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全顺 张 翔 赵 燕 刘雍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心理学研究方法,从学科定位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从学科性质上来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将以往学到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心理学研究实践中,为学生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当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找到恰当有效的方法,能够圆满解决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的学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科学规范的一门课程。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学习需要开设大量的先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以及《实验心理学》等方法学课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从心理学研究方法本身的课程特点来说,研究方法比较多,理论讲解的时间也相对要求比较多,本学科一直以来开设的时间是54学时,这个开设时间对理论讲解以及具体方法介绍时间相对足够,但是与学科知识以及实践中的心理研究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就捉襟见肘了。
从教师角度来说,一方面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每一种方法的理论介绍就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结合学生个体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水平进行提升,有点相形见绌了。另一方面课时的约束,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几乎无法进行,教师仅仅能够在课堂模拟实际研究情境对于学生深刻了解具体研究过程来说更加微不足道。
从学生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对以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对专业知识的再统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应对教师课堂提问,三年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条目,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快系统化,对学生来说显得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本课程的学习来说,学生记忆了大量的具体方法,并且相关的概念,但是在具体的心理学问题研究中选用哪一种方法没有明确的答案,再者这些研究方法实际应用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很难有具体的体会。
再从学科考核角度来说,卷面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只要记忆教师讲到的理论知识,考试中准确再现出来即可,考试仅仅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学生本身的能力考核涉猎太少,因此造成一出考场就全部还给老师,到毕业论文写作时再重学一次的尴尬。
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注重的是具体方法的介绍了解,核心关注的是具体研究方法向学生传递,学生核心掌握的是具体方法的概念以及过程的了解,但是忽视了对方法的具体实际情境的应用,注重学生的概念记忆,却对学生的能力的锻炼不尽人意,几乎不接触。虽然有课堂模拟但是与实际情境相去甚远。随着我校的办学定位的深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虽然理论讲解不能完全舍弃,但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迫在眉间,应该进行调整,本次教学改革,教学目标逐渐由理论概念的掌握向实践应用的转化,不仅仅了解实用具体方法的理论介绍,更加核心的是结合毕业论文实践,深入体验研究过程,能够学以致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方法论上来说内容庞杂,以往的教学内容陷入一个误区即教学内容越全面越好,因此主要精力应用于各种研究方法的收集整理讲解给学生,而没有与我校的实际基础以及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联系,例如高级心理统计的结果过方程、元分析、脑电研究或者其他一些适用于研究生学习的方法完全没必要给本科生介绍,既浪费时间同时对学生来说增加负担。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遵循以下方式:
一方面,方法无好坏,贵精不贵全。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对课程内容进行的调整,在教学大纲范围内的方法,需要讲解的不随便放弃,但是有主次之分,也就是说在课程讲解中,既要保证方法的全面性,也要符合学生实际选择最实用的方法重点讲解,主次分明。
另一方面,简化理论,注重实践。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是陷于理论庞杂的泥潭,过分注重方法的理论概念的介绍,而缺乏具体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既要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关注核心方法的实践应用。
最后,实践中检验方法,克服研究中的困难。任何想法在转化为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没有实际参与的研究,仅仅思考研究方法设计的如何精妙,永远无法体验研究中设计转化为现实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指导学生解决困难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扬弃以往的满堂灌的理论讲解,采用双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课堂教授为主导,配合多种其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如下的方法变革。
1.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扬弃。或者说否定之否定,不能盲目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言以蔽之,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看待,将传统方法的精华部分保留,丢掉不合时宜的一些教学方法,充分应用现有的教学新理念结合课程性质整合学院的现有资源,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对课程中核心的理论观点,依然以有意义接受的讲授法为主导,对重要理论部分采用这一方法应该更有效,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以及小组合作等多样的教学新手段。
2.对提升学生积极性进行大胆尝试。采用的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课题的尝试,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心理学课题研究的结构以及学生兴趣和特长进行分工安排,做到每位同学有事做,并且任务之间有联系,内隐的推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将一个心理学研究课题分为:文献搜集、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以及论文写作几部分,每一部分有内在的联系,一个组偷懒会影响整个研究的进程,组内推动机制使学生积极完成课程作业。
3.小组分工,采用似导师制,帮助学生真实了解研究过程。对每个小组的同学在研究的实际进程中遇到的困难个别指导,及时处理学生提到的问题,并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小组分享和大组共享,使每一位同学对研究的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分享的过程就是合作学习最集中的时候,这种学徒制式的教学方法也符合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对后续课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之所以说是似导师制因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导师制。教师扮演多种指导角色,但是实质上接近导师制。
对以往的传统课程考查方式进行改革,传统考查方法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掌握,对学生理论实践应用的检验较少,针对这一现象,课程考核方式为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30%)+课外研究(40%)+期末考试成绩(30%)。
平时成绩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课外研究成绩为小组完成的课题研究成绩,核心指标是学生写的科研论文;期末考试成绩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新的课程考核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对于课程核心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符合学校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整体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舍弃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增加了实践研究过程,抓住课程的理论核心重点讲解,释放了学生大量的理论知识记忆的时间,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对核心知识明白无误的告诉学生在后续的实践研究中会用到,也提示学生对核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摄入了实际的心理学研究,增加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参与到实际研究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一个整体的心理学研究问题进行部分划分,不同小组配合完成,使学生面对的研究问题处于研究系统的一个环节,每一部分不能顺利完成,都会对后续的研究有阻碍作用,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组间协调,组内配合显得非常重要,在完成问题研究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认识论来说,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或者说完美的计划,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转化为现实,需要辩证的看待,没有理论指导个体的研究过程没有任何理论性或者说计划性。美好的设计在实践中是否能够实现需要实践的检验,通过实际心理问题的研究,让学生明白研究方法的掌握,到研究顺利完成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需要不时处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实现,对学生认识能力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总的来说,与传统课程教学比较起来,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明显,也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课程教学结束进行反思,仍然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一方面,小组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有其明显的积极意义,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虽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了分工,有针对性的解决研究中的部分问题,但是同样会使学生进入到部分的精,而对整体把握不够全面,虽然进行小组分享讨论,但是分享作用是否明显,并没有设定考查方式,以后应该进行一定的平衡,使同一个学生接触不同的研究课题的不同部分,使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加全面。
另一方面,课题的局限性,可能会使学生对科研困难的估计不足。给定学生的研究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太多,三个心理学研究问题对一学期时间来说应该恰当,在学生完成这三个研究问题中,是否能够全面了解心理学研究中遇到的所有意外情况,有待商榷,因此说这一过程的完成仅仅是心理学研究的入门,不能代表心理学研究的全部,针对这一问题,会认真思考,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