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高年级散文教学,切入口忒多,“切”得越碎,老师“牵”得越累,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就越小。教学中要避免向学生“点式”传递现成知识,要善于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凸显散文的内在结构。文章着重揭示读、写文章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球状”模型思维能比较直观地帮助学生掀开散文的特质和构造,引导学生自主寻找整篇散文的内部关联,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自主学习;散文教学;“球状”思维;实践运用
作者简介:钱海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8-0013-03
高年级散文教学“点”凿得多且难以交集,“抠”下来的“点”孤立无援。于是,“形而上”的认识不断上演,为表达而表达,为想象而想象,如同从一头牛身上挖下一块肉,说这就是牛。学生自我学习的需要无从谈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从文章学的视角烛照散文教学,直击的不仅是“点”,拉直的不仅是“线”,铺开的不仅是“面”,而是一个由平面旋转而围成的“球状”,形成“球状”模型思维。学生围绕主题可以自主思考,这种强大的向心力会让散文教学真正“立”起来。
一、“球状”思维在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分析
1. 向心力:教给学生寻找散文的“心”。“球状”运动产生的力指向“球心”,这股力量统一向既定的目标。散文教学,要寻文本的“心”,才能听到作者的“心跳”。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言: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优秀的散文,必有作者对人性、社会和大自然的态度。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倾听作者的“心跳”,即一篇散文所欲传达或实际传达的那个“精神”,就是散文的“心”。教给学生方法,从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 立体结构:教给学生搭建散文的“架”。写散文的人,总是要把自己的情感剖割、解析、提炼、概括,从而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主旨,作为串珠的红线,以求聚“神”。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有“心”,言语素材的组建都要为“心跳”服务。怎样把篇章结构、表达顺序、语言材料等要素有规律地排列,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科学的组合而成“立体结构”呢?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自主搭建散文的“架”,提高自己对散文结构的认识。
3. 逻辑思维:教给学生触摸散文的“脉”。要形成“球状”模型,必然内外“合璧”。内部纵横交错的“脉”,它们像血管一样连贯而自成系统。优秀的散文其内部一定有其创作成文的规则,这规则就是散文的“脉”,外显为文字衔接,内隐为作者思想。这“脉”也是语言文字把作者的思想凝结成文的规律,这就是散文的逻辑存在。让学生透过文字现象,触碰到作者的思想,发现散文行文的内在规律,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对自学这一类散文将会“无师自通”。
4. 整体呈现:教给学生辨清散文的“廓”。完整的“球状”模型才会让人看清它的样子。散文教学同样需要整体呈现,将其分割肢解或断章取义,都会分解作品的结构,硬塞给它一些陌生的价值标准,模糊散文的“廓”。意大利学者艾柯提出了“过度诠释”,就是对文本“无限衍义”的过度开采和任意滥用。找准“支点”入手教学,更要把这个“点”放入整篇中审视,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会整体观照,看清散文全貌,领悟散文文本具有整体连贯性的特点。
二、“球状”思维在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运用
1. 散中求“聚”:让学生自学感知散文新颖深刻的主要特征。第一,“球心”:指向特征,辐射全篇。“球心”对散文而言,就是散文的“主要特征”,其他属性都是从这个主要属性中派生出来的。能够辨别和抓住事物内在细微的层次和关系,更能够在事物千差万别的特征中抓出自己要表现的“主要特征”。
如教学六年级《夹竹桃》一文,“突破口”直逼课后习题: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文本的“心”就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夹竹桃的喜爱。以这个“主要特征”为辐射源,放手让学生到文中自学感悟。学生自主学习,说出感受。
“爱”是本文作者要诠释的核心思想,文中各个部分的内在关系都要指向这个“球心”而发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就是直击这一要害,学生自学感悟会使这一“主要特征”居于支配地位。即使读成诗,“爱”也丰富。
第二,“球面”:通力合作,意貫全篇。形成“球体”的所有语言材料、表达方法、谋篇布局等要素都要直面“球心”。这些要素外看是相互独立的,其内在表现一定是用“意”编织的大网覆盖“球面”。“意”能统摄全文材料,即意贯全篇。散文写物首先要寄情于物,而后才能托物言志。
如教学《夹竹桃》,“爱”涵盖全文,季老创作意图绝不仅仅是对夹竹桃的爱,而是见景生性,以我观物,物给他色彩,季老为什么能把月光下的夹竹桃想象成地图、墨竹、游鱼等?透过它们,作者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怀?学生自主查阅季老的个人简介能创作背景,在自主深入探究后,学生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学生能自主找到相同点:花与人有相似的韧性,原来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花写人,不露任何破绽地“自赞”一番,高明!
一篇散文,其整体犹如一个车轮,“意”就像车轮上的“轴”,材料就像组成车轮的“辐条”。
2. 散中求“架”:让学生自学领悟散文丰富多彩的言语素材。第一,“球点”:言接有序,激活要素。无数个“点”组成立体的球,这些“点”不是毫无规则,而是“点”接有序。一篇散文,同样遵循“言”接有序的规律。语言表层结构的“言接”,是其深层结构“意贯”的外在形式。
教学《夹竹桃》,第三自然段184个字,写尽院子里其他花开的风采,只字未提夹竹桃。第四自然段又穷尽笔力渲染夹竹桃花开的韧性。貌似不搭干的相邻段落,季老先生是如何联结的?老师敞开话题,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季老只用一个连词“然而”,话锋一转,把读者的目光从院子里的花挪开,聚焦到夹竹桃的韧性上。再比如第五自然段开段用“但是”这一连词,实现了把上文夹竹桃的韧性之妙与下文月光下夹竹桃给作者带来的幻想之妙有机衔接。
刘勰云:“积句而成章”(《章句》)。篇章是由句子编织而成的,缀句而联篇——在文章的适当位置上,安上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可以从意义上、结构上把前后内容连缀起来,从而形成完美的篇章。学生紧扣两个连词展开自主学习,就把两个段落“无缝对接”,实现词语功能的最大化。
第二,“球廓”:巧妙组合,形成构架。找到文本的主要特征,运用哪些言语素材去表现它,这些言语材料是怎样巧妙组合的,规划和布局合理了,最终才能形成完整的状态。每篇优秀的散文各部分组建都有其内在连接性,每个小节都有一个关节处,关节之后形成一个圆润的虚线。
如教学《水》一文,可以发现每个小节之间是这样关联的:村里人说的最多的话,下雨时村里人,每个人,村里每个人,也只有下雨,多么畅快,碰了面,吃了一惊,就像过节一样,这样下雨的日子毕竟太少,我们四个人等待那一刻,我们四个人大叫起来,水开始滑过,母亲锁上水窖,这是我至今为止……
这些就是每个小节的关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关注这些“关节”,哪个小节都不能随意删掉,如果删了,之中的线在这个地方一刀断了,文章的“架”也就散了。
3. 散中求“律”:让学生自学掌握散文内在组建的逻辑关系。第一,“球脉”:摸准思路,厘清层次。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本思路是指文章的“意脉”,是作者的逻辑思维在文章中的内化。思路与结构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思路在文章组织结构中处于命脉的地位。
如教学六年级《姥姥的剪纸》一文,老师仅抓“神”够吗?无论是第一层次姥姥剪纸技艺的“神”,还是第二层次姥姥剪纸功效的“神”,都是缘于作者对姥姥无限的依恋和姥姥对作者无比的疼爱。教师抛出这个“轴”话题,让学生循着“神”自主探索、深读全文、相互补充,让学生自主发现文本“意脉”为祖孙情。这样教师先拎出“神”,给学生自学一个“抓手”,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探讨,理出“情”。
在散文教学分析中教给学生揭示其内在逻辑关系,是使学生掌握文章逻辑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参与思考,就容易形成规律,在以后的散文学习中能自觉摸准作者思想的路向,使结构具有统一性。
第二,“球块”:疏密有致,寻找规律。散文结构,有时也并非存在着独一无二的透视焦点,它也是散点透视的,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着。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界定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是篇情节被淡化的散文化小说,也可以当作散文教。
薛法根老师教学《水》,可谓独具匠心。他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有落点,在他的智慧追问下,学生一步一步自己解决了问题。让学生比较“雨水洗澡”和“勺水冲凉”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呢?再比如“吸吮和吮吸”“润湿和湿润”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母爱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悄悄升华。外在表现与内在感受浑然一体,这就是智慧的教学。
点、块的教学,看似“各自为阵”。在没有被点化、被敲开之前,还不知道这些“块”与“块”之间的关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扣住“节点”,这“节点”就是“块块相接”的规律。学生就在这样的自学品味中,享受“豁然洞开水底天”的感觉。
4. 散中求“整”:让学生自学揭开散文整体建构的本真面目。第一,“球层”:层层剥开,完成从外到内的开掘。散文教学要切准目标,一是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二是文章形式的整体认知。教学的难点不在于理解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而在于让学生理解文章是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
如教学《夹竹桃》,文中第三自然段都是写院子里其他花的艳丽,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怎么“反衬”的?再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作者为什么用“反衬”手法来写?突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那这韧性为什么别人发现不了,只有季老如此欣赏呢?因为季老对夹竹桃爱得深沉。
教师一步步都面向学生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试着朝前迈走,层层剥开,一直剥到文本的“核”。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到写好文章如何构思才更科学,这才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获得的最可贵的认识。
第二,“球体”:面面相连,完成从散到整的回归。形象思维、洞观感悟和整体把握始终是中国人的主要思维方式。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離宗。
如教学《夹竹桃》,从文章结构来看,是用一个“妙”字把各部分有机联结的。如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妙在红白相间的花色。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是过渡句,“此”指上文可贵的韧性,妙在夹竹桃韧性的可贵,言下之意还妙在下文写月光下夹竹桃给作者带来的幻想,一个“妙”字贯穿全篇。
和学生共同品味,给学生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揭开文本内在组建的秘密,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精髓。教给学生要树立全篇观念,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总之,当下散文教学可以研讨的话题颇多,把散文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本文尝试从文章学的视角观照高年级散文教学,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球状”模型思维整体把握文本,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在将来的阅读与写作中自主思考。
参考文献:
[1] 葛琴.略谈散文[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2] 杨志科.中国散文论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3] 张秀丽.自主建构的阅读教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5.
[4] 张文丽.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5] 舒丽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J].考试周刊,2007,(20).
责任编辑 张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