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韵葳 (阿坝师范学院 623002)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甚至远古时期。《商颂》有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1这是我国文学典籍中对羌族较早的记载之一。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羌族文化几乎保持着“冻龄”发展。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羌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全部依赖于口传文学这种形式,因而素有“行走的历史”之美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是对历史和民族文化最大的尊重;但在信息化时代,这种传承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口传文学,顾名思义,是人们通过口口相授的形式进行创作、传播与传承的一种文学形式。羌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传承主要依靠释比(即传承者)之间的口口相授,并通过长期歌唱的方式传承下去。2这种奇特的传承形式,也铸就了羌族独特的口传文学及其特征。
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是依赖于语言的,而语言又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形式。3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文字是文化传承的根本。但羌族恰恰没有文字,而是使用口口相授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承,因而才有了依赖口传文学和释比唱经的文化传承特色。释比也称为“许”、“比”、“释古”,通过吟唱经文的方式传承羌族文化。4这个古羌时代的职业成为羌族口传文学的主要传播者。
羌族口传文学是羌族人民群众通过世代口授、长歌吟唱的形式传承下来的。一段羌族口传文学往往凝结了一代又一代羌族人的智慧。因而羌族口传文学具有鲜明的二次阐释特征,也就是说在口授中记录历史文化,故而传承的过程就是二次阐释的过程,这使得羌族口传文学在传承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遗漏与添加。
羌族口传文学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这与羌族没有文字、与外界文化交流少有很大关系。首先,羌族口传文学中较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远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民间歌谣,如《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泽其格布》等史诗级的神话传说;再如《小鸡报仇》、《荞子和麦子》等寓言故事;再如《黑虎将军》、《打蟒英雄苏蟒达》、《阿巴格基》等传说。这些口传文学带有鲜明的羌族民族特色和神秘感,给羌族口传文学传承蒙上了神秘色彩。
在文化交流空前发展的今天,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绝不仅仅是民族内部一代人向另一代人传授的事,而是突破民族与地域的局限,从民族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外的事。羌族口传文学的独特特征,使其在现代文化传承中的确遇到了诸多困境。
首先,没有文字导致缺乏剧本。在现代艺术形式中,无论音乐剧、歌舞剧、话剧,还是影视剧等形式,都需要完整的剧本为纲,才能进行编排演出,实现现代艺术传播。而羌族没有文字给剧本搜集、整理带来了困境。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如何将口传文学运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这本身是翻译的过程,已不再是简单的故事搜集与整理了。并且一旦要进行原声演出时,还需要运用注音的方式进行剧本整理,给剧本创作带来较大压力。
其次,二次阐释难以回归本色。传承是要尽量回归作品的本色。但羌族口传文学是以口口相授的形式实现传承的,二次阐释是传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这种传承方式虽然提升了集体创作的热情,但由于传承人不同,也会出现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给文化传承带来一定的困难。
再次,神秘色彩形成文化差异。羌族具有独特的文化,口传文学正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远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民间歌谣,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口传文学,对于非羌族人的吸引力有多少,源于其对羌族文化的了解程度。而目前羌族仍然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人们或许对羌族文化产生好奇,而真正了解羌族和羌族生活,还存在较大差别,这是文化差异所致,但却给文化传承带来了困难。
传承不仅与群众文化基础有关,还需要与时代艺术形式进行结合,用现代人看得懂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古老文化,这是当前文化艺术传承的一个重要特色。无论羌族口传文学具有多么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现代艺术结合都是其传承发展下去的根本。
一种是现代歌舞剧形式。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要以反映古代祭祀活动、要么反映先民的生产活动,是羌族口传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萨朗舞》和《羊皮鼓舞》都是古代祭祀活动中所用舞蹈,是由释比唱经时的舞蹈。这些吟唱的经文是羌族口传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涵盖了天文地理、阴阳星相、医学宗教、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知识,释比吟唱的不仅仅是经文,还是羌族的历史文化。这些舞蹈用丰富的动作将羌族口传文学动作化,如蹲跳、转打、拧腰转身击鼓、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等韵律极强的动作都以口传文学中的故事为蓝本。目前《萨朗舞》、《羊皮鼓舞》、《跳盔甲》、《巫舞》、《喜事锅庄》、《忧事锅庄》、《青年锅庄》、《克西格拉》等羌族歌舞已先后被改编为现代歌舞剧,除了保持羌族歌舞一曲一舞、动作反复的传统风格外,融入了现代歌舞剧风格,加入适当的动作变化和音乐伴奏,使非羌族人能够一目了然地明白动作用意,解决了羌族没有文字、剧本整理与二度创作耗时较长的问题,能够更好地传承、传播羌族口传文学。
一种是话剧形式。这是典型的现代舞台艺术表现形式,舞台艺术调动力强,以无伴奏对话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入歌舞、灯光等现代化舞台表现手段,更符合羌族口传文学的特点。比如《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泽其格布》等史诗级的神话传说,《小鸡报仇》、《荞子和麦子》等寓言故事,《黑虎将军》、《打蟒英雄苏蟒达》、《阿巴格基》等人物传记,都可以通过话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加之话剧丰富的表现形式、强烈的舞台表现力,普通话语言风格,以及群众欣赏基础,在将神秘的羌族口传文学大众化的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打开了了解羌族文化历史的窗口,是羌族口传文学现代化艺术呈现、且保持其艺术原貌的重要手段。
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现代话剧具有成熟的剧本创作队伍,对于整理、抢救羌族口传文学可以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改编话剧的过程,即剧本创作的过程,首先要对羌族口传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祭祀文化和人物传奇等进行梳理、整编,寻访不同的释比,最大限度地还原故事原貌,才能够更好地展现羌族口传文学的原貌。其次这些剧本抢救、挖掘、整理的过程就是羌族口传文学的保护过程,通过不同文字语言的翻译,甚至一些特定场景需要运用羌族母语,则需要对剧本进行羌族母语拼音标注,也是对羌族语言的记录与传承。这是话剧在传承羌族口传文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另一种是实景演出形式。这是伴随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所兴起的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涵盖了歌舞、声光电技术、话剧等现代艺术表现形式,采取实景地搭建舞台,依靠实景设计舞台效果的表现形式。实景演出对于观众的代入感和震撼力更强,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羌族口传文学中很多作品都适宜改编为实景演出的形式,如经典的释比唱经等法事祭祀活动,反映羌族人日常生活与生产的歌舞,神话传说等,都可以通过实景再现的形式,打破羌族文化的神秘感,运用通俗的演绎形式表现出来,立体而生动地呈现给非羌族观众。同时,还可增加羌族母语演出的环节,并配以相应的音乐背景,使不了解羌族文化的观众能够“看进去”,通过演员的肢体表现和丰富的舞台表现手段形成感官刺激,使之了解羌族文化。
还有一种是微电影形式。对于没有到过羌族地区的人,羌族及其古老的口传文学是一个遥远的象征。很多非羌族人对羌族文化不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羌族文化的神秘感以及缺乏足够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并非学术研究范畴,而是符合大众欣赏水平与娱乐情趣的艺术传承形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微电影成为网络时代人们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它满足了即时收看、篇幅较短等碎片化时代观景特点,且拍摄制作成本低,传播范围广,传播成本低,更符合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羌族地区进行口传文学的保存。目前,中国首部以羌族母语为主题的微电影《莫朵格依》已经亮相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并在爱奇艺、中青在线等视频网站播出,让更多青年人看到了这个古老的文明。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濒临消失的古老文化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演绎就是对文化的最好传承,而传播则是最大限度的传承,是播撒文化的种子,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即使失传文化的重要路径。对于羌族口传文学的保护与传承,也同样需要多元化的传承路径,需要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齐心协力。
有感于汶川地震的灾难和释比培养的艰辛,对于羌族口传文学的抢救与挖掘工作更加紧迫。目前政府已征集很多羌族文化的翻译工作者,通过释比的回忆与口述,由进行编撰、整理、翻译等工作,如《羌族民间故事选》(张力,2001)、《羌族文学作品选》(欧阳梅,2010)、《神奇的羌族》(阙玉兰,2006)等。除文学作品外,运用现代舞台艺术,如话剧、歌舞剧等改编剧本进行羌族口传文学的整理与挖掘工作,也是现阶段较为多见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在未来还将成为主流文化保护方式之一。
文化要生存发展下去就需要不断交流,在交流中传播,在交流中传承。目前,四川理县、汶川等地区成立了形式各异的政府或民间艺术团体,如古羌传奇艺术团、羌族歌舞剧团等。其所表演的剧目或节目是以羌族口传文学为背景的故事,进行适度地二次阐释与创作,并通过文化巡演、与不同艺术团体进行文化交流等途径,推动羌族口传文学的传播与传承,让“行走的历史”真正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羌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也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风光,是旅游佳地。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羌族旅游也成为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实景演出等现代艺术形式,包括大型演出如布景演出、小型演出如释比唱经法事和祭祀活动、萨朗舞、头皮鼓舞、青年锅庄等富有浓郁羌族文化气息的活动,是以羌族口传文学为底蕴改编的节目,对于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也是当代传播、传承羌族口传文学的重要途径。
对于其他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羌族文化自带神秘感,对于文化传播与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打破神秘感,运用现代艺术形式进行文化传播,是四川省政府推进羌族口传文学传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随着微电影作品《莫朵格依》的上映与网络发布,让更多青年群体通过网络了解了羌族文化,感受到羌族口传文学的魅力以及羌族语言的独特之美。目前政府和民间组织已建立多个羌族文化为主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并主动与大型视频网站合作(如爱奇艺),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传播、传承羌族口传文学,并在未来也将成为主流传承方式之一。
今天,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都为古老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对口传文学的整理与现代艺术演绎,无疑是羌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音乐剧、舞剧、话剧、实景演出,乃至微电影等现代艺术形式,将古老的文学生动化、生活化、立体化,使神秘羌族文化不再神秘。随着现代艺术形式广泛的传播路径与较高的大众接受度,无疑为羌族口传文学的发展与传承插上了双翼,将羌族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注释:
1.周振甫. 诗经译注[M]. 中华书局, 2005(9):553.
2.虞跃. 羌族民间口传文学翻译的赫尔墨斯困境[J].贵州民族研究, 2015(8):111-114.
3.杨晖.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其文化语境[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5):56-57.
4.余跃明. 释比——羌文化的《大百科全书》[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