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雨箫
如果不是梵 · 高曾在奥维度过他最后的时光,恐怕不会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果不是他居住并去世的客栈被意外保存下来,奥维也不会成为艺术爱好者的朝拜圣地。
奥维(Auvers-sur-Oise),虽然距离巴黎只有30多公里,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相比繁华纷乱的都市,奥维是个宁静朴实的乡村小镇。每天只有一班列车往返于巴黎和奥维之间,乘坐者大多是游客。从火车上一下来,便有人往我们手里塞纸片。开始以为是散发的小广告,打开一看,原来是当地旅游中心特意为游客准备的奥维地图。
从地图上看,奥维是一个很小的城镇,由东到西,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街道,用一双脚丈量足矣。从小而简单的火车站出来就是奥维的主街。一些上了年纪的当地人坐在咖啡馆前的凉棚里,边悠闲地品着咖啡边漫不经心地看着火车为他们运送来一群群客人。
渐渐地,当热浪笼罩奥维,小镇的居民似乎都躲进了他们用花草装饰的漂亮小楼里。空荡荡的小街上,只有心怀虔诚的游客还顶着热浪,坚持不懈按图索骥,从一个地方急切地赶往另一个地方。
如果不是文森特·梵·高曾在奥维度过他最后的时光,恐怕不会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果不是他居住并去世的客栈被意外保存下来,奥维也不会成为艺术爱好者的朝拜圣地。
在梵·高曾作画的一些地方,当地政府都放置了梵·高作品的复制品,游客可以从同一视角对梵·高的画作和实景进行比较,有些景观以及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模样,有些建筑却原封不动地保留着。细心的人还会发现通往重要景观的路面上有刻“Vincent”(文森特)的标记。
梵 · 高故居
一家名为拉乌客栈(Auberge Ravoux)的小酒馆坐落在镇公所的对面,从当地人贴在墙上的照片可以看出,它和上个世纪末梵·高来到这里时几乎没有变化。餐馆原来附属于拉乌客栈。当年梵·高在客栈租了一个小房间,房租包括餐馆提供的一日三餐。如今梵·高曾租住的小客栈已经变成纪念馆,但餐馆还在营业,并以客栈命名,以招揽那些来奥维朝拜的游客。
导游领着我们穿过一扇不起眼的木门,空间里弥漫着一股生石膏和老房屋的陈旧气息,再加上两侧斑驳的墙面和脚下嘎吱作响的地板,我们仿佛穿越回到一个多世纪前灰暗的小客栈里。走上一段狭窄楼梯,我们就来到了梵·高曾居住过的房间。
如果对梵·高曾经遗留在房间中的痕迹抱有期待,必然会有些失望。梵·高当年使用过的家具物品都没有保存下来。面积只有7平方米的“5号房间”内只有一扇小窗户,明媚的阳光从高处的窗户上倾泻下来。但屋内还是略显阴暗。
因为曾有人在这个房间中死于“自杀”,此后没有人愿意租住。无人理睬的“5号房间”就这样阴错阳差地被保留下来。对梵·高画作的热爱者来说,这是极大的幸运,慕名者都想看看这位画家生前居住过的地方。
讲解员告诉我们,梵·高白天都在外面的田野中作画,只有晚上回到这里过夜,所以也并不在意住所的简陋(当时的租金是每晚3.5法郎)。梵·高是在1890年5月应保罗·加歇医生(Paul Gachet)的邀请来到奥维,为了治疗和舒缓精神上的压力。到7月29日他去世的这2个多月,梵·高以旺盛的激情创作了许多作品,至今保留下来的有70多幅。其中最著名的是《奥维的教堂》《镇中心办公楼》《雨后的奥维》和《金黄色的麦田》。
梵·高曾在给弟弟提奥(Theo Van Gogh)的信中写道:“总有一天,我会想办法在咖啡馆里开一场我的个人展览。”但他的愿望没能实现。
5号房间的隔壁,住着远不如梵·高知名的另一位荷兰画家——贺西格(Anton Hirschig)。他比梵·高晚来1个月,是梵·高的弟弟提奥找来给哥哥做伴的。细心又爱操心的提奥担心哥哥独自在奥维会感到孤独,特意找了一位荷兰同乡,而且他和梵·高同为画家,总会有共同语言吧。与梵·高的房间不同,6号房间中保留着部分家具和装饰,包括两张贺西格的作品。
23岁的贺西格对住在隔壁的这位同乡印象深刻:“一场噩梦”“一个可怕的蠢人”,他曾写道,“他的耳朵被砍掉了一块,眼神充满野性,那种神情是我不敢看的。”其实,文森特·梵·高给奥维的人们也留下相同的印象。据当地人回忆,他的打扮犹如流浪汉,蓬乱的胡子,自己随意修剪的头发,说着一口含糊不清、带着荷兰口音的法语。而且,和镇上的其他居民不同,他一天到晚都在做同一件事——画画。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利特后来对采访者说:“他暴力作画的方式让我害怕”。
在圣保罗精神病院已过了整整一年的梵·高非常喜欢奥维。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形容这里是个“独具特色,风景如画”的“真正的乡村”。他以为在这里可以安心疗养,摆脱在圣保罗精神病院给他留下的阴影。他甚至邀请提奥一家过来和他一起住,组成一个真正的“家庭”。但是由于当地人看不惯他的行为习惯,难免会有些闲言碎语。在咖啡馆里,人们会故意避开他;当他请求一个人为他做模特时,那个人会拔腿就跑。梵·高其实是个很敏感的人,他觉得周围的人在有意伤害他。他们也似乎从不吝惜自己的恶意。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梵·高是在附近的田野中自杀的。但是1956年一部由欧文·斯通所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改编的电影上映后,一些曾在奥维居住的人开始向公众讲述当年的情形。通过他们的回忆,人们开始意识到事情原比想象的更为复杂。
但由于梵·高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解释案件的线索,调查便不了了之。梵·高给普通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怪人,一个不按照“正常生活方式”工作、挣钱的社会边缘人,他死于自杀看似更為合理。这个传闻最终被绝大多数人接受。
加歇医生故居
按照地图上的指示,从梵·高居住的拉乌客栈向西,顺着两边栽有花草的小路深入小镇,就可以拜访加歇医生的故居。梵·高来到奥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在加歇医生家的外墙边,有一张梵·高为加歇医生绘制的肖像复制品。画作上愁眉苦脸的医生很快成为梵·高爱好者最为熟悉的面容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