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社团研究回顾与思考

2018-01-27 03:55周进国
体育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团体育发展

周进国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及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体育社团发展的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社会基础逐渐形成,在我国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我国体育社团整体基础比较薄弱、发展能力尚不强。不少关于体育社团的现有研究成果都表明了这一点,在本课题研究中对涵盖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合肥、长沙、南昌、重庆、西安、昆明、南宁、沈阳等12个城市279个体育社团的实证调查也发现,经费不足、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较普遍。显然,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与其所应肩负的时代使命尚有一定的距离。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需要依靠多种力量共同推进,包括政府的大力扶持、体育社团的自身发展、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学术界的智力支撑也十分重要。体育社团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应该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旨在对我国体育社团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思考,为我国体育社团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参考与启示。

1 关于体育社团的定义及分类

1.1 体育社团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育社团定义主要有卢元镇教授认为的“体育社团就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体育社团的性质包括民间性、非盈利性、互益性、同类相聚性[1]”。黄亚玲教授认为的“体育社团是公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或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王旭光博士认为的“体育社团是指经各级体育局审批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核准登记成立的,由各级体育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体育协会、学会、研究会、联谊会、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3]”。可以看出,卢元镇教授的定义偏重学术性,揭示了体育社团的本质特征;黄亚玲教授的定义偏重法律性,结合了《社团登记管理条例》中的社团定义;王旭光博士的定义偏重操作性,列举了体育社团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些定义都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体育社团的本质。

1.2 体育社团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学者们对体育社团进行了诸多形式的分类,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从体育社团所从事活动的性质划分,包括:竞技体育类社团、社会体育类社团、体育科学学术社团、体育观众社团、体育娱乐享受型社团、体育经济型社团[1]。二是从体育社团的成立方式划分,包括自上而下成立的(即由政府发起成立的)、自下而上成立的(即由群众自发成立的)、混合型(即介于两者之间,有群众基础,且由政府引导成立的)。三是从体育社团的影响区域及范围划分,包括全国性体育社团、地方性体育社团。四是从体育社团的公共性划分,包括官方体育社团、半官方体育社团、民间体育社团[3]。五是按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划分,包括社会合法性、行政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及法律合法性体育社团[4]。这些分类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体育社团的不同维度,为我们研究不同形式的体育社团提供了参考。

2 关于体育社团的发展历程

对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历程进行审视与反思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科学地制定未来的发展方略。学者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主要观点包括三方面。一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计划经济环境中的萎缩状况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发展态势[1]。二是按体育社团发展特征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各类体育社团的建立;第二阶段是1957年以后高度集中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使得体育社团管理职能弱化,全国性体育社团的主要职能在于对外交往;第三阶段是1978年以后中国体育社团的迅速发展;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体育协会的实体化改革[3]。三是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社团出现三次发展高峰期:第一次是1956年、第二次是1964年、第三次是1979年。[5]尽管上述划分阶段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体育社团不仅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深化改革的重任。

3 关于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不少学者对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主要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一是对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特征的整体研究。我国体育社团的整体现状主要表现为:体育社团的整体基础薄弱和体育社团的官民二重性[1];官方体育社团在组织权威、资源获得、组织管理网络等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担当着政府体育事业管理代言人的角色;群众性体育社团发展较快且不平衡,政府对此类体育社团管理多却扶持少[3];民间体育社团合法性不足,官方体育社团合正当性不足,体育社团法律化层次不高[6];体育社团与政府之间形成了非均衡的依赖关系,制约了体育社团与政府间良性合作关系的形成[7];我国体育社团监督机制不足[8];现行体育社团立法长期滞后[9];体育社团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对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贡献不够,自身建设不健全[10]。二是对全国性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的研究。全国性体育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其仅具有自治社团或独立法人的形式,而组织性质与实际运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背离;社团的“分级管理”原则导致了其与会员之间的联系薄弱;政府选择性特征使其面临着社会合法性危机[11];会员制联系存在着事实上的断裂、“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组织模式[12];对全国性体育社团直接干预过多、微观管理过细[13]。三是关于单项体育协会发展现状的研究。单项体育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组织定位模糊;规则虚置与监督弱化;权力垄断与利益矛盾;共同利益的代表性弱化[14];资金短缺;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不足;组织性质不清;人员编制严重不足[15];项目中心与单项协会的职责边界不清晰、关系定位不明确;协会内部管理不规范;协会无独立账号问题长期困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13]。综上可见,当前我国体育社团发展尚比较滞后,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法制建设滞后、整体基础比较薄弱、自治能力不强、对政府过于依赖、角色定位不清、经费比较紧张、条件比较落后等。我国体育社团的整体实力与新时代赋予其重要使命之间尚有较大的差距。基于这样的现实基础与时代使命,如何夯实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基础、增强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能力亟待从理论与实践去积极探索。

4 关于体育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

学者们基于各自的视角对制约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诸多层面的分析。有学者认为制约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对社团发展一直采取不鼓励的态度、项目管理中心利用行政权力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社团领导缺乏社团意识、缺乏相应的法制环境、体育社会化改革进程中行政干预过多[16];有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认为在国家利益主体观的背景下我国体育社团势必会寻求与国家权力和政治之间保持平衡[17];有学者分析了影响中国民间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体制、经费问题、社团内部问题等方面[18];有学者从历史(皇权与民众、整体与个人的关系、权力对民间结社的拒斥、中国在历史上就不存在市民社会的文化、法律和政治传统)和现实(中国“单位社会”的形成、应以法的形式促成官办社团组织的发展、“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仍在延续、社会恐惧症的双向影响)两个层面分析了制约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19];有学者认为群众体育社团的单中心管理特征、公共服务配置效率与群众体育社团需求间的矛盾以及政治制度对群众体育社团自组织治理的限制等问题制约了群众体育社团发展[20]。可见,制约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是多层面的,包括了政治、法律、文化、体制及社团自身等各种因素。从制约因素考虑,体育社团的发展不仅仅有赖于政治、法律、文化、体制等外在环境的优化,还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从内外部综合发力提升体育社团的整体实力。

5 关于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制建设。包括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14];法治环境应在体育社团环境中保持适当的强势主导地位[21];完善社团的制度环境[11];通过法律的形式明晰体育社团的性质与职能[22]。二是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整合组织双重权力关系、建立利益协调与资源整合机制[14];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12];明确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边界、推进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能转变、弱化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管职责[11];明确改革的目标定位、明确项目管理中心的性质、转变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争取必要的改革政策、分步推进协会改革环境[23];由官办到民办、由依附到独立,进入“公域”,参政议政[19];政府部门改变管理方式,发挥体育社团的资源优势[7];城市官办体育社团实施“去官办”变革和管理方式变革[24]。三是增强体育社团的合法性。主要包括体育社团应分别进行社会合法性、行政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的诉求[4]。四是提升体育社团自身治理能力。主要包括完善体育社团自身治理结构[12];加强体育社团的人力与组织建设[22];从外部体育社团要与政府部门、监管部门、社会大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完善监督机制,从内部应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地、有意识地搜集、识别、应用外部新知识,建立共享机制,提升知识成果转化为体育社团承接服务能力的效率和效果[25]。五是加强监督与评估。包括完善监督机制[25]、构建完善的体育社团评估体系[22]。可见,学者们从多层面(宏观、中观与微观)多视角(法制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体育社团合法性与内部治理、监督与评估等)提出了促进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对于促进我国体育社团健康发展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当前,要结合时代赋予体育社团的重要使命重新审视发展对策,在积极参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提升能力、谋求发展、实现价值。

6 关于体育社团研究的若干思考

6.1 研究述评

随着我国体育社团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体育社团研究日益重视,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我国体育社团研究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第一,学者们问题意识较强,对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分析,使我们对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第二,学者们责任意识较强,从法制建设、体制改革、监督评估等视角提出了诸多促进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对策,对我国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我国体育社团研究存在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以思辨或获取事实材料的经验研究为主,研究的理论深度显得有些不足。第二,对策措施比较宏观,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加强法制建设、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对策,基于微观层面(体育社团自身)的思考相对较少。

6.2 研究展望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文章认为关于体育社团研究亟待关注的几个专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社团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体育社团在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而对其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笔者认为体育社团(主要是体育产业协会、单项体育协会等)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可以而且也应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相当重视的背景下如何挖掘并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进行认真定位与思考。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体育社团有必要紧密围绕国民的体育健身需求,认真审视其职能定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思考体育社团的改革与发展。第三,体育社团品牌建设研究。虽然近年来我国体育社团在数量上有了较快增长,在发展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社团相当少,体育社团的品牌建设整体上比较薄弱。根据国内外社会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品牌是促进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必要借鉴品牌理论,对我国体育社团品牌建设进行系统研究,促进我国体育社团的品牌化发展。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6-127,129-133.

[2]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30.

[3]吕树庭,刘德佩.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65-168.

[4]宛丽,罗林.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分类及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155-157.

[5]毕红星.对新时期中国体育社团建设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5):13-15.

[6]张恩利,易晓刚.试析我国体育社团政府管理模式的法律化困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63-65.

[7]冯欣欣,曹继红.资源依赖视角下我国体育社团与政府的关系及其优化路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5):382-386.

[8]王学辉,陈兴萍.我国体育社团监督机制的建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1):10-15.

[9]张恩利.我国现行体育社团立法困惑与反思——兼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立法修改建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1):1-5.

[10]赵蕊,程华,戴健.体育社团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作用及优化路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5):26-30,40.

[11]王凯珍,汪流,黄亚玲,等.全国性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基于学理层面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6-9.

[12]汪流.全国性体育社团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9-24.

[13]史康成.全国性体育社团从“同构”到“脱钩”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2):1-5.

[14]王旭光,惠继红.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社会合法性挑战和发展途径[J].体育科学,2007,27(7):7-13.

[15]刘次琴,金育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行业体育协会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52-454.

[16]李晴慧,郭郁文.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2002,9(3):138-140.

[17]黄亚玲.制约中国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文化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11-13.

[18]黄彦军,徐凤琴.影响中国民间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6):45-47.

[19]陈静霜.中国体育社团发展的困惑、外部成因及未来趋势[J].体育学刊,2014,21(3):40-43.

[20]沈艳,龙秋生.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群众体育社团问题分析及治理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6):508-511.

[21]徐海柱,马红娟.体育社团法治环境与法律保障机制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09-412.

[22]李群,季浏,虞轶群.我国体育社团改革的原因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5):27-30.

[23]何强.我国单项运动协会改革的历史审视[J].体育学刊,2011,18(2):10-15.

[24]冯欣欣,曹继红.制度理性与生活理性:城市体育社团组织系统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1):104-120.

[25]冯晓丽,郭帅.外部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体育社团承接服务能力的影响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3):200-204.

猜你喜欢
社团体育发展
缤纷社团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们的“体育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