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感的英汉视觉词汇认知考察

2018-01-27 12:25:41马红娟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通感实物隐喻

马红娟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通感现象的发生机制

纵观国内外研究哲学的学者,大部分认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都是凭借人体的感官去了解客观世界。在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认知过程中,人体的感官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人体的感官分为五个部分,即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感觉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种不同的感觉;虽然他们都各司其职,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并非完全割裂,有时候是彼此相通、相互影响的,这就是我们所称的“通感”,它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1]。在通感现象中,多种感官能发生相互转化,更有甚者能融会贯通,这里面的“诸多感觉”实为“一觉”,那就是视觉。视觉发挥出一种特殊的助推或媒介的重要作用,而这正是由于视觉的如下功能所决定的:

1.1 视觉的工具性

在思维活动中,视觉作为最基本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其意象总是可以将物体或事件的全部特征,显现为结构框架上的等同物或同物体。这种工具性的特质,在通感现象里表现得最为突出。在主体把握对象、实现体觉的过程中,不管是听觉、触觉、嗅觉还是味觉,这几类体觉都无法独自建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它们都不能生成结构上的等同实物,而是需要借助视知觉意象的参照,方可形成各自的体觉感受。正是因为视知觉有着将对象具象化的凸显功能,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它会协助大脑意识将吸入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和处理。所以,视知觉意象可以称作大脑意识与诸类感官之间的助推剂或翻译官[2]。

1.2 视觉的主动性

视知觉是一种具有很强的积极主动性的感知觉类型。视知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积极主动地选择实物对象,换句话说,视知觉从来不会被动地木讷地对外界客观刺激做出反应,它总是在接受客观外界刺激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筛选、构造活动,用这种方式使大脑吸收的信息由杂乱变成有序,进而便于大脑意识的掌握。故而,在认识外界事物的实践过程中,视知觉总是积极参与其他的感官知觉活动,使除视知觉以外的其他感知觉活动都具有更为明显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也正是在适应客观世界环境的过程中,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显著的差异。所以,视知觉在人类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活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3]。

1.3 视觉功能的再现性

与其他多种感知觉相比较,视知觉所具有的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它的再现性。这种功能使得它所展示的客观实物都是立体的、具有可视性的结构。视知觉最擅长的就是再现实物的结构特征,它的结构意向能克服或弥补其它感官(例如触觉、嗅觉、听觉)在提供对象时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缺陷,进而展现出某种客观实物、某个对象或事件的完整的或完美的模式。

2 视觉隐喻的语言现象

在许多英汉语言表达中,有着一些“视觉”词汇与“思维”活动相联系的语言现象。这里所谓的“视觉”词汇与“思维”活动相联系的语言现象,是指语言表达中,有些视觉词汇经常会伴随着一些思维活动或心智活动的引申意义。如:

a:Perceive:

She perceives that his mouth was bleeding.

她发现他的嘴巴在流血。

Do you perceive what I mean?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perceive”由视觉上的“发现”引申为认知活动的“理解”。

b: Regard:

The policeman regarded the stranger suspiciously.

警察猜疑地打量着那个陌生人。

You should regard the issue from every point of view.

你应该从每个角度来考虑这件事。

“regard”由外表的“注视”引申为内心思维活动的“思考”。

c: Find:

They find a few coins in the floor.

他们在地板上发现几个硬币。

Do you find it’s a good deal?

你认为这样做划算吗?

“find”由“碰见”引申为思维活动的“认为”。

3 视觉隐喻的原因

3.1 视觉——感觉之首

视知觉是人体感知体系中最重要的中介要素,也是人类的感觉之首。首先,眼睛居于五官(眼、耳、鼻、舌、身)之首,它是我们用于观察外界客观实物的感知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感官之一。世间的所有事物都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看和认知,在视觉的辅助下,人们才可以清晰准确地体验和感知这个客观世界[4]。其次,人们日常参与的视觉活动,是用来对客观世界中的基本信息做出直接反馈的主要来源。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存在许多静态物体是没办法直接产生刺激反应的,无法用除视觉之外的感知觉如听觉、嗅觉来做出应激反应,而这些静态物体总是可以产生视觉刺激,有形状没有声音、气味或味道的实物远比有声音、气味或味道而没有形状的实物要多得多。再次,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件实物都是非要用闻、尝、摸才能去认知的,有时尝、闻、摸带有相对危险性,而且此类活动(尝、闻、摸)皆是属于近距离才能进行,在有些交际中是不合乎场合、不合乎时宜的。相比之下,视知觉活动则可以通过远距离进行,在很多场合都是适用的。因此,相对其他感知觉,视知觉属于凸显的感知觉,所以人们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把一些通过其他感官或是综合利用多种感官摄取的信息,归结为视觉范畴的词汇。

3.2 视觉+思维

在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大脑对外界实物进行分析研究,这是人们认知世界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实质上人类是用大脑产生的思维来构建客观世界,这也是大脑思维的一种基本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当人们接触外界实物的时候,感官也是同时接触的,不同的感官产生出感知觉,通过神经系统进入大脑,从而形成了对实物的最初的感性认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把原本的这些感性认识提炼的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一步产生出概念、判断及推理,跨入到理性认识。这里所说的理性认识,也即思维。思维可以直接、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事物的客观存在与变化,同时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联系及发展规律。人类则利用这种思维工具去一步步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进一步地创造和改变世界。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相关客观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视觉,人们的智力活动是以之前获取的客观信息的相关内容来运作的。就客观准确性来说,视觉信息带来的属性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可与肯定。视觉是物体的象、形、影刺激视网膜进而产生出来的感觉,但人们的基础认知却是“眼睛”发出了“视觉”,才看得到外界的客观实物,所以经常会把亲眼所见到的实践过程归属为是最真实可靠的,见到了什么就相当于知道了什么,反之亦然[5]。

3.3 概念隐喻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义的生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与自身实践经验相互概念化的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是概念化过程的主要工具。词汇上语义的变化,主要是从一个认知领域向另外一个认知领域作隐喻投射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由具体化的认知域向抽象化的认知域投射。而视觉隐喻也是遵循这种隐射的规律,从基于身体经验的视觉范畴向表示抽象的思维范畴投射。

通过收集英汉视觉隐喻的实例语料发现,所有的视觉隐喻的语言表达都源于概念隐喻EYE IS MIND,按照视觉从感官器官、感知活动、感知力及外界物理光线的分类进行语义的衍生和扩展。总结如下:

EYE IS MINDTHE ORGAN OF VISION IS THE ORGAN OF MINDSENSORY ACTIVITY OF EYE IS MENTAL ACTIVITY OF MINDCAPABILITY OF EYE IS CAPABILITY OF MINDPHYSICAL CONDITION FOR EYE IS MENTAL CONDITION FOR MIND

4 结论

通过对通感发生机制的研究,得出通感的发生实际上是,在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下,多重感官活动向视知觉这一最为重要的、最能接近事物本质特征的感知觉形态自然停靠、自然转移的结果。而视觉隐喻实际上是人们基于自身经验之上,通过概念隐喻从具体的视觉认知域向抽象的思维认知域隐射的结果。这再一次证明了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猜你喜欢
通感实物隐喻
说通感
中华诗词(2023年4期)2023-02-06 06:06:00
带你学习实物电路图的连接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当手绘遇上实物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2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4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电子制作(2018年1期)2018-04-04 01:48:26
实物与宣传不符,卖方担责吗?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