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校园足球现代化推广的路径构建

2018-01-27 06:55暴丽霞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足球青少年校园

暴丽霞,刘 兵

1 问题提出

足球以其独有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运动。[1]中国足球从1992年职业化改革启动到2015年《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颁布,一向被视为中国体育改革的“导航仪”和“探路者”。《方案》的颁布,开启了新一轮“中国足球长征”的强国之路。[2]《方案》将校园足球视为中国足球改革的基础工程。[3]“校园足球如何抓”?“抓哪些方面”?“实现什么目标”?“稚嫩的校园足球如何成为中国足球燎原的火种”?“如何肩负起振兴中国‘足球梦’的历史职责”等问题成为现实背景下民众对中国足球的诘问。而对诸多疑问,构建现代化推广路径也许是实现校园足球常态化发展的必解之题。

2 现实形态下校园足球推广的现代化路径构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形态发展为“面对面”的多向传播认知方式。[4]它解构与重塑着社会结构及群体的价值观念。而具身认知理论所带来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发展,给予体育教学“本源性的追求”的启示。社会建构理论为学校体育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提供了依据;文化大繁荣背景下中国足球文化的文化自强之路为中国足球提供了文化认同路径。以上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是现实形态下,社会提供给校园足球的契机,也是构建认知、行为、习惯、文化认同路径的依据。

2.1 MOOC教学与手机 APP软件——“互联网+”时代校园足球的现代化认知路径

2.1.1 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现代新媒体技术爆炸性的普及和推广,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信息传播特征,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青少年是新媒体时代的最敏感群体。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到 1.95亿人。[5]2015 年,我国第一本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在京发布。蓝皮书显示:我国近年来网络社区发展迅速。2007—2009年成立的网络社区比重高达73.5% ,网络社区的用户群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用户占全部社区用户的46.9%。[6]青少年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络最大用户群这一客观事实不容忽视。怎样因利势导,充分发挥青少年最大网络用户群这一群体优势,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面对的社会问题。

教育领域敏锐地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与时俱进地大胆尝试和创新了很多教学改革方案。MOOC(M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教学就是近年来新兴起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目前,我国学者万晓光、谢昀昀、秦朝晖等对MOOC教学模式以及手机APP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贺鑫森、王岗、杨洁等在体育领域的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与试验。目前中国开发的足球APP软件有:“懂球帝”“虎扑足球”“看球啦”“FIFA”“乐奇足球”“soccerway”“足球魔方”等。但这些软件大都关注足球赛事,对足球教学与训练涉及较少。2015年,中国足协正式与世界著名草根足球教练——汤姆拜尔合作,在中国国内首发 Tomsan 3D/T3Sports3D汤姆拜尔足球教学指导APP软件,[7]同时,委任其为中国校园足球推广人之一、全国校园足球青训顾问。这一事件表征着中国足球官方与社会的一次创新合作。虽已有初步成果,但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对MOOC教学和手机APP软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实践操作与开发不足。部分学者所做的一些尝试性的实证研究,对象大都局限于高校,中、小学几乎没有;研究内容大部分是公共通识课程,专业体育的MOOC教学和手机APP软件少之甚少。

2.1.2 认知路径构建青少年是校园足球的主角。与青少年关系最近、联系最强、最能体现现代化文明的新事物,最容易受到青少年的认可和青睐。校园足球如何实现中国的“足球梦”?如何成为撬动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和社会变革的支点?如何提高青少年足球的认知水平?目前,这些问题的具体落实路径还不清晰。MOOC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点对点、面对面教学的壁垒,不再受时空限制,有效整合了学生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等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诸多要素,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弹性化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学习方式,有效规避了传统足球学习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短缺、知识点片段化等缺陷,让足球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采用这种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学习水平,分层次、有选择、系统地接受和学习足球理论、训练、比赛等全方位的足球知识,并将足球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对足球的认知水平。另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各种手机APP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也能弥补人类传统认知方式的不足,使孩子们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途径上更加便捷、即时、系统。

当然,目前要在国内中、小学进行MOOC足球教学模式推广和足球APP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需要集官方和社会力量,构建政府财政支持——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开发研制——教育系统操作实施——社会“草根”协助,以形成从上至下的“举国”联动管理机制与联盟,还要充分借鉴和利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独特作用,群策群力,集官方、社会、民间各种力量与资源,开发类似“足球名人坊、足球知识文化、足球百年俱乐部”等相关课程与软件,分层次、分水平地提高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青少年足球参与者的认知水平,促进足球参与行为的产生,增加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规模。

2.2 “体验——体认——体悟”——具身认知视阈下身体参与行为路径

2.2.1 理论依据具身认知观是21世纪人类认知领域的话语联盟,也是人类的第二次认知革命。主张以身体体验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理身体、心理身体和社会身体发挥在具身认知过程中的作用。[8]认为人的认知是大脑、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9]关于认知和行为的关系,具身认知打破传统认知中身体运动行为只是认知后的结果这一观点,表明身体动作和行为也会导致个体认知的改变。[10,11]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具身认知观在教育系统的研究逐渐由理论转变到实证,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证经验。从近代人文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对体育教育是为了“人性”和“生命”这个抽象不足的讨论,到现代教育家、体育学家对“身体”和“体质”这个抽象过限的辩伪,[12]无疑更加证实了体育教育中的认知是一个不断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内在的个体体验与认知都是通过外在的体育行为而获得;体育教育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从“生命——身体——生活”的探索与回归,“身心合一”“顺应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体育教育本质观是立足于人与人本性的认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根基。[13]

2.2.2 身体参与行为路径构建具身身体观认为,参与者只有通过不断的身体实践才能改变足球态度和足球认知。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将认知研究深入于身体层面,以挖掘人类认知的具身根源。具体体现为:足球教学、训练中应根据参与者不同年龄、兴趣趋向、足球水平等个体特征,采用同质或异质分组,设置不同的目标领域因材施教;在足球赛制上,要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与规律,打破传统,灵活性地设置三人制、五人制、七人制等多元化的比赛方法,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不同教学、训练、比赛的目标设置,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的参与动机,进而采用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每一位参与者尝试身体参与。通过不断的身体实践,强化参与者的足球认知,内化其足球认同,进而使其真正领悟足球带给个体的收获,领悟足球的快乐。构建引导参与者尝试身体体验(体验)——产生足球认同(体认)——领悟足球魅力(体悟)的身体参与行为路径。

2.3 社会建构视角下,构建足球“生活圈”的习惯路径

2.3.1 理论依据社会建构论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思潮。其主要原理是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情境性、主动性,即知识是由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特定群体在特定社会、特定情境之下主动构造、互动和协商的结果。[14]我国学者高盼望、孙明哲等分别对社会建构理论在教学中现实意义、对生活世界的启示进行了研究。认为:每个社会主体都是透过一系列关于日常生活现实的常识构造拣选和诠释世界,并决定其行为,定义行动目标,选择适宜手段。[15,16]“都市体育圈”理论是我国学者李建国根据国外都市生活圈理论而衍生出来的。随后我国学者任平、王家宏等结合市民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阐释了这一理论。“都市体育圈”认为:这种特征的形成与居住在都市中的人的行为密不可分,同时还可以反映出人的需求的等级差异性特征。[17]

依据社会建构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个体决定的。社会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任何一种教学都是从“教授”到“指导”,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从“接受”到“探究”或“交流”。[16]“都市体育圈”理论恰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2.3.2 习惯路径构建时下对校园足球的文化建构是一个大课题。我们要结合国家“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政策导向、中国足球改革的总体方案、学校体质下降的现实困境、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逐步尝试以建构的眼光审视校园足球,构建日常化——习惯化的“足球生活圈”路径: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关心支持校园足球的良好氛围;完善各种迷你型、小型、中型、标准的足球健身路径;构建系统而多元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立小学、中学、大学各级联赛制度,保证青少年从小有球踢,有地踢,有人踢的“足球生活圈”,形成一种模式化的足球生活事象,让足球文化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文化。

2.4 文化自觉背景下校园足球的文化认同路径

2.4.1 理论依据享有“心理学界莫扎特”美誉的列夫·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路径。中国校园足球的文化认同路径同样应遵循中国足球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文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有关蹴鞠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和《史记·苏秦列传》。2004年7月,经过多方论证,国际足联正式认定,“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临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足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从中国的淄博起源,并从那里发展成为世界最具魅力的运动。”[18]其后发展至唐宋的大繁荣时期,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19]近代足球是近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先锋代表,国内民间曾流传着“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说法;国际上,近代中国足球曾经取得过远东运动会“九连冠”的辉煌,是名副其实的亚洲大哥大。[20]近代的校园足球也一派繁荣,香港的皇仁书院、圣约瑟书院、拔萃书院、湾仔官立英文学校等于1900年成立最早的校园足球队。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上海和北京一些教会学校也开始成立球队,组织赛事。[1]现代中国足球早在1982年就参加了世界杯和奥运会足球预选赛;2002年,中国足球队在米卢蒂诺维奇主教练带领下艰难地挺进世界杯决赛圈,以亚洲第五身份首次登上世界杯大舞台。2013年11月9日,广州恒大代表中国足球时隔8年再一次冲出亚洲,为中国足球赢得了第一座亚冠联赛的冠军奖杯。

中国古代、近代辉煌的足球成绩,充分验证了中国足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根基。但现当代,中国足球发展的道路却异常艰难,且无卓越成绩可陈。当下如何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增强对中国足球的文化自觉,重拾起国人对中国足球的文化自信,构建足球文化认同路径,实现中国足球文化自强是当务之急。

2.4.2 文化认同路径构建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特定时代,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传播内容而是传播工具。[12]马克斯·韦伯将权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型,即继承制;二是卡理斯玛型,也称个人魅力型;三是法理型。[4]每个时代、每个国度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性质决定着文化认同的路径,即主流文化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权威。当前,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给主流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工具,文化自觉就是时下中国的主流文化,而足球文化又是中国体育的主流。足球文化大厦的建造,需要每一个人的建设和传承,其中足球“明星效应”和“草根效应”既代表中国足球的时尚,又接中国足球的地气,更是一种体育主流文化的社会看点。所以,应利用足球的“明星效应”和“草根效应”,依托官方、社会、校园正式和非正式的足球组织力量,对中国传统足球体育文化进行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的全方位包装、创意、表达、再现,并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健康、休闲、绿色、环保”的生活价值观结合起来,构建青少年对中国校园足球名人认同——组织认同——文化认同的递进式路径,以依此增强青少年对中国足球的文化自觉,重拾对中国足球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国足球文化自强。

3 结语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将足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中国足球的“福音”。以青少年为主的校园足球是一项系统的基础工程。认知、行为、习惯、文化认同四位一体的现代化路径构建是校园足球推广的理性思考,可为中国足球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但具体实践与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论证。稚嫩的校园足球仍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共识,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暴丽霞.中国近代民间足球组织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2]深入解读中国足球改革方案[EB/OL].http://www.xinhuanet.com/sports/ch1/2015zqgg/index.htm.

[3]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EB/OL].http://baike.baidu.com.

[4]冯晓丽,李秀云.新媒体时代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以“黎明脚步组织”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2):36~38.

[5]青少年手机网民数量[EB/OL].http://zhidao.baidu.com/link.

[6]青少年是网络社区最大用户群 未成年人专属社区数量太少[EB/OL].http://m.sohu.com/n/272903429.

[7]虎扑足球[EB/OL].http://bbs.hupu.com/5876736.html.

[8]胡万年,叶浩生.中国心理学界具身认知研究进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6):112~114.

[9]何元庆,周宵.基于具身认知论的课堂教学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0(5):105~106.

[10]Thomas W,Shubertc SL.The embodied self:Making a fist enhances men's power—related self—concep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5):828 ~834.

[11]范伟伟.具身认知:身体主题在心身关系研究中的回归[J].心理学探新,2014(5):387~391.

[12]段丽梅,戴国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体育科学,2015(6):78~81.

[13]张道全.人性假设与教育理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11~12.

[14]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43~48.

[15]孙明哲.生活世界社会建构的坚实基础[J].学习与实践,2014(6):92~96.

[16]高盼望.社会建构论解释教学现实的意义与限度[J].电化教育研究,2014(9):34~37.

[17]任平,王家宏,陶玉流.都市体育圈概念、类型和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5~8.

[18]启瑄.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EB/OL].http://www.qstheory.cn/hqwg/2012/201205/201203/t20120309-144168.htm.

[19]黄启元.足球起源于中国?英国不服 蹴鞠足球不是一回事[EB/OL].http://sports.sohu.com/20140610/n400647498.shtml.

[20]暴丽霞.近代中国民间足球组织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2):126.

[21]舒川,吴燕丹.USYS运动员培养体系对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5(3):56~60.

[22]毛振明,刘天彪.再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从德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看中国的校园足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6):5~11.

[23]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建与解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380~384.

[24]何强.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5(2):5~10.

[25]刘米娜.“足球梦”与“中国梦”——《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足球改革与社会变革”论坛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5(4):1~5.

猜你喜欢
足球青少年校园
青少年发明家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认识足球(一)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