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桂芳
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农村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的观念影响下,对学校和教育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且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机会。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美术教育;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学认为:身体、智力、情绪的协调,有幸福和成就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合格优秀的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在义务教育长期实施以来,关注中学生成长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日益增多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封闭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慢了一拍。针对这些问题,我对自己所任教的乡镇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了如下分析。
一、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神经紧张与压力过大——孤僻抑郁的心理状态
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使得不少农村青少年坚定了一个信念:唯有考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刻苦学习成了一切,虽然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使他们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黯然失色。没有任何业余活动、过度学习使他们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受到了压抑,他们在学习重压下迷失了自我,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差。一旦面对考试失敗,就立即失去信心,情绪十分失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少数学生则会抑郁寡言、心烦意乱、脑力迟钝,学习感到吃力,学习成绩一直走下坡路,总是在中下游徘徊对未来感到满然,忧心忡忡,人际关系很差,不想与人说话。
(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嫉妒心理状态
嫉妒通俗的说法就是“红眼病”,这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尤其在女同学中更是如此。一些学生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缺乏包容开放意识,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比自己强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对抗、逃避心理状态
农村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以及传统的观念影响下,女孩子过早的早熟,逐渐产生了“成人感和独立感”,他们强烈要求别人特别是成人以平等的方式看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思想。人际关系不协调,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还有一部分学生,长期由于家长或教师对其要求过分严厉尤其在偏远山区,家长教育观念落后,信奉“棍棒式”教育,缺少交流沟通,使其感到精神上或自尊心受到伤害,一种是情绪上变得烦躁、抑郁、狂燥,经常与家长、老师发生激烈冲突,甚至伤人;另一种是逃避、害怕,使其和同学不善言谈,对老师产生恐惧,在家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等。
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目前农村各学校竞争变大,学校课业压力的负担、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干扰、网络中有害内容的诱惑,乃至家庭变故等均会造成干扰学生心理健康的种种隐患。在诸多为学生心理健康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中,美术课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只要冷静的分析就不难发现,美术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美术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
(一)通过轻松的美术课堂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农村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师资力量的薄弱,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很多地方还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教学目标,方法仍较简单,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而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通过美术表现来达到“情感宣泄”。美术教学刚好也可以缓解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轻松、快乐的美术课堂里忘掉学业成绩的压力,在美术作品的“情感带领”下,感受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和色彩的渲染,让学生在自己一步步创造的理想世界中感受到新鲜和神奇,同时更能感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润。其次,学过心理学的都会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的乱圈乱画一些线条、符号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农村青少年在知识面、物质基础与城镇形成鲜明落差的情况下,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诚然,美术表现是提供个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
(二)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让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和鉴赏,承接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提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格,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具有健全心理和高尚人格的人,才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基于农村中小学的地域特点,农村青少年普遍感到自己的贫困环境,在城市里普遍表现为自我认同感缺失,自卑、嫉妒城里孩子的优越条件等,他们的道德观逐渐脱离正常的轨道。只因他们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环境没有认同感。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多媒体把经典的艺术作品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的了解,认知美术与文化的本质,感受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的再现,使之成为学生们与艺术大师进行精神交流的场所。在法国19世纪绘画大师米勒的画作前,我让学生分享拾穗者于田园劳作的乐趣和收获的幸福,吮吸秋季田野的芳香;通过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名作、民间艺术激发起学生们源于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愫,这些都会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健康向上的艺术理念产生认同感,进而也会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三)通过美术课堂的自由表达,培养个性和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综合素质差距越来越大。所谓起点就低,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矛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在农村中小学几乎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即使有也在一定的时间里就转行教其他科目。还记得刚来学校报到的时候,校长跟我说了一句话:今年的学生很幸运,终于有美术老师了,我们学校已经有五六年没开过美术课了。学生的心理是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善与恶、利己与利他、理性与非理性、自信与不自信等等。这种个性的发展不是一个随着身体的成熟而成熟的过程,而是与后天的教育密不可分。而美术教育正是能够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之一,因为作画时需要整体把握、去粗取精、去丑存美、局部服从整体而又要保留个性的方法。在美术课上,学生对某个作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作画时大胆的画出自己的喜欢的线条,老师对学生个性的表现做出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时,他们将会排除心理上的外部压力,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各种兴趣活动中去,使潜能和兴趣特长得到最佳的发挥。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理,同时还能影响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随着农村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尤其重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师更应更新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扩展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这个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拥有高尚人格的成功人士。
参考文献:
[1]王大跟.美术教育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文化出版社.
[3]柳建营,刘晓明.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4]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高等教育出版社.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6]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