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升 邹宾
随着2017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对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种大背景下体育学科如何发挥自身特点与优势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学校体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怎样的顶层设计都需要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来达成,因此本文从体育核心素养和出发,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结合篮球课堂教学,探讨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健康行为表现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等;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
运动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西登托普(Siedentop)提出的一种类似于培养运动员的方式从而引入学校体育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的运动模式。其以来自于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师以教学单元为形式进行教学,一个单元3~7个课时,同时结合伙伴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使运动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和热情的运动者。该模式在西方学校体育界一直受到追捧,在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社会适应性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其效果显著。
该模式相关理念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或许能为我国进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和借鉴,因此本文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结合篮球课堂教学实际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课次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对以后的篮球教学提供教学参考。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中教学阶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体现学生综合运动能力的提高和技战术的实际运用,但是对于单一性别女子学校教学环境下,该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应考虑学生学习生活的大环境,学生本身的学习需要,其次女生在该阶段处于青春发育期,求知欲旺盛强烈,学习自我观念提高,具有很强的自尊心,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明确要让学生“学什么”“达到什么”。研究基于这样的考虑,明确体育教学目标:1)学习篮球中的传接球、运球、上篮、组合技战术、以及基本的竞赛规则(包括场上队员的职责、裁判知识等);2)通过篮球竞赛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3)通过篮球运动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正规的蓝球比赛让学生懂得规则意识、合作意识、拼搏精神;5)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发展学生速度、灵敏素质、耐力等各种身体素质;6)学生学会自评和互评的方法;7)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载体,确定教学内容是进行教学实践的前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内容:篮球运动的发展史及熟悉篮球球性、传接球、运球、上篮、组合技战术、以及基本的竞赛规则(包括场上队员的职责、裁判知识等),在确定完教学内容之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课次的安排,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是以运动教育模式为构架的,一个运动教育模式的运动季的时间不应少于20 次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1 学习传接球、上篮、组合技战术、竞赛规则等,安排14课时,前12课时练习上述呈现的篮球基本技术,后2课时让学生根据竞赛规则进行比赛演练、裁判的判罚练习;
2.2 小组比赛巩固学生的篮球技能,同时比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过程。这一阶段共6课时,第1 课时各小组进行基本战术演练,队长对队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剩余的课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循环赛,这一阶段体育教师每节课仍需执行相关的引导;
2.3 这一阶段可以参考CBA联赛,组织学生进行半决赛、决赛,安排学生组织庆典等一系列活动,全部由学生自发组织,最后体育教师对整个环节进行评价与反思,大致可以安排4课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引导、总结、学生是其主体。
引入运动教育模式,以运动赛季的完整形式来设计篮球教学计划,每一阶段体育教师每节课需要执行关怀时间、认知谈话、身体活动、小组讨论、反思5 个TPSR 教学程序,且以领会式体育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以“先尝试、后领会”为指导思想,不要直接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开发尝试相关技能的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针对篮球动作技术的特点对于开放式动作技能教学时,应从一开始就要加强学生对该运动的完整体验和学练,在理解与体验完整运动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和运用各种技能,特别强调通过创设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活动和比赛情境,使学生在活动和比赛情境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不管是封闭式运动技能练习,还是开放式运动技能练习,都应让学生尽早学练结构化、关联性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体验完整的运动,其中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更强调引导学生面对变化的、复杂的情境去运用综合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封闭式运动技能学习更强调在基本掌握单个动作技术的基础上,尽量早地学练单个动作技术之间、单个动作技术与完整动作技术之间的联系。
运动教育模式可以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通过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学习情况进行真实详尽的记录,掌握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科学的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针对篮球教学课堂,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来有效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标对于教学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相关研究发现采用教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以及学生对学习的评价相结合两种方式,较为贴合实际。其中总结性评价可以根据竞赛来判断,另外可以根据新课标制定相应量表来考察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技术、认识、情感及态度等方面的考核过程性评价可以用比较主观的口头赞扬来实施;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口述和书面来进行表达,从而取得有效的评价方式。
简而言之在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合作性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的管理效率,是一种有详细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践步骤的、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新式教学方法,能为我国进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和借鉴。因此在单一性别教学环境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以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不断创新篮球教学方法,尝试引入该运动模式,从而激起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