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娜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大学竞技文化”是大学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竞技文化氛围,以大学校园为竞技运动开展平台,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各种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1]。大学竞技文化提倡“公平、公正、公开”三大原则,能够体现校园的竞技运动理念,对大学生竞技运动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较好的教化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校园的竞技运动也在不断增多,大学竞技运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然而,随着竞技运动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一些竞技丑闻如“轮空作假”、“东道主特权”“违禁药物”等等事件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校园,为竞技运动附加了很多实利性的目的,这种有意识的表现行为逐渐上升为无意识的竞技理念,违反了竞技的本质规定[2],“异化”了竞技文化的发展。使得竞技运动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追求超越自身,享受精神的愉悦,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色彩[3]。
“举国体制”在体育领域的表现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体育运动,其主要目的为发展竞技体育,在短时内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举国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特殊时期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救命稻草”,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在短时内得到提升,竞技体育成为“突破口”弥补了中国当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落后局面;另一方面,“举国体制”口号又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了体育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功能,忽视了体育文化中必须共同遵守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而这些对中国竞技体育的长期发展来说极为不利。
校园竞技运动是通过开展运动比赛的形式达到强身锻体、发展竞赛项目和愉悦身心的目的,反映出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诉求,“以人为本”应是竞技运动开展的第一前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是其开展的终极目标。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赢得比赛成绩争夺冠军成为竞技运动开展的主要目标,竞技运动的内涵发生根本性改变,竞技文化随之出现“异化”的萌芽。
除上述两种原因外,从大学生本身出发,也应对竞技文化“异化”现象的出现负责。随着社会的平稳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同过往相比不再那么强烈,对竞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不例外,对待竞技运动表现出较大的功利性与随意性,忽略竞技的内在规定性。如为了参赛仅是为了追求荣誉和物质财富、赛场上不遵守比赛规则、“成者为王”的竞赛理念。他们从事竞技体育不再是抱着“为国争光”或是“突破自我”的单纯目的,而是将其看成自己“谋生”的手段,追求的是“利益至上”,竞技文化意识逐渐缺失。
大学校园开展丰富多样的竞技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大学生来说,积极参加竞技运动有益身体健康,通过赛前的培训等一系列的身体活动,能较好地提高身体发展素质和专项技能,同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其次,良好的竞技文化能够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的形式,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激励、教化的作用,使其为体育文化服务。最后,对国家来说,良好的竞技文化对国家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健康的竞技运动观念对传承和发扬竞技文化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竞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必须加大对相关部门(尤其是校园)的管理力度,在鼓励开展竞技比赛的同时,加强对相关环节的监管,奖惩得当。与此同时,呼吁全社会极力弘扬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观念,更正人们对竞技体育的错误认知,让竞技体育回归正轨。
全社会应集中发力,营造良好的竞技文化氛围。校园是教人育人的主要场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竞技观念是校园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校园应肩负起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的重任,成为国家政策法规的忠实执行者,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也应打开思路,创新思维,引领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应该肩负起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竞技观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全校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技体育认知,培育良好的竞技文化氛围,将竞技“异化”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主动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端正体育态度,激发体育兴趣,遵从竞技的本质规定,传承和弘扬积极向上的竞技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竞技文化贯穿竞技体育发展的始终。校园竞技文化在近年来呈现出不良的发展态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现状下,弘扬正确的竞技文化是竞技体育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全社会应集合发力,旨在培育良好的竞技文化氛围,从而杜绝竞技文化异化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