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贝
赵锋,一位严谨勤奋、执着坚毅的80后青年法官。十年磨一剑,赵锋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北京市双优法官”“北京市模范法官”“北京市法院系统行政审判业务标兵”“北京市政法系统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行走在法治建设的最前沿,赵锋用勤恳和专业深耕行政审判领域,践行着行政法官的追求与良知,书写着法治事业的责任与情怀。
1980年出生的赵锋是湖北荆门人。从炎帝神农在荆楚大地首创农耕济世安民,到后世无数雄士英烈开疆拓土保家护国,自古至今无数英雄豪杰构成荆楚文化的脊梁。赵锋常说:“我的血脉里流淌着故乡父辈们的血液,可能骨子里就有些家国情怀。”家乡独特的人文环境,造就了赵锋豪迈的性格和高远的志向。“许国不畏身家累,除弊应如金石坚”。从远处观法到近而论法,进而成长为一名职业法官,他始终在追寻法治梦的征途中奋勇前行。
赵锋从小就酷爱理科,在校期间,他尤其爱钻研数学。对于常见的数学公式定律,他不仅仅是简单的记下来,还要用公理去加以证明,刨根问底,以求融会贯通。对数学的热爱,也锻炼出了他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1998年9月,赵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4年的警校生涯养成了他忠诚进取的品质和踏实稳健的性格。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公安系统工作。基层民警的工作经历,使赵锋对基层的行政执法状况和社情民意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体察。两年之后,天生爱钻研的赵锋考取硕士研究生返校深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行政诉讼法方向专注研习。在扎实细致的学习生涯中,他一点一点打磨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领悟到法治的真谛与价值,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法治信仰的笃定也一同融入到骨髓中。2006年,硕士毕业的赵锋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层层考试和选拔,进入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工作,由此开始了他的法官生涯。对审判工作的志趣和忘我投入的韧劲儿,成就了赵锋案件审判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连续3年成为行政庭的“结案状元”。 2015年,赵锋参加全市法院司法技能比武,在庭审技能和裁判文书制作两项比赛上均拔得头筹,以综合评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获评“北京市法院系统行政审判业务标兵”。
在赵锋眼中,警察好比大火炒菜,需要炉火很旺盛,办事要快,要有力度;法官则是文火慢炖,求稳求准,做事说话都要三思而后行,撰写判决,更需多加斟酌。学无止境,为了让自己的研究型法官之路走得更为踏实,他不仅注重从司法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司法能力,还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2013年,他又考取宪法与行政法博士研究生。3年后,也正是博士毕业那年,赵锋又顺利通过北京法院员额遴选,成为首批员额法官。在入额宣誓那天,赵锋更加体会到,法官并不单纯只是一份职业,它更是一种象征、一个理想、一份荣耀,值得用一生去追求。
赵锋平时说话语气很快,思维也非常敏捷,但他在庭审上却异常的“慢节奏”。即便是如今平均一个半个工作日要审结一个行政案件的结案节奏下,他也宁愿加班加点阅卷、写判决,而尽可能把充裕的时间留给庭审中的当事人。在赵锋看来,老百姓选择与行政机关对簿公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定是穷尽了其他的救济途径。从言行上尊重当事人,待之以平和忍耐之心是应有的修养。“对于法官而言,我们每天都在审理案件,而对当事人而言,可能一辈子就来法院这一次。对当事人多一些耐心和诚恳,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法治的温暖和力量。”
赵锋看来,公平正义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理念或飘渺的目标,它源于百姓对安定生活的平凡追求和朴素愿望。他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法律范围内尽量帮助当事人实质性解决问题、化解争议,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境界,决定了审判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出身于农村且从事过基层公安工作的赵锋,怀有天生的悲悯和良善之心,而基层民警的工作经历对他做群众工作有很大的助益。他愿意与当事人交流,去挖掘一些案件背后的故事。75岁的刘先生的房产证被变更到他人名下,一时心急如焚,提起了行政诉讼。在庭审时,刘大爷见到赵锋后情绪激动,愤怒难耐,把3年来自己所受的委屈向赵锋一一倾诉。赵锋花了3个小时仔细倾听完刘大爷的讲述,发现刘大爷是一起房屋系列诈骗案的受害方,是由于他人的违法行为导致了房产证的变更,而在民事诉讼胜诉后,却迟迟拿不回自己名下的房产证。在深入了解案情以后,赵锋认为刘大爷的诉求合法有据,依法作出了判决,撤销了第三人的房产证。但想到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无法安享天伦,仍在为房产证来回奔波,触动了赵锋柔软的内心。于是,赵锋冒着酷暑,多次前往行政机关进行协调,两周内就将房产证恢复到刘大爷名下。刘大爷拿着自己失而复得的房产证,激动地热泪盈眶,拉着赵锋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法律是经世致用的学问,法律人更要关注社会现实,直面社会矛盾,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在赵锋看来,法律不是冰冷无情的,耐心细致的司法活动同时也考验着法官的司法智慧。过去十几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最快的时期,征地拆迁不可避免地成为近年来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大工程”。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房屋和土地,是命根子般的存在,拆迁工作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群众上访。因此房屋拆迁纠纷行政案件,是行政审判中公认的最为“麻烦”的案件类型,往往案件矛盾冲突尖锐、群体性纠纷多,审理的难度大、周期长。面对这类案件,赵锋迎难而上,认真钻研该类案件的特点、难点、规律,逐步摸索出一条审理该类案件的处理技巧——“四步协调法”,通过“背景调查、倾听探底、沟通释明和查漏补缺”4个步骤,努力促成行政和解,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一协调处理房屋拆迁纠纷行政案件的成功经验,在法院内部广为传播。
从延庆到怀柔,有一条延琉路。这是一条主干路,也是一条生态路,更是一条关系群众生活的民生路。2008年,由于政府着手推进延琉路扩建工程,道路两侧的老百姓因不满征地拆迁补偿,把县人民政府告上了法庭。初看案件事实很清楚,但查阅卷宗后赵锋发现,延琉路的征地程序、补偿标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案件能够定案宣判,但也很可能会激化后续矛盾。因此,赵锋没有一判了之,而是先后4次前往延庆,找到法制办、国土、规划等多个部门,耐心细致地进行沟通协调,指出了行政机关在征地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为行政机关提供法律建议,并提出了合理的补偿方案。最终,县政府完善了相应的征地手续,补偿标准也得以修正,给了村民更合理的利益补偿,争议得到圆满解决。一位张大爷特意从延庆赶来为赵锋送来锦旗,动情地说:“赵法官,为了这个案件,你主持了好几次调解,为帮助我们,更是不知跑了多次回。”如今,扩建后的延琉路已经成为“北京最美骑行路线”,当初的“闹心路”,终于变成了一条“民心路”。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11年日月如梭,新旧案件不断交替,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在其他人看来近乎枯燥、琐碎的案件,赵锋却乐于在其间不断探寻事实缘由,在情、理、法之间找到平衡,让当事人在自己审理的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温度。
与传统的民事、刑事审判不同,行政审判的生命力就在于通过裁判,能够向社会传递法律精神和法治原则,规范行政活动和社会行为,形成法治社会的行为规则。这也正是行政审判对于赵锋的魅力所在。北京市一中院管辖着70%诉国家部委的案件。涉部委案件不仅具有规范部委执法行为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部委的对下指导和行政复议,规范全国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统一相应行政管理领域的行政执法标准。“当我的裁判推动了一个行政管理领域某一项执法的规范、某一项制度的改进,为老百姓争取了某一项权利,我内心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赵锋坦言。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行政管理领域也变得宽泛,外汇、质监检疫、银行业监管、新闻采编行业监管等诸多新型管理领域开始出现,行政审判的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而这些无先例可循的案件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前沿理论问题和行政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隔行如隔山,行政法官在审理这些案件时如同拓荒一般,分外艰难。
孔某购买了一套价格不菲的实木家具,在使用过程中,孔某发现该家具的纹理十分规整,与天然实木自然形成的纹理有所不同,于是怀疑该家具并非天然实木家具,而是厂商在人造板材的外面人工“嫁接”了实木材料,以此来冒充天然实木家具。但考虑到家具价格昂贵,孔某不忍心将家具拆开来“验明真身”,于是另辟蹊径,转而针对《家具环保认证规则》提起了行政诉讼,将国家认证认可监管委和国家质检总局一并告上了法庭。这是新行政诉讼法实施首日受理的复议双被告案件,也是涉及产品质量认证管理领域的第一起行政案件,不仅涉及认证规则与认证技术规范的关系、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关系,更涉及实木家具的分类与产品质量认证跟踪调查程序,除了法律难度大、新问题多,更为棘手的是案件的技术要求极高,专业难度极强。
面对新领域、新知识,酷爱思考的赵锋,总有着一股直面挑战、鏖战不休的劲头。为了全面掌握案件中涉及的技术问题,赵锋搜遍了所有与技术问题相关的教科书、学术论文、国家标准、行业技术规范、专业评论文章,通过吃透相关概念和规范,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扎实深入的学习,赵锋在宏观层面掌握了我国产品质量认证的制度体系、原则与规则,在微观层面精确研究了相关的认证程序和技术参数。庭审中,赵锋紧扣争议焦点,直击要害,层层展开,针对孔某提出的认证依据管理、认证技术制定、TC审查等一系列专业性问题逐一进行了回应,并在裁判文书中清晰阐释了认证规则与技术规范这两者的概念及其关系,说理充分,论证有据。孔某虽然败诉,但仍为赵锋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准的技术判断深深折服:“赵法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把质量认证领域的技术规则吃透弄通,真是难以置信!” 通过精准把握有关专业知识,赵锋开创性地认定了相关规则在司法层面的运用,将这些无先例可循的新型案件,变成了可供参考的经典案例。
“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政府法治建设是关键。” 赵锋认为,作为依法治国的实践者、推动者,行政执法人员只有真正树立法治思维并按照法治程序执法,成为大众的楷模,才能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向前迈进。为此,他不遗余力地传播依法行政理念,参与国土部、建设部、国家新闻广电总局等国家部委组织的行政执法疑难类案研讨会50余次,应邀至环保部、财政部、证监会、国家气象局等多家中央机关和辖区行政机关授课,受训人员达上千人。课堂上,赵锋总能将行政机关在执法和应诉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鲜活的行政审判案例相融合,深入浅出,精彩生动。赵锋坚信,只有在一个崇尚理性、尊重规则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追求幸福和梦想的权利。
合议案件时,赵锋有一个著名的“如果论”,即合议的案件案情已经清楚,也有明确处理结论的情况下,赵锋常常还会对案情进一步衍生和发散,“如果本案的案情不是这样,有一些改变,行政机关……”赵锋常常会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案情假设,赵锋笑称这是一种“强迫症”。但正是这样一种孜孜以求的“强迫症”、刨根究底的“如果论”,体现了赵锋对审判工作的极致追求。在行政审判的每个环节,赵锋习惯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留瑕疵、追求卓越,才使他能够攻克一道道行政审判难题,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派”法官。
“研究审判实践中的专业和理论问题看起来很枯燥,但对我而言却是一种享受。” 行政诉讼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领域,在我国的实施发展至今不过二十年。涉及法学理论和审判实务中的许多问题,在行政审判领域尚缺乏系统且成熟的经验。因此,赵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尽心于实务经验和裁判规则的总结,多次参与国家级和市级重大调研课题研究,在《人民司法》《审判案例要览》《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和《北京审判》等刊物上发表案例分析、实务探讨、学术研讨等文章50余篇,对“复议共同被告”“政府信息公开”等相关问题提出的研究意见被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吸收,多篇文章被《法治政府建设》《法治蓝皮书》刊载,调研成果多次荣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和多项市级奖项。
赵锋不仅以“工匠精神”细致打磨着自身的审判技艺,还习惯于从大局视角出发,着眼于行政审判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在2015年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行政案件收案量上涨了200%,涉部委案件同比上升了130%。赵锋作为办案主力,主动承担起结案重任,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甚至用“工作狂”来形容他也不为过。面临史无前例的繁重任务,如何在保证审判质量的前提下应对案件量激增的挑战,成为了赵锋及其审判团队的一大研究课题。赵锋以课题研究为契机,起草了北京市一中院《行政案件简易程序审理规范》并率先予以试行,使一些案件能够通过行政简易程序进行审理,从而大大节约了司法成本,提高了司法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涉及“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及中国保监会)的金融行政案件进入到司法审查的视线中。在赵锋的建议和组织下,一支集中了行政审判骨干力量的金融行政审判团队应时而生,专门审理涉及“一行三会”的行政处罚、强制措施、监管措施等金融类行政案件,开展金融行政审判的理论研究,共同推动着国内金融行政执法和行政审判水平的提高。
改革阵痛时期,迷茫、浮躁的情绪在一些年轻法官中出现,也有一些高薪企业或律所向赵锋伸出了橄榄枝。而11年的悉心耕耘,使赵锋对法官职业的理解更为深刻。他喜欢将一团乱麻似的证据梳理得井井有条;喜欢将争议问题在辨法析理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喜欢将有示范意义的案件办成精品并形成研究成果;喜欢在法槌敲响之际向社会输送公平正义和法治精神。世上还有哪个职业可以获得这样的体验?
这就是赵锋,头顶法治的光芒,怀揣法治的梦想,擦亮思想的锋刃,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大地奔走,目光坚毅,胸怀坦荡,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最有力的司法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