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E.M.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学者,他编写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通过传记式的写作方法回顾和梳理了传播学的发展史,给读者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本文是对这部著作的大致概括和想法。
关键词:传播学史;关键人物;芝加哥学派
读完罗杰斯的《传播学史》,有一点感触很深,我从开篇“译者的话”中了解到:为写作《传播学史》,罗杰斯访谈了许多传播学的大师及其合作者及追随者,也与相关学科的权威人士多次进行了交流,他还广泛利用了洛克菲勒档案中心、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斯坦福、耶鲁、芝加哥、哥伦比亚、衣阿华等大学的图书馆和档案室;涉及相当多的人物和机构,还有若干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如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等。可见花费了极大的心血,作者运用了人物传记和理论、历史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当中甚至涉及到一些人物的生活细节、兴趣爱好等,既清晰的展示了每一个学者的心路历程,又准确的梳理了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轨迹和思想脉络。读起来不会感觉冗长乏味,读完这本书也让我对传播学这门学科有了比较清晰、连贯的认识,让我懂得了一门学科的产生是需要很多历史条件和历史人物推动,这个过程艰难不易,对我触动非常的大。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十二个章节,其中第一章独立在三个部分之外。在本书的第一章“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和第十二章“传播学领域的创立”中,罗杰斯将施拉姆放在了传播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位置上。威尔伯.施拉姆作为“传播学之父”,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是他使传播学凭借其自身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在第一章节中,作者罗杰斯从施拉姆的童年开始追溯了他的一生。施拉姆患有严重的口吃,但他对于自己口吃的治疗“使他强烈地意识到了正在出现的传播学领域,并最终促使他进入有关言语行为的实验研究”。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传播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从欧洲为美国带来了诸如K.勒温、P.F.拉扎斯菲尔德、T.阿多诺等流亡学者;它吸引了像C.I.霍夫兰和H.D.拉斯韦尔那样的美国学者从事传播研究;它还把那些将要开创传播学领域的学者连接成一个密集的网络”。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中,罗杰斯着重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从欧洲思想中追溯了传播学的起源。罗杰斯认为,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渊源的影响,也表明了传播学史本质上是来自于社会科学,从20世纪初始由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这些学科领域逐步建立起来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传播学的主要影响在于:①它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卡尔.马克思;②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芝加哥学派影响巨大,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书中关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方面的介绍强调了心理学对于传播学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处于社会的宏观层次,而弗洛伊德的思想是个体的”。罗杰斯之所以将弗洛伊德列为欧洲对社会科学在美国发展的三大力量来源之一,是因为“今天所使用的许多传播学的理论都是在个体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尽管这些理论不是精神分析理论”。与达尔文相同,对马克思传播研究的影响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研究范式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大众媒体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大众媒体的内容由社会阶级关系所统治”。
第二部分“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从注重经验和实证研究的芝加哥学派入手,对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勒温和卡尔霍夫兰等人的生平和成就进行了重点介绍。拉斯韦尔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是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明确提出并考察了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5W公式;他还提出了传播在社会中的三个功能:监督环境、协调社会和传递文化遗产,并开创了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就是从一个互动文本里,对其中特殊的讯息与讯息的特征,加以认定、描述、解说与分析[5]。勒温则是“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提出者,“在群体对于个体行为影响的社会心理学中,勒温的理论永不磨灭”,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把关人”的概念,直到今天,勒温的“把关人”概念仍被传播学领域所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组织传播研究中。卡尔.霍夫兰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对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揭示出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这四位传播学史中的核心人物都来自社会心理学领域,更可见传播学学科与社会科学的渊源之深;罗杰斯将他们的生平、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详细阐述,以此表明:传播学研究在趋向具有自身独立特性的同时,如何富于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此外本书对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和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也有所介绍。
在本书最后一章中,罗杰斯再次强调了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二战之后离开战时新闻局的施拉姆并没有像其他学者那样回到先前的学科,而是继续进行相关的学术探索:开创大众传播的课程、撰写传播学教科书、开设相关学位等。也正因如此,罗杰斯将大量篇幅留给了施拉姆,“如果他对这个领域的贡献能够以某种方式被取消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传播学这样一个领域了。对于任何其他什么人能够创建这个领域,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
阅读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芝加哥学派的形成与发展,1892年,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从此它造就和培养了大批的社会学家,其中包括米德、托马斯、帕克、麦肯齐等等。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学术兴趣,有着长期的制度性支持并形成了主流的出版物,由此被称为“芝加哥学派”。1952年后,芝加哥学派逐渐走向没落,没落的原因可能是是“没有资金,没有阅听人,没有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强力支持,芝加哥学派的知识生态恶劣到了极点,面对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面对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学术的‘收编,芝加哥学派不无悲凉地失去了原本广阔的生存空间”。无论是芝加哥学派自身的建树,还是从整个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芝加哥学派都是一段后人无法忽视的历史,它所提出的理论、进行的阐述,都成为了后人从中汲取营养发展自身并进行创新的理论和思想源泉。
《传播学史》是传播学历史上一本伟大的著作,它讲述了传播学从无到有的历程,也详细记载了为传播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和他们的成就。正如本书的译者殷小蓉所说的:“《传播学史》注重的是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生成过程,也就是传播学如何在以美国为主的大学内作为一门最重要的、新的研究领域脱颖而出”。罗杰斯本人作为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也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传播学学者之一,他深厚的学科背景和执着探索的精神为这部著作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论是对于传播学的研究者,还是想要了解传播学的入门者,都值得仔细研读。
参考文献:
[1]{美}E.M.罗杰斯著,殷小蓉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 译文出版社,2005,7.
[2]陈国明等.传播研究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236.
[3]殷小蓉.E.M.罗杰斯和他的《传播学史》[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4]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薛明瑛(1990—),女,俄罗斯族,籍贯:山东,研究生在读,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