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翻译题的命制有其独有的方法,教师若能谙悉文言文翻译题的命制之“道”,指导学生在作答中关注关键词语的翻译、句法规则的运用,在备考中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思考层次,指导学生充实文言词库,同时整理典型的文言固定句式,帮助学生扫除句式翻译障碍。这对提升学生作答之“术”和文言翻译的备考效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命题之道;作答之术;备考效度
作者简介:梁天钧,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广东 中山 52847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8-0112-0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考试大纲中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且赋予总分10分的高分。文言文翻译是多知识点综合的考查,综合考查考生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和具体语境的句意逻辑能力等。但总体而言,学生的文言翻译答卷得分情况不甚理想,得分偏低现象一直困扰着高三学生的备考。如何实现文言翻译的有效提分,是高三师生需要關注和思考的问题。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命题方法是题目的生成之道,属于隐藏在题目中的内在思维;而解答方法是“术”,是对题目进行具体思维分析的展现。“道”于“术”先,合“道”之“术”方为有价值之“术”。所以谙悉“道”之特点,方能有“术”之熟练与精准有效。
基于对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特别是对2018年3套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文言文翻译的分析,文言文翻译的命制主要呈以下特点。一是赋分点上兼顾词语和句式的考查,重点突出对词语的考查。二是选取文意连贯性、整体性较好的一个或一组句子。三是所选句子力免与文言文其他题目选项出现重合,避免题目间的相互提示,体现需翻译句子的独立性。这是命题高严谨度的表现,于命题者而言,这体现命题者在语料丰富度和甄选组合上的统筹能力;于考查目的而言,这能精确真实地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各考点的掌握情况。因此,文言文翻译的命制之“道”,要求作答之“术”需着眼于词语、句式、句意,方能写出有效作答的答案。
一、基于文言文翻译命制之道下的解答之术
文言文翻译要求最终呈现的是现代汉语背景下的句子,翻译后的句子在词语运用上要使用符合现代汉语表意的词语,语法上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表意上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表意逻辑。本文参考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的翻译标准,特别是紧扣最关键的“信、达”,结合文言文翻译题的命制之“道”,探析在此“道”下的解答之“术”。
1. 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是句意准确的基础,且关键词语是最重要的赋分点,所以需要特别关注,学生需要在备考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言词库。而文言文关键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在平时的备考或日常阅读、用语中会有相关涉及,可有备而来。难度最大的是句中某些陌生的关键词语,有考生遇到此类词语的无奈之举是照搬原字,眼睁睁地看着分数溜走而无能为力。
(1)根据词义和语境相呼应的特点,推测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词语一般是多义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表现特有的意义,语境对语义具有限定作用。据此,把握特定的语境可以推测某词语在语境中特有的意义。因此,翻译的首要之为是找出要翻译句子关联的上下文,从句意整体的角度确定句中字词的含义。
在文言文翻译命题中,所选句子很少与文言文其他题目选项关联的句子重合。在文言文总字数不变的情况下,各题目关联的句子的独立性,决定了各题目关联的句群一般范围较小。利用这个特点,有助于确定需翻译的句子所关联的前后文,缩小前后文范围,提高对语意理解的准确度。在一个相对独立闭合的语境中去理清前后文的关系,把握可能是顺承、因果、对比、转折、条件、假设等语境条件,有助于考生准确推测关键词语的意义。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13(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中的难点词语“荐”的意义,很多考生的第一反应是“推荐”,但根据句内因果关系,因为“百姓思念王涣恩德”,所以“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且“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祭祀他”,这样可以推出“荐”的含义应是“祭祀”,而非“推荐”。
语境是变化的语境,词语是多义的词语。因语境之实际,定词语之意义,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句意的本原,符合句意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符合翻译文句要求“信达雅”中最基本的“信”的特点,即真实合理。
(2)根据汉字形和义结合的特点,推测关键词语的意义。著名古汉语研究专家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认为“汉字是属于表义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因而“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字形的构造”[1]。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之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而六书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最大,且形声字的“形旁”对字义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分析形声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了解字的内在意义,如:从“彳、辶、讠、忄”者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犭、鸟、虫、马、牛、羊、豕”者与动物有关;形旁从“刂、矢、弓、矛、戈、斤”者与兵器有关等。汉字形义一体的特点对推测具体语境中汉字的意义有重要启示,适合作为推测文言文翻译中难点词语意义的方法。如2016年全国Ⅲ卷“7(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中的“谠”是一个难点关键词,根据其属于“讠”,应与语言有关,又与前面的“忠”连用,可以推测为褒义词“敢于直言”,那么该难点词语的意义问题就有法可解。
2. 句法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既然句子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子,翻译后的句子就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要求句子成分须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和语序要准确。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中,句子主干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修饰成分由定语、状语、补语组成,且主谓宾定状补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求排列,这个排列顺序是:(定语)主语+〔状〕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但这只是规范稳定的句法模式,文章不需要完全以规范稳定的句法模式来写作。
文言文的句子是具体、灵活、变化且富有个性的,句子的原生结构也不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因为文言文的句子有其表意的习惯,有为行文精炼而出现的成分的省略或隐藏,有在古汉语习惯下而使用的文言特殊句式等。
基于此,句法翻译要求先确定句子成分所在位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所规定的位置,句子成分各处其应在之位,以达到句之“达”。这要求特别注意文言文句子中的倒装现象,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其次,注意补充主谓宾定状补中的省略成分,省略的要素需补而全之,以达到句之“完”。而其中,省略现象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微言大义、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但同时也提高了考生准确阅读文言文的难度。最常见的情况是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直接导致事件中心对象或施动者的隐藏,要准确翻译就必须要有主语的准确翻译。全国卷的文言考查也常从句子主语准确把握的角度命题,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13(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补充主语应为“(弘微)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弘微)事继亲之党,(弘微)恭谨过常”;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13(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中省略了主语“任峻”,句意为“(任峻)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在落实词语与句式准确翻译的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翻译后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合理,或符合事理的顺承、因果的呼应、前后的对比、句意的转折、条件与结果等,这样才能避免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二、对文言翻译备考的启示
文言文翻译命制之道和解答之术的结合,对文言翻译的备考有重要启示。
1. 了解命题之道,提升考生作答的思考层次。把握文言翻译试题命制的特点,了解试题的形成过程,能更好地连通“文”与“题”,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备考方法与阅读作答方法。
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备考,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需要引领学生熟悉试题命制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讲授解答方法。如此,学生的思维才会跨越就题而题的表层,深入到题目生成的思维层次,明确题目的重难点所在与答案的编写过程,有助于写出高效度的答案。
在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积累时,教师可以引入文言文的原始语料,在《二十四史》中选择经典篇目,这些经典篇目可以是近年高考的传记语料源,如《晋书·鲁芝传》《后汉书·王涣列传》《宋史·曾公亮传》《宋史·孙傅传》《旧唐书·于休烈传》等,也可以是历史文化名人的传记,如《新唐书·李白传》《宋史·苏轼传》《明史·唐寅传》等,回归原始语料现场,感受原生态魅力,感受文言文语料最真实的行文特点。
教师应指导学生比照高考试题的所选章节与原文完整篇目,了解命题者对文言文语料的选取标准,清楚语料形成的来龙去脉。如此,做到由试题内到试题外的拓展,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提高阅读速度,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素养。同时,学生多了一个观照角度,从命题者的角度观照文言文复习,知己知彼,其中的彼就是命题者,就是试题,学生眼界自然会高,思路更清晰。
就文言文翻译的题目训练而言,在现有试题测练讲评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明白文言翻译试题命制规律,提供已节选好的文言语料和翻译,指导学生进行命题训练,让学生亲自体验题目由无到有的生成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文言翻译语句的选择,赋分点的设置,参考答案的拟写等,这对提升学生作答能力大有裨益。
2. 充实文言词库,提升词语意义的准确度。词语是文言翻译命题赋分点的重点所在,文言文的阅读说到底就是词语的阅读。王力先生曾说,“学习古代漢语最重要的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了”,“掌握了古代汉语的词汇,就有了阅读古书的能力”。在文言文备考中,积累文言词语的途径有多种,大致而言分为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两种。课内积累主要是对教材中文言文注释中的关键注释要留心、整理、记忆,使之成为文言文词库的基础。课内积累有教材、注释的辅助,对象明确,范围可定,因而操作性较强。而课外积累因范围之广、对象之不确定,消耗更多的心力,更能体现师生的智慧。很多教师在课外积累上,或笼统地说查阅字典,或片面地追求以练习量的积累来进行文言实词的扩充,这些做法对学生而言过于笼统,缺乏实际的指导力,效果不甚理想。
要落实课外文言实词的积累,需要定向、甄选和落实。定向,是以每一次的文言阅读练习篇目和权威版的古汉语工具书为对象。甄选,是甄选日常的文言阅读练习篇目中的新见的重点词语,进行专门的整理积累;同时对权威版的古汉语工具书中的词语进行甄选和再加工,把工具书读薄,把关键词语记忆成为学生的词库。如教师可根据商务印书馆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整理出其中的关键词语与关键解释,如“赉:赏赐;詈:责骂(詈骂);弭:消除停止(消弭);偭:违背;鞫:鞫讯(审讯);捐:舍弃(小大不捐);蠲:蠲免;溘:突然……”,之后做好学生的记忆落实工作。必要量的词汇积累,为正确翻译文言重点词语,准确理解文意打下重要的基础,古文词汇能力的提升非随意可为,必须在记忆上下功夫。
3. 整理文言固定句式,扫除句式翻译障碍。文言句式影响着句意的理解,也是文言翻译命题的重要赋分点。由于古汉语有自身的语言习惯,某些古汉语特有的固定句式成为古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在时间的传承与使用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不同时期的使用中有着较相近的翻译格式。
掌握必要的文言固定句式,有助于考生准确快速地扫除句式翻译的障碍。从课内积累而言,教师须对课内文言文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总结,为考生提供必要的“句库”,如《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不亦……乎?”表反问;《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乎?”表猜测;《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中的“直……耳,是……也”表判断等。从课外积累而言,注意科学利用日常文言文阅读的测练资料,对课内积累进行补充,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13(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中的“岂有……也”表示反问,句意为“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熟记典型的文言固定句式,有利于快速对句子结构作出准确翻译,亦有助于对词义的判断。
文言文翻译命题兼顾了“文”与“言”的考查,“文”即准确疏通、理解文意,这是取得文言文翻译高分的基础,“言”即对词语、句式等语言构成单位能精确理解,这是保证对赋分点的落实到位,保证翻译的句子文从句顺,合乎语法,合乎逻辑。有了“文”与“言”的共同提高,自然有文言翻译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0:160.
责任编辑 罗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