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域下国家形象的建构

2018-01-26 20:14黄绿蓝
新闻世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

黄绿蓝

【摘 要】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刻板印象”是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文本,国家形象宣传片运用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逻辑起点,基于最新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析国家形象宣传片如何运用多种模态维度建构国家形象,分析这一传播手段产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转喻;国家形象

一、引言

随着约瑟夫·奈“软实力”建构的提出,各国开始重视自身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建构。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的桎梏,既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使命。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国家形象就是一种有关异己的、涉外的对象的文化印象,它虽然不是异国现实的再现,但它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1]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正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最为重要的博弈策略。[2]

国家形象宣传片能够综合展现一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因其直观性、可观赏性和扩散便捷性,[3]成为各国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和策略之一。国家形象宣传片集合了文字、图像、音乐和旁白等多种符号,属于多模态话语文本。其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是该类文本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国内外基于多模态理论研究国家形象建构的论文并不多。因此,本文在多模态理论的视域下,以最新发布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为例,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究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一视听符号如何在多个模态维度对国家形象进行建构,并且如何运用多模态的信息传递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呈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多模态隐喻与多模态转喻

模态隐喻研究的代表学者Charles Forceville将“模态”界定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4]同时把模态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视觉(图画)模态、听觉(声音)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5]这五种模态与五种感官系统相对应。Kress和Van Leeuwen認为,“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指“几种符号的同时使用”。[6]综上,“多模态”是指融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资源的模态,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眼神和手势等。而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逾越了单一话语的藩篱,融合多种社会符号,强化传播效果。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中对于隐喻做出的阐述,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7]20世纪90年代,Forceville把隐喻与传播学和符号学的研究相结合,将“模态”区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单模态隐喻”是指用一种模态来呈现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而“多模态隐喻”是指用两种或以上模态来表征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映射关系的隐喻。相较于单模态隐喻仅用同一模态呈现隐喻现象,多模态隐喻则涉及多种模态,不同的符号系统能协同互补,意义潜势更为丰富,具有叙事性、动态性等特点。

与多模态隐喻相比,国内外关于多模态转喻领域的研究较少。Lakoff等认为指代功能是转喻的功能之一,它可以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8]Barcelona认为“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即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映射的映射。”[9]而隐喻和转喻的区别在于,转喻中的映射是不对称的,转喻主要通过在概念上突出(foregrounding)来源域使目标域处于背景的地位,从而使转喻的来源域将其概念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之上。Panther和Thornburg认为,多模态转喻可以借助视觉、听觉或其他模态来突出来源域,从而达到指称、意义拓展和语用推理的功能。[10]

多模态话语不仅丰富视觉和听觉的呈现,还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法,赋予能指以新的所指,丰富表意的呈现。但在目前研究中,将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运用到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研究相对匮乏,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语类特征

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种典型的集合多类模态的表现手法和符号资源的多模态话语,它通过多个画面组合与蒙太奇处理,赋予物体以隐喻和象征,有针对性地将构思转化为超文本的宣传形式,以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呈现方式,最终实现宣传的目的。“镜头的组合是为了表达一种主观意念,而观众也不会将画面视为简单的物理视像,而是通过大脑来推理画面所要揭示的深刻含义。”[11]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中的画面呈现和符号模态也蕴含着深刻的思维逻辑和含义,因此只有通过解构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才能识别和解读国家形象宣传片架构的多模态话语所要传递的真正内涵。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启动始于2008年,并于2011年首次发布中国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开创了我国国家形象主动传播的崭新时代。时隔六年,在十九大召开之际,最新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于2017年10月21日正式发布。《中国进入新时代》时长3分钟左右,以七位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国籍的人物为中心,通过建构各个人物的“中国梦”及其日常生活的多样图景,来塑造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变化。本文选取最新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对宣传片建构的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进行分析。endprint

四、《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多模态隐喻的建构

隐喻具有解释作用,它可以打通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回路,触动受众对目标域的情绪,使得隐喻发挥最大的效用,加速受众的认知过程,让受众更容易接受、理解和传播。同时,隐喻具有说服作用。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隐喻是政治话语中的说服工具,即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借以信息符号的传递,引导他人接受某种观点、态度或行为。[12]《中国进入新时代》也较为广泛地运用多模态隐喻机制,以提高宣传片的解释效果和说服效果。

(一)蓝色湖水隐喻

《中国进入新时代》在片子的开头和结尾的视觉模态中,均采用了蓝色湖水的镜头,这似乎跟主题并不相关,但其中包含着重要的隐喻。“蓝色”主要寓意为“永恒”、“祥和”、“沉稳”;“水”则有着“渊博而沉静”、“宁静致远”之意,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寓意着“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荀子·宥坐》也记载了孔子认为“水有九德”,“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也就是说水有“道德、仁爱、高义、智慧、勇毅、明察秋毫、包容、善于教化、正直、处事有度、意志坚定”等品德。同时,视觉模态为“蓝色湖水”的片段中,听觉模态呈现为舒缓的背景音乐,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激活了“蓝色湖水”概念域下的语义映射,通过概念隐喻的映射和意义合成,隐喻“中国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国家,具有君子的品格,永远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

(二)长城隐喻

《中国进入新时代》在2分41秒到2分45秒中,呈现了一个绿荫环抱的长城景象,并且相应的文字模态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首先,长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明基因,也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这都隐喻着“中国是有着深厚历史的国家,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其次,长城这一符号也出现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它是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代表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也隐喻着“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的民族意志、勇气和力量”;再次,长城是我们抵御外侮、保卫祖国的巍峨壮丽的军事防御线,隐喻着“当前的中国犹如长城般刚毅,必將保护着中国人民和捍卫着中国的领土,中国军事也将进入新时代,中国将努力实现强军之梦”;最后,长城绵延万里、雄伟壮丽,神似一条巨龙,宣传片在结尾处呈现“被成片的青葱、茂盛的大树包围着的长城”这一图像模态,隐喻着“中国是一条正在蓬勃发展的东方巨龙”。同时,与这个片段对应的文字模态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也表明了中国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方面的决心和信心。

(三)前行背景隐喻

在2分46秒和2分52秒处,《中国走进新时代》分别剪辑了7个人物背朝镜头,迎着阳光,不断前行的画面。同时,作为听觉模态,背景音乐不仅增强视觉模态的呈现,而且自身也有重要的隐喻作用。“音乐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表意语言,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和增强画面感染力。”[13]在这一片段中,快速转换的人物背景和不断前行的各个人物配合着背景音乐节奏不断加快、曲风愈发激昂。作为文字模态,这个片段的同期文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进入新时代》结尾部分,通过高频率的镜头切换、快节奏的背景音乐和激昂的文字解说等多个模态,隐喻中国的高速发展、不断进步,同时中国正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前进路上,前途是光明的、不断前进的。通过文字模态、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多重呈现,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及中国不断发展的坚定信心。

(四)笑脸隐喻

在视觉模态中,宣传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目光直视观众,面带微笑”的特写画面。宣传片在2分34秒至2分40秒之间,通过剪辑,密集地呈现了工人、工程师、外国人、老党员、老人(贫困户)、儿童(少数民族)、军人共七位不同类型的人物面对镜头流露出幸福的微笑,同时每个人物直视镜头,目光坚定。根据Kress & van Leeuwen的观点,画面中的人物的目光和脸部表情,可以将画面中的人和观众相连接。这种构图方式有两个功能,一是与观众形成直接交流;二是产生了“图像行为”,即画面与观众形成同盟关系,寻求观众接受、赞同他们的观点或想法。[14]《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集中式的人物面部画面组合呈现,对受众的视觉神经形成强烈刺激,创造出感同身受的移情效果,传递着对中国发展的坚定信心和热情开放的力量。与此同时,同期的文字模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背景音乐也从舒缓逐渐转变为激昂澎湃、铿锵有力、振奋人心。通过这一声音模态、文字模态以及视觉模态的相互结合,隐喻着中国人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期待。

同时,宣传片中的人物是具象化的中国,画面中人物坚定、幸福、真诚,不仅反映亿万在中国生活的公民的幸福生活,并且通过“外国人”这一符号的加入,隐喻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度,可以接纳不同国籍的人在中国发展、生活。《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画面、字幕和旁白互相结合,多模态呈现,提高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度,共同强化了新时代中国更加开放、自信、富强的特点。

五、《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多模态转喻建构

转喻具有表征功能(representational)和语篇功能(连贯和衔接),它能够为语篇提供整体框架,把人类各种概念联系起来。相较于文字模态,动态图像具有更好的感化效果,能使观众从思维到感情、从直觉到感觉产生转移,[15]因此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许多画面都建立在转喻这一认知推理机制之上。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转喻主要归纳为基于物质域、行为事件过程域和空间域为核心而拓展的三种转喻模式:endprint

(一)物质域:单个实体代表总体(Individual Entity stands for the Collection)

在转喻类型中,单个实体代表总体能在有限的片长中,以相对短时长的个体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人物贯穿宣传片的始终。这七个人物是不同源域,通过概念转喻,意指不同的目标域。“六岁的藏族小姑娘”这一源域转喻的是“多民族国家”、“儿童”的目标域;源域为“中国北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的焊接机械手操作工”转喻的目标域是“蓝领工人”;源域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转喻的目标域是“工程师”、“中年人”、“飞机制造业”;源域为“国内陆金所公司CEO”转喻的目标域是“在华的外国人”、“商人”;源域为“牡丹集团公司员工”转喻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的源域转喻的目标域是“农民”、“老人”和“贫困户”;“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副政治委员兼执行队长”这一源域转喻的目标域是“青年”、“军事”。

《中国进入新时代》采用了单个实体代表总体的转喻,通过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国籍的七个人物,架构转喻的认知机制,以七个人物代表了生活在中国各个阶层的人群,也映射了这七个人物在宣传片中的所行所思代表了中国大多数人的想法和生活。

(二)行为事件过程域:次事件代表复杂事件(Subevent stands for Complex Event)

复杂事件往往难以在一个短片中具象化,因此,《中国走进新时代》通过概念转喻,用次事件象征性地呈现复杂事件。首先,宣传片中给了飞机一个特写镜头和全景镜头,来说明这架飞机是“C919大飞机”,并呈现了C919大飞机顺利起飞的画面。C919大飞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干线客机,最大载客人数174人,最大航程超过5000公里,与波音737、空客320相当。宣传片通过“C919大飞机顺利起飞”的次事件,来转喻“我国飞机制造业的启航以及我国商业航空梦想的展翅飞翔”,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次事件最大限度体现了中国在飞机制造业上的发展。其次,通过“高铁的高速行驶”来转喻“中国高铁正驶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宣传片中的高铁列车使用的是“复兴号”和“和谐号”,其中“复兴号”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它标志着中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走在世界先进行列,这也转喻中国在高铁制造业方面的发展。宣传片通过“C919大飞机顺利起飞”、“复兴号高铁高速行驶”等次事件来转喻中国正迈向“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新时代这一复杂事件。再次,在人民生活方面,选取的是最特殊的群体——贫困户,宣传片通过呈现村民生活的地方绿树成荫、牲畜成群,村民在煮饭以及脸上洋溢着笑容的画面,结合村民自身的口述和文字“贫困户不是贫困户,全部要过到好生活”,通过这些次事件来转喻“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这一复杂事件;最后,通过呈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的训练场景,以及军人们训练有素、整齐干练的画面,配上仪仗队执行对仗的话语和文字“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转喻“中国正在努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复杂事件。

《中国进入新时代》正是通过这些次事件,来转喻“制造强国”、“创新型国家”、“全面脱贫”、“强军之梦”等复杂事件。并且利用文字模态、视觉模态和声音模态的多模态转喻,来架构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中国军队都进入了新时代的景观。

(三)空间域:空间部分代表整体(Spacial Parts stands for Spacial Whole)

宣传片在呈现中国城市时,并非直观地展示中国的城市景观,而是用两个空间部分来代替整体。首先,选取了采访外国人时的背景是上海的“东方明珠”;其次,是牡丹集团公司员工在生活中和两个外国人亲切和谐地交谈的画面。上海代表着中国的大城市,是中国大城市的一个缩影,而生活中人们接触的人群代表这个城市的人群特点,通过这两个空间部分来转喻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环境吸引着众多外国游客及外国定居者;同时,在呈现中国乡村时,画面是“绿树成荫”、“牲畜成群”、“小区式住房”、“村容整洁”,通过这样的空间展示,转喻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是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空间部分的架构,转喻“中国”这一集体在城市和农村都迈向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结语

《中国进入新时代》以隐喻和转喻为认知框架,运用文字、圖像、解说、音乐等多种符号模态,塑造了中国新时代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相较于以往的外宣语篇和宣传方式,该宣传片通过多模态的架构,隐喻和转喻的相互映射,让国家形象的宣传更具有亲和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但与此同时,国家形象宣传片和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多地是向其他国家的人塑造中国形象,而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隐喻中,仍然存在着喻意是从自身视角出发的问题,例如“蓝色”和“水”的隐喻,虽然喻意深刻,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但他国受众不一定能理解这种隐喻,这样便会产生释码(Interpret)与解码(Decode)的偏差,达不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此外,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宣传片中,只采用“一面提示”的宣传技巧,而不是“两面提示”。霍夫兰(Carl Hovland)认为“一面提示”虽然能论旨明确,简要易懂,但给说服对象产生“咄咄逼人”的感觉,产生心理抵抗。因此,《中国进入新时代》虽然通过多模态隐喻和转喻,打破了以往刻板的宣传方式,但仍存在着仅从自身视角出发的误区。在国家形象的宣传和建构中,应该巧用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从受众角度出发,打通和扩展共通的意义空间,避免“传而不通”的现象,才能更好地向其他国家受众建构新时代的中国形象,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注释:

[1]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政治传播及传媒影响力[J].现代传播,2006(01).endprint

[2]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3]徐锦萍.中美俄国家形象宣传片比较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06).

[4]Forceville,C.,Urios-Aparisi,E.: Multimodal Metaphor,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9.

[5]Charles Forceville: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London: Routledged,1998.

[6]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London:Rutledge,1996.

[7]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M].颜一,崔延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9]Barcelona.A:Clarifying and applying the no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with cognitive linguistics:An update, Berlin: Mouton deGruyter , 2002.

[10]Panther.K-U.& Thornburg: Metonymy and Pragmatic Inferencing,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11]郝朴宁,李丽芳.现代影像理论的文化阐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2]Jowett.G.&V.O'Donnell: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London&Newbury Park: SagePublications, 1992.

[13]潘龍华.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0(10).

[14]Kress.G&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London: Routledge,2006.

[15]熊学亮.从语言转隐喻的角度管窥视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5).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基础课”教学中的国家形象教育探析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