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春红(贵州大学 550025)
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号淮海,学者称淮海先生,祖籍江西如皋县。明初,其祖先以军功起家,于永乐年间迁清平,遂世为贵州清平(今凯里)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改户部给事中。此后,孙应鳌又先后担任江西按察司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户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等官职,有政绩。其一生著述很多,包括《督学文集》、《淮海易谈》、《四书近语》、《律吕分解发明》、《谕陕西官师诸生檄文》、《庄义要删》、《左翠题评》等二十余种。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家乡清平,逝后赠太子太保,赐谥文恭。
孙应鳌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其心学思想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但又具有自己的心学特质。关于孙应鳌心学成长的因素,学术界的探究并不多。对孙应鳌心学形成与发展因素进行研究,对我们了解孙应鳌的心学思想特色具有一定指导性意义。
李独清《孙文恭年谱》载:“明世宗嘉靖六年丁亥(1527)先生生”1;而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嘉靖“七年戊子,先生五十七岁,在梧。……十一月丁卯,先生卒于南安。”2由两则年谱记载可知,王阳明逝世时,孙应鳌刚两岁。而孙应鳌被认为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其心学成长过程值得探究。笔者先对孙应鳌出生后阳明心学在全国与贵州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孙应鳌心学成长的时代文化背景。
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于贵州龙场悟道,正如黄宗羲所言:“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你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乃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3领悟“圣人之道”,是王阳明长期探索的结果。三十七岁,王阳明始悟“格物致知”之理,第二年论“知行合一”;王阳明于五十岁时,始揭“致良知”之旨,从提出到发展成熟的十几年间,阳明心学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壮大,王门弟子遍及全国,势头力压程朱理学。这一时期,阳明心学之所以能够力压官方正统哲学程朱理学,除了理学本身的僵化腐朽外,一个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讲学之风的盛行。龙场悟道后,阳明在龙场兴办书院,传授心学,而慕名前去求教的弟子就有很多。此后,王阳明四处讲学,弟子遍布全国各地,聚集了钱德洪、聂豹、王畿、邹守益、罗洪先、徐爱等著名弟子。王阳明去世后,心学系统开始分化。对于王阳明后学的分派问题,王畿主张分为六派,即归寂、修正、已发、直心、主宰和循序;日本学者冈田武彦主张分为三派,即现成派、归寂派和修正派;黄宗羲按照人文地理的分类法,把王学后人分为七派,即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闽粤王门、泰州王门。而从黄宗羲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阳明弟子遍布全国。同时,王学分化所形成的流派,也对此后的学者产生了影响,如现成派、归寂派、修正派是依据侧重点的不同而划分,而后世学者对王学的倾向,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派系的影响。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即在龙场修建了“龙岗书院”,向当地苗夷诸弟子传授心学。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期间,前来学习的弟子就有数百人,“明正德初年,王阳明居黔施教三年,黔中受其教诲者多达500人余,其中有据可考的有:张时裕、向子佩、叶子苍、汪原铭、汤伯元、陈宗鲁、李惟善、陈良丞、詹良丞、王世丞、陈寿宁、袁邦彦、高鸣风、何廷远、李良丞、越文实、邹近仁、范希夷、郝升之、易辅之等”4,贵阳学子陈文学、汤伯元、叶子苍等前去求教,后成为贵州第一批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离开贵州以后,贵州亦掀起了书院讲学风,贵州心学大师讲授、传播阳明心学,使阳明心学在贵州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由以上两点可知,孙应鳌出生之时,王学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成熟,弟子众多;而贵州省内王学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聚集了大批心学弟子,他们建书院,传授弟子心学。这些时代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了孙应鳌心学思想的成长。
清代莫友芝曾这样评价孙应鳌之学:“应鳌之学,以‘求仁’为宗,以尽人合天为求仁之始终,而其致功扼要在诚意、慎独。”5由前文可知,王阳明去世时,孙应鳌刚两岁,而后世学者皆认为孙应鳌之心学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那么,孙应鳌的心学成长中受哪些方面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
由前文可知,孙应鳌成长于一个心学蓬勃发展的时代,而此时贵州的阳明心学亦处于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这为孙应鳌心学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再则,考察李独清《孙文恭年谱》中的记载,孙应鳌“曾祖讳瀚,成化丁酉(1477)举人,官桂林府同知”,“祖讳重,字威卿,别号小山,正德庚午(1510)举人”,“父讳衣,……嘉靖辛卯举人。”可知,孙应鳌出生于儒学世家,这为孙应鳌接受良好的儒学教育提供了重要条件。而且孙应鳌从小聪慧敏觉,十岁师从名儒周慎轩(孙应鳌作有《祭周慎轩先生文》),且能日诵千言。外部良好的心学成长氛围和家庭环境,加之孙应鳌的聪颖好学,为其成为一代儒学大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除了上述条件,孙应鳌在其心学成长过程中还与泰州王门、江右王门、楚中王门、浙中王门、南中王门等阳明弟子交流心学。嘉靖二十三年(1553年),孙应鳌考中进士,后宦游全国,期间结交了泰州王门、江右王门、浙中王门、以及楚中王门诸巨子,孙应鳌对他们的心学思想包容兼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心学体系。因此,孙应鳌心学具有包容性、淳朴性、时代性等特点,其“求仁”、“尽人合天”、“诚意、慎独”等可以说都是这些特点的表现。
孙应鳌最先接触的是泰州王门弟子徐樾。徐樾,字子直,江西贵溪人,最初受业于王阳明,后入王艮门下,乃王艮得意弟子。据李独清《孙文恭年谱》记载:“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19岁。以儒士应试,督学徐樾一见大奇之,许必魁多士。放榜果中第一人。”孙应鳌后拜徐樾为师。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孔、孟之学,尧、舜之治,举求诸心焉而已。心外无事矣,求事也者,或逐事而二心,求心也者,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是心也,即万化也,自圣人以至愚夫,一者也。知天下国家皆我也,是曰知心;知天地万物皆心也,是曰知学。”徐樾主张“心外无事”、“求道于我”、“求道于心”等,而孙应鳌亦主张“求道于我”、“求道于心”,他在《四书近语》中说:“盖夫子不教人求道于道,而教人求道于我。求道于我,是求道于心也”。6可以说,孙应鳌的心学兴趣受徐樾的影响非常大,而孙应鳌对徐樾的心学精髓亦有消化吸收。此后孙应鳌在江西、湖北等地为官期间,又接触了泰州王门后学耿定向、耿定理、罗汝芳、赵大洲等人,孙应鳌与他们交流心学,丰富了自身的心学思想体系。孙应鳌与楚中王门巨子蒋信亦有密切交流。蒋信,字卿实,号道林,世称“正学先生”,常德人。蒋信曾亲赴龙场问学于王阳明,得阳明指导心学,孙应鳌于中进士之年(27岁)时结交蒋信,后多次“道武陵,问学于蒋信”。孙应鳌有关于蒋信语录的编校著作《道林先生摘言》,亦作有《正学先生道林蒋公墓志铭》,蒋信主张“求仁”、“知止”、“慎独”等,据前文莫友芝的总结,孙应鳌的主张亦如此。因此,蒋信的心学思想对孙应鳌的心学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孙应鳌与江右王门罗洪先、胡直等人在心学方面也有交流。罗洪先,字达夫,江西吉水人。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先生之学,始致力于践履,中归摄于寂静,晚彻悟于仁体。”两者思想具有相通之处;胡直,字正甫,号庐山,江西泰和人,胡直乃罗洪先的弟子,其与孙应鳌的交流颇多,孙应鳌有《送庐山胡正甫序》:“公尝从念庵罗子以学,余亦从道林蒋子以游,二先生皆尽仁之至。”7可见,孙应鳌与胡直在发扬“仁”本心学方面是一致的。而且孙应鳌与浙江王门王畿、王宗沐都有交流与联系,孙应鳌作有《太平兴国公用王龙溪韵》、《赠别王敬所三首》等。虽然王阳明去世时孙应鳌刚两岁,但是孙应鳌成长于心学盛行的时期,且孙应鳌与诸多王门巨儒切磋交流良知心学,为孙应鳌心学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孙应鳌之所以能成为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明代贵州巨儒,就在于其对心学思想的不断追求以及不断与人交流的积极态度,能够做到对各派心学精髓包容并蓄。
由上述可知,孙应鳌心学成长过程中对各派王学兼容并蓄,遍访明贤,广交师友,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心学体系。
孙应鳌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心即理”,“心外无理”的心学思想,创造性提出了“即心是仁,即仁是心,心外无仁,仁外无心”的心学观点,孙应鳌说:“人心只是一个仁,仁之本体全具于吾心”,“仁者,人之本心也”。 “仁”是孙应鳌心学体系的支柱,亦是其心学思想的特色。同时,孙应鳌还认为,“仁”不仅是人心之本体,也是宇宙生物之本体,即人心、宇宙之心全在于“仁”,只是一个“心”,一个“仁”。孙应鳌认为“仁”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心就是宇宙的心,人心之“心”与宇宙之“心”即是同一个“心”。
莫友芝认为,“求仁”是孙应鳌之学的宗旨,“合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学高度,其致功的关键就在诚意、慎独。孙应鳌说:“圣门之学主于求仁”,“圣门之学,全在求仁”,圣人教人,全在一个“仁”字。而要“求仁”,先要“识仁”、“体仁”,然后才能“达仁”。“识仁”、“体仁”就是识得、体悟到“尽人合天”的崇高境界。可以说,“仁”就是孙应鳌心学思想的核心。“求仁”是有方法和门路的,“求仁之道,只在一念人、己之间,便可以得仁人之心体”,“常教人者,仁之方也,则仁之体则罕言焉。盖知喻义,则利在其中,知尽人事,则天命在其中,知求仁之方,则仁之体在其中”,“圣人教人求仁,其言且近精实如此。曰‘近’则不必求之于远,而事即在;曰‘譬’,则不必外之于我,而仁即存”,“圣门之学,全在自己身心上用功夫”。归根结底,“求仁”的根本方法,不是求自于外,而是求自于自身。自身本具有“仁”,但是欲站在圣人一样的高度,需要一定的修行功夫,而这个功夫的关键就是诚意、慎独。孙应鳌把“诚意”、“慎独”以及“知行合一”视为同等意义的正心修身功夫,旨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孙应鳌不仅重视理论修养,更注重实践。
综上所述,孙应鳌之心学,集中表现为“心外无仁,仁外无心”,以“求仁”为宗,诚意、慎独,归结起来就是“尽人合天”,以仁为宗。作为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明代黔中王门的杰出代表,孙应鳌曾在家乡筑学孔书社、山甫书院等传授心学,为贵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1.李独清.《孙文恭年谱》.《贵州文史从刊》,1988(1):56.
2.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现代影印本.
3.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15:180.
4.修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修文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868.
5.(清)莫友芝.《黔诗纪略》,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84.
6.(明)孙应鳌.《孙应鳌文集》,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233.
7.(明)孙应鳌撰,张新民、赵广升点校.《黔南丛书》第七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248.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三卷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明)郭子章.黔记[M].万历三十六年刻本.
[5](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明)王守仁.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