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良,董久鸣,徐向宏,邵国庆,吴海平*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2.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浙江 淳安 311700)
蚕桑生产是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也是重点蚕区农村传统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为农民增收、丝绸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明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蚕桑规模逐年萎缩。据统计,2016年浙江省桑园面积为5.0万hm2,全年饲养蚕种67.1万张,生产蚕茧3.3万t,蚕桑产值14.0亿元。稳定产业基础的核心是稳定从业群体,解放劳动生产力。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必须积极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着力破解劳动密集、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的产业发展瓶颈,以稳定巩固蚕桑产业基础。
针对产业的制约因素,业内科技人员坚持不懈在技术创新上积极研究、探索实践来加快转变蚕桑落后的生产方式。2015年,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在结合近几年淳安等蚕桑县市在成功实践小蚕人工饲料育以及小蚕规模共育的基础上,辅以应用新设备、新设施、新技术,适时集成制订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标准,并在全省进行示范应用。该技术是主要通过集成小蚕高密度饲养、电器自动加温补湿、小蚕人工饲料育等技术,选择少数养蚕能手将一定规模数量的小蚕从补催青至3龄期(甚至4龄前中期)进行集中规模化、专业化的桑叶育或人工饲料育,再分发或售卖给大部分养蚕农户[1]。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可以大大节省人工、燃料和用具用房,降低养蚕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该技术也在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种植业今后一个时期的“五大”主推技术之一,由浙江省农业厅统一制定技术实施方案,经厅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下发各地实施,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蚕桑技术推广的重点内容和主攻方向。方案明确2015年在全省建立年共育蚕种100张以上的小蚕集约化工厂化饲育技术示范点10个;通过3年左右努力,力争达到小蚕集约化工厂化饲育数量占全省总饲养量的30%。
根据《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种植业“五大”主推集成技术的通知》(浙农专发〔2015〕27号)文件精神,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于2015年、2016年在全省重点开展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示范点建设工作。各蚕区蚕桑技术推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加快示范推广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加强试验研究,推进示范点建设,扎实开展技术培训,大力推进小蚕工厂化、标准化、模式化、高效化生产,努力促进蚕桑技术转型升级。
按照《浙农专发〔2015〕27号》文件中“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方案”,从2015年开始,结合农村养蚕生产的实际,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了10个省级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示范点建设,同时也不断扩大饲育技术应用覆盖面。全省具体10个技术示范点为(见表1):杭州市3个、嘉兴市4个、湖州市3个[2]。据调查统计,在示范点带动下,通过2年的努力,目前全省建有饲养小蚕50张以上的推行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的小蚕共育中心190余个,建有专用桑园87.2 hm2,配备专用饲育框5.8万只、温湿度自动控制器766台,2年春期共育蚕种14.7万张(其中2年人工饲料育蚕种1664张,使用饲料2453 kg),平均张种节本增效达到近190元,比常规饲养提高10%以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小蚕工厂化饲养配备先进的加温补湿设备,保温保湿效果好,蚕体发育整齐,食桑旺盛,眠起齐一,蚕体强健。饲养上由有经验的养蚕能手操作,防止蚕病感染,为蚕茧高产稳产打下良好基础。据嘉兴市调查,小蚕工厂化饲育2种模式中,桑叶育比面上张产要高出2.5 kg,人工饲料育比面上高出2.0 kg。淳安县桑叶育比面上张产要高出1.4 kg,人工饲料育比面上高出2.7 kg,养蚕效益得到明显提升。除取得生产高产稳产外,还提高了蚕茧品质(据淳安调查数据,小蚕工厂化饲育比普通面上小蚕饲养茧质提高2.5个等级)。同时,由于使用专用桑园桑叶或小蚕人工饲料,可有效避免小蚕农药中毒。特别是遭遇春期倒春寒和秋期高温干旱天气时,小蚕人工饲料有效解决小蚕用叶难采的矛盾。另外,还可避免普通蚕农在饲养小蚕加温过程中易发生的人蚕中毒及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
表1 省级蚕桑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点名单Table 1 Provincial sericulture factory production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oints
通过小蚕集约规模化饲养,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可省工1.5倍以上,降低了劳动生产成本。配备切桑机、自动温湿控制仪等新型仪器、设备,减轻了劳动强度。小蚕规模饲养可充分利用空间,通过高密度养蚕,比传统的蚕台育利用率提高。防病消毒实行统防统治,节约了劳动力开支和蚕药等成本,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要求。据淳安县茧丝绸公司调查,可以节电2倍以上,节约用药65%以上,房屋利用率提高2倍以上,张种节约成本160元以上。据建德市徐韩示范点调查,饲养1张蚕种可节省加温燃料、蚕药、蚕用物资等1/2以上,小蚕工厂化饲育的每张蚕种人工、蚕药及其他蚕用物资比分散饲养的节本达205元。2016年示范点共育566张蚕种,节本达到11.6万元,受到大蚕饲养户的大力欢迎。小蚕共育服务中心相对较完善的设施设备,机械化应用和科技水平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显著,提升了蚕桑集约化生产水平和资源利用率。
组建小蚕工厂化饲育示范点,实行小蚕集中饲养,在有力促进蚕桑科技水平提升的同时,共育室业主也可获得较稳定可观的服务收益。如2016年,桐乡市石门镇东池示范点二夫妻共饲养小蚕2407张(忙时雇少量临时工),经营利润可达10万元左右。并且普通蚕农通过托管取蚕或直接购买蚕后,只需饲养10天左右即可上蔟营茧,不仅降低了生产风险,也可有效缓解农事劳动力冲突的实际问题,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也大大提高了蚕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了蚕桑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提升了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另外,还缩短了人蚕混居时间,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小蚕工厂化饲育可解决部分缺劳力、缺技术、缺设备农户饲养小蚕困难的矛盾,稳定了蚕桑生产基地。如淳安县在汾口镇宋祁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下,延缓了周边蚕桑产业的下滑速度,部分蚕桑村甚至实现了规模的扩大。该县汾口镇翁川自然村在2016年全县产业规模下滑20%的大背景下,反而实现6%的增幅,张产同比增加2.5 kg,呈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经济增效的可喜局面。同时,还每年为120户家庭困难户解决了小蚕饲养困难问题,增加了农村困难户家庭收入。桐乡市八泉村共育室2016年春期共育蚕种1230张,其中70%为本村蚕农服务,实现了本村小蚕共育的全覆盖,另外30%为周边镇村蚕农提供服务。通过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较好稳定蚕桑生产基础。
为确保发放的小蚕发育齐整、健康安全,严格按照《浙农专发〔2015〕27号》文件中“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方案”的技术标准操作,其中重点是做到“三”统一:
对小蚕工厂化桑叶育模式来说,桑园是基础。从优新桑品种统一种植,到桑园的施肥、桑树病虫害防治、桑园翻耕、除草等培管工作都严格按照高标准桑园建设标准实施,确保了桑叶产质量,为小蚕饲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小蚕人工饲料育,要求颗粒或粉体饲料严格按照标准加用无菌水搅匀,完全均匀吸收,或蒸煮冷却后再给饵。
小蚕共育中心一般建有先进的全自动温湿度控制的小蚕专用蚕室,并严格按照小蚕工厂化生产标准中的温湿度标准执行,保证小蚕饲育环境的高度统一,确保了小蚕发育齐一。
小蚕饲育的主要技术管理,如桑叶育的补催青、饲养面积、消毒防病、良桑饱食、眠中管理、眠起处理、提青分批、适时饷食、病弱小蚕处理、合理使用蚕药以及人工饲料育的收蚁袋收蚁、切料与给饵、扩座与匀座等一系列管理都做到标准化操作。
发挥省蚕桑产业技术团队单位和专家作用,联合攻关,协同推广。各个示范点成立相应的实施小组,由县市蚕桑站负责人担任组长,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合作社分管生产的人员为小组成员,负责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制定和落实与桑园管理、养蚕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并做好年度示范点的生产和技术档案建立,以及建设实施内容、成本产值效益、有关试验数据的调查分析和总结工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各项技术措施,为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奠定基础。如建德市农技推广中心成立小蚕工厂化养蚕示范推广实施小组,负责小蚕工厂化养蚕技术各项工作的落实完成,确保饲养小蚕的质量和品质。同时,徐韩示范点建立技术专家组,负责实地指导小蚕共育中心服务工作,强化共育人员严格按技术标准操作,确保科学饲养和安全生产。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组织编写小蚕工厂化饲养技术图册,明确技术要点。根据小蚕饲养技术规程、小蚕人工饲料育等实际应用技术规范,在全省主产区遴选确定10个标准示范点,开展试验示范,强化推广应用。在业务部门的重视及努力下,各地的示范点大多做到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共育室硬件设施。淳安县汾口镇宋祁示范点为提高小蚕饲育的质量,更好的适应大批次养小蚕,县茧丝绸公司2016年初投入2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小蚕专用蚕室,添置了共育框、空调、切桑机等先进硬件设施,满足了大规模养蚕的需要。
依托省蚕桑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省农科院等科研力量,结合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积极研究筛选适合我省现行家蚕品种的低成本小蚕人工饲料,初步筛选适合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淳安县、海宁市等示范点积极应用粉状、颗粒状人工饲料进行饲养小蚕试验示范,通过严格消毒、提高饲育温度、适当加卵量及提高迟眠蚕淘汰率等技术措施,取得了饲料成本费与节省的人工费相当,但由于蚕病损失的减少、桑叶的增产可以多养蚕、节省养蚕物品,综合经济效益比全龄桑叶育提高20%左右的可喜成绩。另外,加强示范推广电子加温器、高密度小蚕饲养框、收蚁袋等先进实用蚕业生产设施。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主持组织制定了适合该省实际生产的小蚕共育技术规程,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17年7月19日批准发布了DB33/T 2044-2017《小蚕共育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于2017年8月19日正式实施[3]。
2016年4月,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在淳安组织召开了全省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来自全省蚕桑主产区的有关市、县(市、区)农技推广中心业务站负责人、示范点主体与技术负责人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观摩了小蚕工厂化生产现场、听取专题培训讲座、交流研讨技术推广、主要做法经验等,还对下一步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方案进一步完善、示范点建设任务进行了部署落实。同时,积极组织各地蚕桑技术推广部门深入各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落实好相应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指导淳安、桐乡、南浔等地按照市场化要求,开展小蚕集约化工厂化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建设。据统计,2016年各级蚕桑业务部门针对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培训共521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7万余份。
为加快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推广,省蚕桑产业技术项目中把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作为主要实施内容来抓,在安排省级资金上优先考虑。同时,各级蚕区农业部门积极争取有关支农政策扶持,加大对省级示范点以及规模共育室的投入与支持,加快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如桐乡市制订相应产业扶持政策,扶持规模小蚕专业饲育室建设,从保证人、蚕安全考虑,倡导小蚕成规模、集约化管理。对新建饲养规模较大的专用小蚕室,建成后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对一期饲养小蚕50张以上的饲养单位,经组织验收后,给予每张10~15元的经济补助。2016年,该市验收50张以上的小蚕规模共育室有48家,验收蚕种9808张,其中一期小蚕饲养规模稳定保持在500张以上的有3家,最多的是东池小蚕共育室达到1921张;规模稳定保持在100张以上的有22家,以养蚕骨干个体开办小蚕饲养场为主,服务范围相对稳定,服务质量深入人心,深得受益蚕农的信赖;其他成规模在100张以下的小蚕共育室以养蚕能手或联户共育为主。未达到市政策补助标准,但饲养量在10张以上的规模共育成为该市春蚕饲养、保证生产安全的主要形式。
鉴于当前养蚕的农户数量日趋缩减,蚕桑产业面临下滑的严峻形势,一些示范点或小蚕共育室的蚕种饲养数量难以保证,造成共育积极性不高,示范的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影响了示范点和蚕农的收益。同时,由于蚕桑比较效益优势不足,加之近几年行情的动荡,年富力强、文化素质高、有较高养蚕水平的农户部分跳出蚕桑,流向其他产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小蚕共育能手,给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的应用主体问题带来挑战。
示范点小蚕饲养量大,一旦发病、中毒就涉及到大批农户,损失大,影响面广,又没有可为小蚕共育中心分担风险的制度保障,责任认定难也带来潜在风险。而蚕农将责任归咎于共育中心,对小蚕工厂化饲养质量产生质疑,影响小蚕工厂化发展。示范点的桑园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完善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但目前除淳安、桐乡、德清等少数县市外其他地区没有相关扶持政策,难以确保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
桑园机械化管理程度还比较低,桑园耕作和治虫都是人工劳作,非常需要推广机械化来代替人工劳动,降低用工和劳动强度。同时,小蚕人工饲料育也存在饲料成本高、还未产业化商品化问题。因此,应用机器换人、大规模人工饲料育仍然是下步蚕桑技术攻关的难题。
要强化省蚕桑产业技术团队专家作用与服务平台机制,通过“共育中心(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小蚕工厂化集约化饲育。加快转变蚕农思想观念,让农户从到订种人员手中购买蚕种改为到小蚕共育服务中心购买商品小蚕的饲养转变。要积极争取各项支农资金,加大示范点建设力度,健全小蚕共育服务中心各项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力度,巩固示范点建设成果,为周边县市及全省推广规模小蚕饲养技术打好基础,使之看有基地,学有样板,进一步提高技术推广应用覆盖面。
由于小蚕共育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建议各级政府将小蚕工厂化饲养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制定专业化保险条例,对于发生蚕病和非人为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赔,同时打击恶意破坏的不法行为,切实保障小蚕工厂化饲养规模不断提高。同时,要推进示范建设模式创新,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开展小蚕集约化工厂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的建设,切实推进市场化运作,不断完善提升蚕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蚕桑生产环节多,操作繁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小蚕工厂化饲养可以做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建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省蚕桑产业技术团队、省三农六方项目等,先期在小蚕饲养阶段加快省力化、机械化、人工饲料工厂化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特别是在小蚕人工饲料育方面,要加强对适应人工饲料育的家蚕品种的选育与筛选,加快低成本人工饲料的商品化、产业化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推进蚕桑机器换人、舒适化、省力化养蚕步伐。
各个示范点要充分挖掘各自优势条件,可依托小蚕专用桑园或蚕桑基地,积极探索桑园综合开发、桑叶副产品、桑果开发、休闲采摘等多元化经营,做好桑旅融合文章,进一步提高示范点的经济效益,提升蚕桑产业综合竞争力。另外,可借鉴建德市借助“互联网+蚕桑”的新模式,积极拓展小蚕工厂化生产发展空间。近几年来,该市部分年轻电商企业依托大同镇的蚕桑基地,开启“土地流转+电子商务”的新模式,在淘宝等互联网交易平台上出售各类蚕桑产品,特别是有各式各样的蚕品种并配备桑叶销售受到用户欢迎[4]。人工饲料销售前景的看好,以及成熟的小蚕工厂化饲养技术为电商销售提供了充足的销售产品和网销方向。并可建立网上蚕桑体验中心平台,以小蚕工厂化饲养为线下体验基地,建立更大的客户群体夯实电商基础,开拓蚕桑新的发展方向。
[1] 潘美良,董久鸣,邵国庆,等.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的构建[J].蚕桑通报,2016,47(4):7-11.
[2]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关于开展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示范点建设的通知(浙农技〔2015〕46号)[R].2015.08.24.
[3]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小蚕共育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EB/OL].[2017-07-19].http://db33.sinostd.com/DynamicNewDetail.aspx?newID=31940&cate=266.
[4] 诸葛翀.我市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初现转型[EB/OL].[2015-11-10].http://www.jdnews.com.cn/jdpd/sn/con⁃tent/2015-11/10/content_5894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