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露露 张帅星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运动员的文化问题、应试教育问题以及青少年体质问题,直至今日仍困扰着我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体育回归教育应运而生,让广大青少年除了应对文化学习和高考外,有机会参与体育运动和赛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体育回归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但是,广大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令人担忧、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学校体育不作为。因此,在新的时代发展节点上,本文从学校体育发展的视角出发,研究体育回归教育的途径,以此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育回归教育可以说是“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高度发展的产物。“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都是为推进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教育培养事业和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的新途径。中国从“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反应出的是实质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在先,教育必须承担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任。学校教育必须转化为普适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竞技水平高的运动员,还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体”归属于“教”,体育是教育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唯有依靠学校教育的广泛开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体育回归教育”是对“体育”和“教育”探索的最高境界,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教育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通过体育这一媒介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目地。
然而,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是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略体育的教育价值,体育的独特价值在教育系统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教育中缺失体育,青少年无法体验健全的教育,其身心健康受到危害。体育远离学校教育,培养出许多畸形的体育人才。教育缺乏体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体育中没有教育,就不能称之为体育。体育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学校体育回归教育大家庭已是大势所趋。
在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的体育环境有了很好的改善,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工作已得到开展。但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形势依然严峻。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寻求地位、教育、价值的回归已是大势所趋。
从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上看,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也得到提高,社会、学校及家长对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及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由于长期笼罩在传统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下的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仍然微乎其微,学校体育依旧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边缘地位。
学校的升学率高低影响着学校的生源、资源、荣誉等。因此,多数学校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授,导致学校体育课时无法保证、体育课被随意挤占、学生无多余的课余锻炼时间。学生为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挤破了头,但能挤过那独木桥的唯恐在少数,多数学生只能上一般的学校,甚至是考不上,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是“四只眼、小胖墩、豆芽菜”等形象。
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上弥漫着拯救学生体质的呼声。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学校体育工作提上日程,但同时也导致社会及学校体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教育功能认识的偏差,将学校体育的目标弱化为学生体质的增强。只要学生达到体质标准了、学生能跑跳更远了、心肺功能提高了等就是学校体育工作达标了,从而萎缩了学校体育的功能。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体育的价值不应仅限于体质。
体育课“四无七不”即“不流汗、不脏身、不上喘、不跌倒、不破皮、不被伤、不耐力跑和“无质量、无强度、无战术、无碰撞”的闲散体育课,体育课不得不让人深思。”学生素质差,在体育课跑步中猝死,军训中晕倒等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导致学校女生不测800、男生不测1500,不开设任何具有危险以及发生身体激烈碰撞的体育项目,如体操、篮球等。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安全”的枷锁下,不得不实行“快乐体育”,甚至不顾体育教学与锻炼的基本原则和规律,随意降低学习的难度,减小运动负荷等外部力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的兴趣。一味引进新兴趣味的教学内容,来填充学校体育教学,并以此来支撑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导致学校体育课的内容越来越安全、难度越来越低,学生由于运动不足,普遍存在体质不强、眼睛不亮的问题。
现阶段,体育回归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体育回归教育不能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如何推动学校体育回归教育,以此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是关键。
发展学校体育首先是体魄强健,与之相关的是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第三个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学校体育不仅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还担负着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职责。学校体育是教育中的体育,同时也应发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意识等作用和价值。体育在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气概等方面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仅仅通过书本的物质媒介和言语的说教,只能达到学生“知”的效果。只有学生“知行合一”,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做到身体力行,才能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因此,学校体育目标不能仅聚焦于增强体质,不能仅表现在以技能为主的身体活动上,还表现在以科学运动为主的知识体系上。最终目的也不是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是与学生一生的健康发展紧密相关。学校体育应主动响应国家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从大健康教育的视野出发,通过学校体育课的开展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意识、规则意识以及生命意识。只有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体育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校体育的多功能价值,也仅有此学校体育才能体现出自身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学校体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训练竞赛等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是基础,要保障学校上足开好体育课,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防止学校体育课形式化,防止体质健康水平测试什么项目,学校体育课就教什么项目。体育课的教学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要传授青少年学生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运动负荷要到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并学会至少两项以上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以此来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的能力等。学校要大力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大课间的形式,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简单便行、效果显著的体育项目。通过训练和竞赛,真正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广泛组织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比赛,在训练和竞赛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顽强拼搏精神、遵守规则的意识等。
通过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传授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终身锻炼的能力。通过课外体育保障学生的锻炼时间。通过训练、竞赛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三者齐头并进,培养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更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青少年学生体质不强,首当其冲的是学校体育,但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造成的结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在中国,学校体育的份额或者说完成率在70%~80%之间,社会体育只有30%左右,家庭体育50%都不到。学校体育可以说已经做到七八成,但是家庭和社会的贡献率远远不够。家庭要转变体育观念、激发家庭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提高家庭对体育的认识、体育的参与度,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上形成全民关注、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并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动员各种媒体、以各种形式加大对体育价值的宣传,将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集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体育参与保障,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强调学校体育回归教育,顺应了体育和教育的发展规律,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道路,终将使得学校体育的阳光洒满学校,为学校体育能够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势头,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祖国需要的人才,实现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