始作者运用轮指的强弱对比,将听众带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感受大草原空旷、辽阔、庄严、肃穆的音乐意境。
2.“分弦”与“泛音”的结合运用,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骆驼在沙漠上艰难行走的场景,作者采用音乐的色彩美烘托出乐曲的形象美。
3.“反弹”技法:琵琶传统技法是以“正弹”为主,而“反弹”的演奏技法并没有被充分运用。刘德海先生在此曲突破了这一观念,丰富地运用“反弹”的演奏技法表现出生动、形象的音乐旋律。“反弹”的演奏技法声音坚定、果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4.“摭分”技法:在演奏中最重要的是要表现音乐的力量感,在演奏时不仅触弦速度要快,胳膊的提拉动作也要快。在此,胳膊提拉的辅助动作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不足以表现那种爆发力十足的摭分效果。
5.“分指轮”技法:“分指轮”慢起渐快的下行音阶平稳的前进,由弱渐强,像是躁动的心在积蓄着力量,给听者带到梦幻般的联想世界。
在新的演奏技法与音响意境融合下,乐曲技法上的创新使原有的音乐素材变得栩栩如生。
《春蚕》运用了传统的演奏技法和新创作的演奏技法两者相结合,这些技巧不仅生动而又形象的描绘出了作者想表达的音乐意境及音乐场景,在具体演奏状态和动作表现上,在视觉上也给观众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1.“打带音”的运用:左手运用的“打带音”,发出细微的蚕吐丝的声音,清透而又微弱。
2.压弦弱奏的运用:右手的小指指肚压弦,减弱琴弦本身的震动音量,给人一种细心聆听的感觉。
3.山口外拨弦的运用:右手在山口上摸拨琴弦,发出细小而又空灵的声音,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在视觉上改变了琵琶传统右手下方弹琴位置,变为高举过头的在山口外拨弦演奏,让人在视觉观赏中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4.“肉扫”技巧的运用:左手持续的打带音,右手用手掌扫弦双声部的声音组合,左手在右手的节奏中变化表现。体现了“肉扫”新技法的独特与创新,在视觉与听觉欣赏过程中,审美状态达到了完成的统一。
5.“双琶音”技巧的运用:在乐曲的最后尾声,右手“双琶音”的强力推进,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似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在动作展示状态中,体现了音乐的视觉之美。
《春蚕》,歌颂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拼搏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顽强向上的坚强毅力。此曲通过“春蚕”音乐形象的展示,来赞扬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同时也赞扬了中华民族那种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伟大民族意识,体现出这个时代人们优良的品格和无私奉献振兴祖国的伟大动力。而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的意义,体现出了一种音乐情感的内在美。
《春蚕》通过多种全新的演奏技巧展示,使音乐旋律在风格、色彩、视听和内在情感等方面的表达做到了完美的统一,使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演奏过程中,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审美享受。当风格之美、色彩之美、视听之美和内在之美在同一部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便升华为意境之美,而这种美,是要求演奏者拥有高超的演奏技术,并结合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才能诠释好整部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美。
综上所述,意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我国古典艺术美学思想中重要的审美标准。《春蚕》此曲无论在演奏技法上还是音乐形象意境的理解上都加大了演奏的难度并且有所创新。对于演奏者来说,也是对自身演奏技法与领悟能力的提高。想要弹好一部作品,必须要懂得作曲家创作思想中要表达的主题意义,才能体现出乐曲的意境之美,并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春蚕》在琵琶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