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位经济发展机遇挑战与施策

2018-01-26 23:05郑俊镗
上海企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科技经济发展

郑俊镗

党的十九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确立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十九大,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一页,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方位,开启了向新目标奋进的新征程.

一、 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目标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进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奋斗目标跨度“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可分为三个目标、两个阶段、两步走,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有机结合。

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交汇期,必须立足国内国际的重大历史性变革思考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交汇点。

1.经济发展新方位

从现在到新奋斗目标第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新方位似为:

(1)总体而言经济向“由大渐强”方向发展;

(2)由GDP为中心转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体现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

(3)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开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4)经济发展动力由需求端驱动为主,转向供给端为主,供给端需求端共同发力;

(5)发展成果分配由向资本倾斜(资本∕劳动分配比例曾高达3:1)转向更合理平衡劳动与资本的分配,实现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6)上海由国际大都市迈向卓越全球城市。

2.经济发展处在几个交汇期

(1)经济发展阶段由上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

(2)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二迈向全球第一;

(3)由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走向创新型国家前列;

(4)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智造强国;

(5)由经济进入新常态到确立新常态,奠定中高速度L型发展新格局;

(6)处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的交汇期;

(7)处于第五次科技革命与第六次科技革命交汇期;

(8)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形成更高开放水平新格局。

二、新方位产业经济发展机遇挑战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发展新理念引领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建设正面临下述机遇和挑战。

机遇:

1.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隐藏巨大商机

“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在“美好”二字上。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型为高质量增长,对于高级需求的缺口将成为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的关健,将继续鼓励包括教育、医疗、健康、绿色生活、人工智能、低碳节能等更高端产能的供给。

2.研发支出纳入GDP增长将促进加大研发投入

近日政府决定修订GDP统计方式—研发支出纳入到地方GDP核算中,而非早先作为中间成本扣除。在创新经济下,研发支出成为经济体可持续增长所需的无形资产,这一改革将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加大研发投入和对企业研发的支持。

3.“二孩”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

新的增量人口是现实消费者、未来劳动者,有利于创造消费需求增量,又利于改善我国老龄化特征的人口结构。

4.一批前沿技术的突破有利于战略新兴产业率先发展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催生科技研发结出一批硕果。2017年全球科学技术指数中国领先整个西方。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如北斗系统差分仪试验成功,配合地基增强系统,定位精度可达厘米(CM)级;“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浮点运算速度达9.3亿亿次/秒,三维高分辨成像的雷达技术、深紫外全固体激光器、微晶钢(超级钢)、半浮栅晶体管、0.16mg/cm3超轻气凝胶、长度达0.5米碳纳米管、单原子銥催化剂的研制成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在量子物理学、量子存储器等量子通信技术体系和“紫云1000云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以及3D打印激光成型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技术的突破,将使我国在部分战略性领域领跑全球,助力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挑战:

1.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问题

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体现在东、中、西部以及沿海和内地发展不平衡,也包括同一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间缺乏协同发展。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不足,公共服务不健全等问题仍较突出。三是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平衡,高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释放巨大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因此,推进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成为平衡发展的重点之一。四是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不充分。尽管我国经济体量已居全球第二,但经济发展结构仍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濟薄弱,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情况严重,高新产业支撑不足等。五是人民群众收入不平衡,目前,我国高低人群收入水平差异巨大,需要通过税收调节,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2.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

相当部分关键技术不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尚待提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创新指数居全球第25位,比2012年提高9位,虽居中等收入国家之首,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2015全球创新企业TOP100,日本上榜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有些核心技术如半导体加工设备和半导体材料、超高精度机床、顶级医疗科研设备、光学领域母机、大型衍射光栅刻划机、脱硝催化装置(发动机心脏),中国尚未掌控或未完全掌控,属中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短板之一。endprint

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14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人力资源供给与创新驱动的需求存在落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托“资源驱动”,随后转为“效率驱动”,近年及未来将依托“创新驱动”。而我国人力资源供给在结构、层次上与创新驱动的需求存在落差,不能适应工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亟需补齐的短板之一。

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随着美欧一些国家政权更迭,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反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美国总统特朗普极力强调“美国优先”,美欧拒不承认中国理应获得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贸易调查案件大增,均对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中国形成压力,成为新时代中国建设贸易强国的负能量。

三、抓机迎战,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危为机,建设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必须准确把握“由大变强”这一航向和我国仍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这一基本判断,克难攻艰,乘势而上。

1.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供给质量

要围绕习近平心系百姓的八大期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全方位展开,从多层面、多方位提高供给体系的供给质量,以此作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

2.着力培育、强化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建设世界级科创中心为抓手,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用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二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要倡导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3.坚持在创新发展中以科技经济伦理自律

科技伦理关涉科技与人、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生态、科技与动物等几对伦理关系,其中维护好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在科技的“功利效应”和伦理的“道德效应”两者价值的冲突和博弈中、调适于坚守中构建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技伦理,协调好高科技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做负责任的创新者。

4.建设中高端产业经济体系,提升产业供给技术能级

着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先进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向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高端攀升,着力形成“两个中高—中高端、中高速度”发展新格局,着力培育出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跨国公司。加强海陆空交通、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设施网络建设。

5.产业发展紧扣工业3.0,衔接工业4.0,关注第六次科技革命,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除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微电子、量子通信、航天航空等新一代新兴产业外,还应关注第六次科技革命。基于第五次科技革命已持续约70年,即将于2020年结束,根据经济长波理论,2020年可能是长波经济周期的一个拐点,必须未雨绸缪,关注第六次科技革命。

据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发生于2020年,将是生命科技、信息科技、纳米科技三大科技交叉融合,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交叉融合,将使人类获得三种新的生存方式:网络人、仿生人、再生人,人将有4条“命”:自然人、网络人、仿生人、再生人。

6.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关注五个问题

一是制造业在中国仍有很大发展升级空间,上海的制造业应保持占GDP25%的比重,力避走欧美先“去工业化”随后“再工业化”的弯路;二是充分认识中国制造仍然具備称雄世界的优势;三是践行从“合格制造”到“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再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发展路径;四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五是促进农业向“第六产业”延伸发展。

“第六产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2+3=6,1×2×3=6)的形象称谓语,即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还从事农产品加工、采用机器加工产品(第二产业)和流通、销售农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大增值。这是贯彻落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适应农村劳动人口减少的有效举措。

7.着力培育“四大产业体系”,助推“四新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统筹协调下推进。基于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需要,可考虑重点培育3D打印技术、再制造、生态修复和人工智能四个产业体系,助推“四个经济”发展。

(1)3D打印+互联网,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如能将3D打印这一具有“宜大宜小、宜多宜少、宜繁宜简”优点的制造技术,培育成3D打印产业链——包括3D打印产品制造和销售,3D打印设备设计、制造和销售,3D打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3D打印软件设计开发等个人3D“微工厂”与互联网、云计算连接,将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载体和平台。

成为一个“3D打印产业供应商”,具有家庭创业的“微工厂”特征,创业者可在家中安装台式/落地式3D打印机,通过互联网承接用户订单,根据用户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制造,完工后通过物流链(如快递、托运)向用户交货,通过网络金融机构(如支付宝、微信支付)进行费用结算,所需材料可通过互联网订购,由“3D打印材料供应商”供应仍通过网络金融结算费用。这样每位“3D打印供应商”都俨然成为一位“微企业家”。endprint

(2)打造再制造产业链

与新品相比,再制造产品可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减少排放80%,再制造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工业粗放线性向循环集约推进的重要支點。近年来,全球再制造产业年均增速达10%,去年产值规模达2500亿元。上海目前再制造技术规模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初步形成专业化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等完整的再制造产业链,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工程机械、打印 材等领域具备较强技术优势和一定产业规模.临港产业园已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部、工信部分别批复同意建设“全国入境再制造检验检疫示范区”“进口废汽车零部件集中拆解利用示范区”“国家机电产品再制造示范区”,应乘势而上发展再制造产业,率先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3)培育生态修复产业

据统计,我国70%江河湖泊受到污染,70%左右城市空气不达标,全国土壤污染物超标16.1%,耕地污染率达19.4%,近80万公顷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基于此,建议国家加强生态修复工程,把生态修复这一利国利民利子孙的惠民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实事推进。

(4)人工智能工程

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引起全球关注.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城市大脑)、智能制造正在蓬勃兴起,未来趋势将是人工智能遍及生活生产领域,无处不在。当前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时,应关注近期出现的机器人大脑(Robo Brain),该“大脑”能解释自然语言文本、意像和图像,能运用其传感器来观察人类;且能通过与它们互动的方式来学习事物。“机器人大脑”的创建改变了机器人深度学习方式,传统上机器人学习的重心是规则学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机器人开始由规则学习转向多模态数据学习,其诸多方面的技术潜力无疑将进一步助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8.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中国三次产业中,农业是“洼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体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取向,有利于加快释放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潜在消费需求,助力中国向消费型经济转型。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9.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平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惠及沿线国家人民,为中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将有利于克服世界市场失灵,为全球经济注入动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10.加强特色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是提高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贷款、债务、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更多社会资金支持节能环保、污染治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项目。通过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大幅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是用科技金融催生更多高端产业。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流程全要素服务。着眼改善科技金融大环境,打通服务“最前一公里”,打通对接“最近一公里”,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

三是探索金融全周期全链条支持科创园区孵化器成长新模式。打造从“原始创新”“知识产权”到“成果应用”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前孵化”新型服务平台;形成从“人才、技术”到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育链;打造“创新基金+投资机构”“孵化+创投”的支持模式;探索“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链条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四是以开发性金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新能源、轨道交通、高铁等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建设,助力产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金融机构要把发展科技金融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重要抓手,转型发展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政府、科技园区应协同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学技术创新。

还要大力推进军民结合,促进军事科技与“制造业2025”融合发展,提高军事科技转化率,发达国家转化率达50~60%,中国仅15%,发展空间巨大,潜力可期。

新时代开启面向新目标创新发展方式的新征程,在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指引下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定当谱写出惠民美丽的新篇章。

( 作者: 上海浦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区域发展篇
科技在线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