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亚玲
“广场舞”作为一个群众健身中的新名词而备受关注,但目前见诸各媒体的多是广场舞的各种负面新闻,占道、扰民、争夺场地等等,似乎因为因为“广场舞”才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但仔细研究后会发现许多背后隐含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广场舞大妈这一名词,是一个2000年以后伴随着广场舞风靡全国的脚步,踏着最炫民族风等音乐的铿锵节奏,走进了大江南北、甚至是世界的各个角落。广场舞迅速崛起的因素有许多,但近些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大力倡导的群众体育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另外,随着城市居民物质、居住等环境的改善,城市居民养老从温饱型到健康型的飞速跨越,以及社会老龄化趋势的逐步形成等等,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加速了“广场舞”大妈群体的增加。随着而来的就是不断见诸于各大媒体的有关广场舞大妈的负面新闻,扰民、占路、争场地等事件不断升级,各级政府、公安部门也是应接不暇,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根本的解决途径,时至今日终于导致群殴事件的发生。
事情的发生绝不仅仅只是负面效应,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近十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提高,物质资料得到了较好的满足,生活的质量、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随着而来的就是精神的需求与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广场舞”简单明快的节奏、适合男女老幼的广泛适应性,迅速成为退休人员首选的休闲健身内容。物质的满足催生了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样精神的发展与满足需要更加丰富的物质资源作保证。于是强烈的健身需求与城市不断拥挤的生活空间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超前意识,往往更多关注于眼前居住空间的改善上,加上城市居住用地资源的逐步稀缺以及地价的大幅增长,“寸土寸金”已经从过去的传说,目前早已成为大家每天都要面对的严酷现实。而新建的体育中心或城市公园,大多建在地价相对较低的城市边缘或人烟稀少的地区,加上大多缺乏整体科学规划,后期的交通服务管理不到位,这些“高大上”建筑除了作为城市新地标之外,距离服务城市居民的目的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面对城市居民高涨的健身热潮,它们真的成为了“居民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市现代景观”。
随着全民健身热情的不断高涨,加上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社会养老健身的态势不断增加,但是作为社会体育的管理部门,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相关规定来分管或统筹相关内容。由于管理的不到位,使得社会体育中老年体育的发展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加上体育管理部门的权限等问题,很多想法与措施都很难推行或实施,因此“广场舞大妈的问题成为持续升温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啦。
就目前而言,体育产业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朝阳行业,很多社会资本纷纷涉足体育产业,例如:足球、马拉松、自行车、户外运动等等,但是老年体育却不够重视。但是如果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分析,老年体育的市场和前景十分广阔,老年人有钱、有闲、有强烈的健身意愿,只要有企业愿意投资相关领域,收益与回报相信也是十分可观的。但是目前的投资可能更多地关注于短期回报,对于这种长期的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广场舞”的问题并不是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简单问题,它是一些社会问题积聚形成的外部表现,要根本解决也不能仅仅靠严禁或其他行政手段就能很好解决的,需要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才能达到相对比较满意的处理结果。
首先“广场舞”问题由来已久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个案问题或是某一区域的独立事件,它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遗留问题或现象,由于我们缺乏前瞻性或是重视不够导致的,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对相关的居住配套设施,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对交通、服务、管理等必须有充分的考量。对已经建成的老社区,本着“改造、转移、共享”等原则合理解决。改造:就是对原有社区的公共活动区域进行合理规划,拆除一些私搭乱建的违规建筑,拓展公共区域,改善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通过与公交部门合作开行点对点的小公交,为居民健身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出行,拓展他们的健身空间,减少对居民休息的干扰。另外,可以和辖区周围、商业中心广场、机关企业内部空地实行共建共享,利用他们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将内部的健身产地或设施与附近居民共享,从而让辖区的社区居民既能安静休息又能休闲健身。
广场舞的问题根源在于资源的有限,首先是活动空间的问题,然后就是时间的问题,对于空间与时间的问题,需要主管部门与物业和社区等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找到各个使用单位之间的空余时间,同时合理配置来解决问题。还有就是可以引入社会资金,通过相关的企业(老年保健品、老年服务、老年旅游)等的深度介入,前期投入一定资金和人员,在收取适当回报的基础上进行有偿服务。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空间较大还有很多的模式可以开发利用。
政府可以牵头首先投入一笔启动资金给学校用于基本管理人员的聘用和设备的更新,然后与体育主管部门协调跟进,对社会人员的开放时间、人员组成、主要项目、收费标准、服务范围等进行合理限定,对双方的权益进行明确的划分,从而保护双方的服务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对于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可以采取多重奖励措施,从经费审批、设备购置、社会捐赠、土地划拨、对外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通过各种措施加上政策的扶持,让学校能够自觉自愿地将体育设施与社会共享。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步入了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但是现有的群众体育团体的信息化相对滞后,加上老年人的信息化普及程度有限、使用频率和水平跟不上现代社会的节奏,为此相关的体育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介入搭建信息平台,组织相关部门将各自的体育资源及使用情况适时在平台上显示,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及时推送,并将平台的建设进程以及社会满意度,作为评定相关职能部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各个社区建设居民健身服务平台,组织专门人员进入社区对老年人进行辅导推广,帮助他们使用了解平台的各种功能,从而根本解决体育服务进社区的落地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问题”,它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问题,成为人民分享改革成果的重要一环,各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相关机构,不能“等靠要、或者一推了事”,要充分重视起来,通过各自的努力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这些责任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