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2018-01-26 23:02卢海鸣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1期
关键词:金陵众筹文献

卢海鸣

摘 要 论文从出版缘由、确立标准、众筹出版、共襄盛举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南京地方历史文献的重要项目——“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的策划、组织和出版过程。“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不仅为“南京学”出版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各地挖掘、整理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地方文化 出版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1.xxx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lanning, organizing and publishing process of the important project of contemporary Nanjing local literature “Nanjing Rare Literature Series”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shing cause, standards establishing, crowd-funding and cooperation. “Nanjing Rare Literature Series” not onl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of Nanjing” publishing system, but also provided a useful reference to other cities of China to excavate, organize and carry forwar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Nanjing Rare Literature Series”. Local culture. Publishing.

“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从2005年开始启动,到2017年底,整整走过了12年的出版历程。12年来,在编者、作者、读者的鼎力合作以及图书馆、档案馆等相关单位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这套“丛刊”共出版了58册94种。其数量由少到多,质量由粗及精,规模自小到大,品牌从籍籍无名到声名鹊起,算是对所有参与者的最好回报。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丛刊”诞生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1 出版缘由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大量的地方文献,如唐朝许嵩《建康实录》、宋朝马令及陆游《南唐书》、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明朝礼部《洪武京城图志》、陈沂《金陵古迹图考》、葛寅亮《金陵梵刹志》、顾起元《客座赘语》,清朝顾炎武《建康古今记》、袁枚《随园食单》、陈作霖《金陵琐志》、缪荃孙《秦淮广纪》,民国潘宗鼎《金陵岁时记》、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以及金陵关税务司《金陵关十年报告》、德人骆博凯《骆博凯家书》、英人田伯烈《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等。这些文献分散收藏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甚至流散在民间和国外,除了少数文献经过重新出版之外,大多数文献长期束之高阁,鲜有人问津,而广大读者想要查找阅读这些散见的地方文献,十分不便。这些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资治、存史、教化、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没有别的事情能比阅读古人的名著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上的乐趣,这样的书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刚强,仿佛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这原因,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的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的深远,其作品虽历经千年,仍然无损其价值。”这段话用在南京地方文献上一点也不为过。

笔者作为南京地方文化的爱好者,曾经为了研究某一课题,先后多次到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图书馆、南京市博物馆资料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地理湖泊研究所资料室、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单位,查阅相关南京地方文献,每一次都像是大海捞针,耗时费力,事倍功半。由此我产生了将南京地方文献集中整理出版的想法。这样不仅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同时也可以使南京地方文献化身百千,发扬光大。

2 确立标准

南京地方文献琳琅满目,哪些文献可以纳入“丛刊”出版的范圍呢?为此,我们与相关专家学者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以下几个收录标准:

(1)内容必须是写南京,或者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与南京有关;

(2)时间上限不限,下限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个别图书时间可以适当放宽;

(3)版本尽量选用初版本,如有修订版则选用修订版;

(4)题材不限;

(5)作者国别不限。

本着挖掘、整理、弘扬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对于这套“丛刊”,在出版体例上,我们确定采用“导读”加“点校”的方式,以达到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版本上,择善而从,同时参校其他的各种版本。为了尽量保持原书的面貌,我们确定了如下的原则:书中的通假字保留不动;异体字径改;错字在页下注明;缺漏字以方框表示,可以确定的缺漏字直接补上。

为了确保这套“丛刊”成为南京地方文化中的精品,我们对现存南京地方文献的种类、数量、保存现状以及收藏地点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最终源源不断地筛选出一批批稀见文献。

3 众筹出版

这套“丛刊”要想顺利出版,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经费问题。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文化高原,人文荟萃,书香文化绵延不绝,因此我们对于这套“丛刊”的出版前景颇为乐观,相信“丛刊”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但是,南京地方文献毕竟属于阳春白雪,不是日常生活必需品,读者对象相对有限,而出版社投入的资金数额会比较大,成本回收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经费资助才能确保每年持续不断地出版。以2006年第一辑《洪武京城图志·金陵古今图考》 《板桥杂记·续板桥杂记·板桥杂记补》 《金陵岁时记·岁华忆语》 《秦淮志》 《明孝陵志》 《首都计划》 《陷京三月记》7册11种为例,我们采取了“众筹”出版的方法,这在当时堪称是一个创举。endprint

第一个参与“众筹”的是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当时我拜访了时任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金承平和副主任朱海光、赵建中先生,恰巧他们也有整理南京地方文献的想法,双方不谋而合,结果地方志办公室资助了将近一半的出版费用。

第二个参与“众筹”的是明孝陵博物馆。因为《明孝陵志》 一书写的就是明孝陵,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我拜访了时任馆长周钰雯女士,她非常爽快地答应出资购买。

第三个参与“众筹”的是南京市规划局。因为《首都计划》是南京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所以我专门拜访了时任规划局局长周岚女士和办公室主任王宇新先生,他们不仅表示愿意购买,而且周岚女士还亲自为这部作品撰写“导读”。

第四个参与“众筹”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利用休息日登门拜访了时任馆长朱成山先生,他希望将《陷京三月记》纳入“丛刊”中出版,并表示愿意出资购买。

第五个参与“众筹”的是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考虑到《秦淮志》 写的是秦淮河,与秦淮区关联度最大,所以我便找到了堪称忘年交的好友、时任主任杨献文先生,他不仅出资购买,而且愿意承担这部作品的点校工作。

就这样,“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第一辑在“众筹”中于2006年顺利出版,一时间好评如潮。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此后,每一辑出版之前,我都会采取“众筹”的方法,到处游说“化缘”。南京许多单位,如中山陵园管理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南京民俗博物馆、江宁区地方志办公室、南唐二陵文保所等,都成了我“众筹”的对象,有的单位多次参与“众筹”。在“众筹”过程中,我与王鹏善、金承平、李兰、张立新、朱成山、沈先金、朱海光、赵建中、颜一平、柳云飞、郑孝清、王宇新、韩建国、周钰雯、任青、杨天麒、王瑞林、周维林、夏仁琴等领导和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有这么多富有文化情怀的领导和单位关心南京地方文献的出版,才使这套“丛刊”健步走到今天。

4 共襄盛举

“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类别有方志、史料、档案三大类;题材包括诗文、史志、实录、书信、游记、报告等;内容涵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民俗、陵墓、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

“丛刊”的点校工作包括调查搜集资料、版本鉴别与遴选、书名卷数之核定、作者及其籍貫之确认、文献档案之分类等,点校难度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丛刊”的出版,凝聚了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心血。南京史学界前辈茅家琦、蒋赞初、梁白泉先生欣然应邀担任“丛刊”学术顾问,给予全程指导。

参与点校(翻译)工作的专家学者们,有来自高校的教师江庆柏、胡阿祥、程章灿、成林、何孝荣、韩文宁、郑寿康、印芝虹、邢东升等先生(女士),有来自博物馆、社科院的专家学者王明发、尹晓华、欧阳摩壹、孙宅巍、周维林、朱明娥、许长生、夏仁琴、刘文庆等先生(女士),有来自地方志、党史办的专家学者王能伟、陈济民、吴福林、朱兰霞、吴小铁、彭年德、王瑞林、邓攀先生,还有来自作协的作家薛冰先生,以及南京地方文化学者张增泰、邓振明、濮小南、陶起鸣先生等,本人也很荣幸地忝列其中。参与点校(翻译) 工作的专家学者们不计名利,怀着历史的情怀、当代的使命,一丝不苟,常常为一个字、一句话反复推敲斟酌,真可谓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而确保了“丛刊”的点校(翻译) 质量。

“丛刊”汇集历史,惠及当代,影响后人。近代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曾经说过:“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 极言地方文献整理的重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其中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就是对我们这么多年从事这项工作的最好肯定。

“丛刊”的出版,不仅造就了一批专业作者队伍,锻炼了一批新老编辑,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读者,而且为2009年南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方历史文献的总汇——《金陵全书》的正式启动积蓄了力量,也为本社“南京学”出版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走过了十余年,还将继续一路向前走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陵众筹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关于众筹筑屋规划方案的设计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中国式众筹升级记
众筹圆梦
金陵十二美女瘦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