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延群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兰迪·纳尔逊教授,在芝加哥举办的美国神经科学年会上发布一个这样的研究结果:夜间过多接触光线可能导致抑郁。纳尔逊的研究小组发现,关在24小时灯火通明房间里的老鼠,比接受按正常明暗光线循环的同类,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该研究虽以老鼠为研究对象,但研究人员认为该结果同样适用于人类。一般来说,影响自然环境,给人类正常生活、工作、娱乐、休息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类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适和损害健康的各种光,都可归类为光污染。现今,光污染主要分为三大类: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采光污染。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学报》上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西雅图一家癌症研究中心调查1606名妇女后发现,夜间工作的妇女与非夜间工作妇女相比,患乳腺癌概率高60%;上夜班时间越长,接触光线强度越高,患病可能性越大。所以说,日夜颠倒的夜猫子型工作,既不合常规,还不利健康。有许多的职场人士白天要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夜晚出入商业酒会、豪华会所。撇开饮酒熬夜不谈,绚丽四射、昏幽环绕的各式灯光,就害人不浅。这就是彩光污染。会所里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频闪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黑光灯产生的紫外线强度比太阳光里的紫外线强的多,对人体的有害影响持续时间更长。长时间照射,可能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频闪彩色光让人眼花缭乱,既不利眼,还干扰中枢神经,让人头晕目眩,皮肤细胞加速老化,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导致亚健康。而新近研究表明,彩光污染还可能危及心理健康。从这个角度看,光的确是破坏人类健康的“潜伏者”。“灯光是一种毒品。滥用灯光,就是危害健康。”此番宏论危言,是美国得克萨斯健康科学中心内分泌学家鲁塞尔·雷特所说。作为褪黑激素研究专家,他发现夜间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会减少褪黑激素生成。这种激素,正是调节昼夜节律的重要物质。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其中部分并不很富裕的大都市仍一味效仿发达国家大都市的做派,大搞所谓“夜景光团”工程,把原本安详静谧的氛围,打扮得流光溢彩,花里胡哨,既劳民伤财,又对生态和人的健康无益。国际夜空协会副主任伊丽莎白·阿尔瓦勒兹是环保用灯的积极倡导者。她和研究光污染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社会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光污染的程度。他们建议,对固定照明设施进行遮盖,并将散射光的圆形灯换成不散射光的平底灯,让灯光照向需要照射的地方,而不是过路人的眼睛和居民的窗户。他们还建议降低大多数照明灯的功率,坚决取消不必要的照明灯。不要像有些蹩脚的光团设计师那样,能用两个灯杆就不用一个。阿尔瓦勒兹说:“装饰性灯光应该像高明画家的画笔,要画龙点睛地突出细节,而不应该像粉刷匠手里的刷子,均匀、细密地刷满整个建筑。”
1.注意个人防护保健。出外郊游最好戴上起保护作用的防护镜、防护服等,把光污染的危害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长期处于光污染的环境中;青年人应尽量少去歌厅、舞厅等。已出现症状的应定期去医院眼科做检查,及时发现病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选择合适的阅读物。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色块刺激实验,发现不同颜色(光频率)对眼疲劳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一原理,美国等一些国家和部分图书采用了黄底色纸张印刷,确实比白色要舒服一些。而在德国,室内装修墙壁粉刷时,人们已开始理性地使用一些浅色,主要是米黄、浅蓝等,来代替刺眼的白色。2000年初,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的薄膜覆盖法获得成功,采用一些特定颜色(频率)的薄膜覆盖在书本上,阅读时会使眼睛放松,明显地提高阅读效率。
3.建筑物装修要服从都市环境保护要求。尽量不用玻璃、大理石、铝合金等材料,涂料也要选择反射系数低的。欧美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限制在建筑物外部装修使用玻璃幕墙,不少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明文限制使用釉面砖和马赛克装饰外墙。而在我国,许多城市仍将玻璃幕墙等作为一种时髦装饰大量使用,导致城市的光污染源大量增加。
4.室内装修要合理布置灯光。这不单指亮度、位置、角度的合理性,还包括颜色格调、光源类型、配光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其一是要注意色彩的协调;二是要避免眩光,以利于消除眼睛疲劳,保护视力;三是要合理分布光源,顶棚光照要照亮;四是光线照射方向和强弱要合适,避免直射人的眼睛。
5.少用电脑。电脑、电视的使用应当适度。日本一项研究发现:若长期每天面对电脑屏9小时以上,患青光眼的概率是其他人的2倍。患近视眼者长期面对电脑将会成为青光眼的高危人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