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艳 吕跃
前段时间,一则消息触碰到社会神经。一位27岁的山西女子患了白血病,需移植骨髓。她两个哥哥都配型成功了,可在临近骨髓移植手术时,却突然反悔。哪怕妹妹的丈夫下跪请求,他们都没有回心转意。生死时刻,亲情一分不值,让人寒心。
事件中的一位哥哥说,他并非见死不救,而是考虑到,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有两个小孩,如果自己出什么事,咋办?
“人家说,体质好的(捐骨髓后)也没啥,但是体质不好的,以后就经常感冒咳嗽,或者是别人得病(好得快),你就那个啥。”
另一位哥哥还没结婚生子,担心生育问题。
捐骨髓,真的那么恐怖吗?
他们那么害怕,可能是被“骨髓捐献”这个名称给误导了——骨髓,是骨头的精华,人体少一丁点都会出毛病——很多人这么想。
但其实,骨髓捐献,准确地说,应该叫“造血干细胞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种能哗啦啦造血的细胞。如果把骨髓比喻成工厂,造血干细胞就是厂里的生产兵,产品就是血细胞。可是,损失了那些造血干细胞,也会影响健康吧?其实,从捐献者体内分离采集的造血干细胞,一次仅为50~200毫升,还不到人体造血干细胞总数的1%,相当于一次献血的量。而且,造血干细胞有着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捐献之后,短时间内就能恢复至原来的水平。
凿骨抽髓,这一听就很吓人。那是很久以前的做法,现在几乎不用了。由于80%以上的造血干细胞都储存在骨髓中,20年前做骨髓捐献,要在腰下一侧那里进行穿刺,抽取骨髓,而且要抽很多,捐献者会感觉比较虚弱。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发现通过药物,可以使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跑”到外周血,即骨髓以外的血液中。所以,现在捐献骨髓,实际是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不需要刺穿骨头,过程跟抽血献血小板一样,只需要手臂的静脉抽血。具体来说,是在两个手臂各扎一针管,各连一根导管。血液从一根导管流进专门的仪器,被分离出造血干细胞之后,剩下的血液经另一根导管流回捐献者体内,如此循环。
可见,对捐献者而言,他只是损失了血液中的部分造血干细胞,而血容量不会明显减少,所以没有失血过多的风险。
医生也跟那两位哥哥说过,捐献骨髓不影响健康。但他们不敢全信,源于听说过实例:“别的村老二患了白血病,老大去做供者,然后捐献过一段时间,老大死得比老二还早。”
女子丈夫的话道出真相:“我们农村好多事,口传口就传歪了。”
如果要说现在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风险,风险主要在注射“动员剂”。
“动员剂”是一种药物,能刺激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并释放到外周血中,以便采集。
对于一个造血、免疫功能都正常的人来说,注射动员剂没有风险。但有些人注射后,会出现头晕、乏力、发热等症状。不过,这些症状通常很快消退。
长期来看,由于捐献造血干细胞引起的体质变差、体力变弱,微乎其微,也不会影响生育。如果长时间不恢复,大部是心理作用。
新闻里的哥哥,是在配型成功之后,临近手术了才反悔的。如果他们再晚一步,在注射动员剂之后再反悔,无疑就要害死自己的妹妹了。因为在捐献者注射动员剂的同时,患者要进入无菌舱,开始清髓。所谓清髓,是利用大剂量的放化疗,彻底杀死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并摧毁其造血干细胞,从而让新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生长繁殖。清髓后,患者几乎完全没有免疫力,处于“裸奔”状态,对病菌毫无抵抗力。所以,要尽快将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输到患者体内。也就是说,清髓后,患者已经回不了头。只有等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注入体内,他们的身体才会重新造血,重新获得免疫力,不然就是个死。
相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亲属配型符合的概率更高,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出现排斥率更低。
如果亲属中没有符合的配型,那就只能从骨髓库中寻找了。
目前我们能申请的骨髓库,主要有中华骨髓库和台湾骨髓库,但能找到符合条件的造血干细胞的概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