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裴智
吴俊忠教授自1977年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至今已走过了整整四十年的学术历程,求学、深造、教研的学术生涯历经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这四所著名高校,研究方向涉及俄罗斯文学、文学鉴赏、深圳文化等三大领域,视野开阔,成果斐然。最近,他把从事学术研究四十年的研究成果精心汇编成“花萼书系”四卷文集,由九州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付梓问世,令人欣喜。此文集共分《跨界与超越——文化研究的三维呈现》、《读书与思道——阅读的文化选择》、《哲思与浪漫——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生活的智慧——社会文化九讲》等四卷,洋洋洒洒近百万字,基本代表了作者这四十年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主要学术成就。如果说,俄罗斯文学是吴俊忠教授进入学术领域的第一个研究对象,是他的学术切入点,那么,文学鉴赏研究与深圳文化研究则是其学术生涯中新的高地与新的亮点,从而形成了俄罗斯文学、文学鉴赏、深圳文化研究三大学术板块与学术亮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都自成体系,各富有一定的学术新见,呈现出一种学科跨界的特点,是“文化研究的三维呈现”。他把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跨界交叉,相辅相成,在研究中跨界,在跨界中超越。既用文化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学思潮与文学作品,又在大量感性的文学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文化理论研究;同时,将这种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深圳的文化实践活动,为区域性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尤为可贵的是,他不是一个钻故纸堆的迂腐学者,而是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积极推进人文社科普及工作,利用学术之公器,引导公民树立健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满怀激情地投入深圳文化建设的火热现场,以自觉的文化实践,做一名深圳文化创新与发展的促进者,体现了一名有责任感的文化学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体现了“学以致用”、服务大众的治学理念。多年来,他除了发表俄罗斯文学、文学鉴赏与深圳文化研究的理论性学术文章外,还写有大量的读书札记、演讲文稿和思想随笔与文化随笔,巧妙地通过学术这个公器,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一个“诗意栖居”的智慧人生世界。
从“花萼书系”的总体美学体征来看,吴俊忠教授的学术研究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花萼书系”四卷文集之一的《跨界与超越——文化研究的三维呈现》(九州出版社,2017年4月版),是最能体现作者学术研究成就的著作,堪称一本特色鲜明、充满学术创见和新的美学观念的文化研究专著。其内容涉及俄罗斯文学、文学鉴赏、深圳文化三大研究领域。此书的一大特点是把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融为一体,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去研究文学,将文学研究升华到文化研究的理论高度。既论述俄苏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阐明文学鉴赏的入门之道和方法路径,又揭示深圳文化超常快速发展之谜。读之,既能感受到俄罗斯文学与社会政治关系的错综复杂,品味到文学鉴赏的乐趣与奥妙,也会被深圳文化的全新观念所感染,增进对我国当代新型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作者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以俄罗斯文学研究为学术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一种比较文化研究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美学理论功底,对俄罗斯文学领域中的许多重要文学现象与文化思潮进行了学理意义上的美学分析与论证,以一种跨文化的学术视野,在苏联解体的历史语境下,对中苏文艺政策、俄罗斯文学传统对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影响等,进行了透彻入理的分析与研究,对苏联文学史进行了反思与重建,对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蓝英年现象”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可以看出,文化社会学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是作者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两大特色,这一板块的许多专题研究均体现了这种特点。如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屠格涅夫现象”与“肖洛霍夫现象”的比较研究,就能从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历史语境入手,分析这两种文学现象产生的社会土壤,在思想内涵与艺术追求方面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内在联系,指出“屠格涅夫作为‘社会心理小说家’和‘社会预言家’,侧重的是把握时代脉搏,预测社会趋势,而肖洛霍夫作为‘社会编年史家’,侧重的是回味历史事件,反思社会和人生。这种差异既体现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特征,又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屠格涅夫与肖洛霍夫的创作正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现实,起到了‘历史教科书’、‘生活教科书’、‘思想教科书’的作用”。①吴俊忠:《跨界与超越——文化研究的三维呈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37-38页。这样就抓住了两位作家的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这个客体的深刻联系,从而概括、归纳出两位作家在创作上的美学异同,这样的社会学分析贯穿于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中,无疑是很扎实而有说服力的。
在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引领下,作者进而选择“文学鉴赏”作为学术研究的重点,在20世纪90年代末叶,相继在《学术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晋阳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学鉴赏”的研究文章,对文学鉴赏的理论建构、文学鉴赏的类型、文学鉴赏的主体介入以及这种主体介入的范式与成因、文学鉴赏的创造性等一系列论题进行了美学意义的分析与论证,出版了学术专著《文学鉴赏论》,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文学鉴赏理论体系,展现出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美学素养。
同文学创作一样,文学鉴赏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那么,鉴赏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有哪些细微的特点?吴俊忠教授在《试论文学鉴赏的创造性》中给出了他的思考。这篇文章分析得很细、很深,可谓鞭辟入里、切中肯綮。这是一篇很有美学深度的鉴赏研究力作,此文以果戈理《死魂灵》、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曹雪芹《红楼梦》、贾平凹小说《废都》、苏联叶赛宁诗歌、王昌龄《闺怨诗》、宋之问《渡汉江》、皇甫松《采莲子》、苏轼琴诗等古今中外文学名作为例,从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了文学作品形象的“不确定性”与鉴赏者的“再创造”,想象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想象与再创造的关系,艺术通感、审美距离在“再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关于鉴赏者如何进行想象,作者提出要从作品基础、审美意图、生活体验、表象积累、情感驱动、理性参与、思维方式等七个方面展开,颇富新见。全文在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时,可谓随手拈来,分析详尽透彻,颇见美学理论功底与中国古典文论的修养。
世纪之交、乃至21世纪以来,吴俊忠教授又走进深圳文化现场,以深圳文化实践者、参与人与研究者的三重身份,关注深圳经济特区涌现出来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吴俊忠看来,作为深圳的文化学者去研究深圳文化是责无旁贷的。他说:“深圳文化研究是一个深圳本土文化学者的‘份内事’,作为一个在深圳工作与学习的文化学者,必须关注和研究深圳文化,才能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真正担当起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①吴俊忠:《跨界与超越——文化研究的三维呈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18页。于是,他以“在场者”的身份,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态势、新思潮等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展开研究,如对建设深圳主体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圳文化变迁、深圳创意文化建设的艺术动力、深圳文化创新与深圳文艺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贡献等特区文化的理论课题展开了理论阐述。可以说,形成了一整套的深圳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弥足珍贵,具有一种系统性与现实针对性。而其中一些关于深圳文化的观点也颇具新见,具有思想穿透力。如关于深圳文化的定位,吴俊忠教授认为:“深圳文化创新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中发挥了先锋和导向作用。深圳革新和创建了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新型文化体制,逐步形成了把传统文化、移民文化、本土文化和主流文化融会一体的新的观念文化体系,在客观上担当了新世纪我国新文化模式的试验角色。”②吴俊忠:《跨界与超越——文化研究的三维呈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封底。这样对深圳文化90年代以来在整个中华文化转型版图中的角色定位与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的分析阐述可谓精辟恰当,为深圳政府层面的文化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与学术依据。
吴俊忠教授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他的学术研究,既属于严谨的学院派研究,是在象牙塔之内,同时他又能走出象牙之塔,将学术界的成果传播于公众之中,用学术解说公众精神之困惑。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中国学术自古就有关心社会、改造社会的优良传统。《礼记·大学》篇所表达的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531-533页。的君子理想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与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历代“士人”的行为准则。北宋“关学”领袖张载一生主张“实学”,提出读书著文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④张载:《张子全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表达了一个学者对国家、对社会、对百姓的担当和使命。明末清初,这种“学贵有用、道济天下”的治学观更是得到发扬光大。一代硕儒顾炎武、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均很重视学术的经世致用功能。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章黄学派”代表人物黄季刚认为:“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学问文章以高明广大为贵。”①黄侃:《蕲春黄先生雅言札记》,《制言半月刊》(第41期),李庆富记,苏州:文新印书馆,1937年,第2页。民国后,学术在动荡的乱世中为构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学术走向社会,却又曾一度畸形地滑向了另一个功利的极端。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学界思潮引领社会思潮,影响着社会生活公众生活,学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一度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尖兵”。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学界注重自身“岗位”建设,却也日渐疏离于迫切的社会现实问题,疏离于中国大众的现实问题与精神问题。更有甚者,甚至转向书上作书,对学问的实际应用性多有看轻,学术论著的数量虽然成倍增长,但大众的精神生活却失去了必要的思想资源、精神资源的支持与引领,日益流于苍白和平庸。因此,在当下如何注重学术的应用性,用学术性提升大众文化、大众精神,既是弘扬中国的优良学术传统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学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吴俊忠教授的“花萼书系”四卷文集中,我们看到作者有一种强烈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意识与人文关怀。他的文化研究渗透着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与贴近现实、关注民生的特色,可谓打通了宁静的书斋学院派研究与生动活跃的社会文化实践之间的通道。如果说《跨界与超越》中“文学鉴赏探微”侧重于对文学鉴赏理论的构建与文学鉴赏方法与路径的探讨,更多呈现为一种纯美学理论研究,那么,“俄苏文学新论”、“深圳文化辨析”两大单元的文章,则体现了学术与社会挂钩、学术经世致用的研究特点。仔细阅读“俄苏文学新论”中的文章,除去《艺术追求与思想探索——从“屠格涅夫现象”到“肖洛霍夫现象”》是一篇纯粹的对俄罗斯文学现象的解析与评论外,其余几篇的侧重点都与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相关。如对俄苏文学历史真相的探求,对我国俄苏文学研究界出现的“蓝英年现象”的解读,对苏联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建,对中苏两国文艺政策的比较,以及苏联解体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等,这就使吴俊忠的“俄苏文学研究”与一般仅停留于“象牙塔”内的纯思潮研究与文本研究区别开来,呈现出一种政治关怀、社会关怀、历史关怀与人文关怀的别样特色。让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挂钩,成为吴俊忠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
同样,作者的社会文化研究也更体现出学术服务社会、引导社会、学以致用的特点。尤其是《读书与思道——阅读的文化选择》(九州出版社,2017年3 月版)这本读书札记中所选的文章,更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经世致用、服务大众的人文情怀,既有一定的学术含量,又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相当于浓缩和阐发了30多本书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婚姻与爱情、人生幸福与人生追求、文化创新与文化治理、历史真相与历史反思、文学经典欣赏与文学阅读指引等多个方面,适合各类读者阅读。作者标注在扉页上的两句治学格言:“读书明理,理应惠及社会大众;治学求道,道在塑造智慧人生。”正是其“学以致用”治学观的一种写照。作者明言: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理,但“理”不能一人独享,应惠及社会大众。读书心得更应向世人传播、分享于大众。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显然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
深圳的文化空间是不断扩容升级、不断膨胀和飞翔的空间,是一块生机勃勃、具有最大可能性的文化领空。年轻的特区城市,拥有中国最集中的高知阶层,拥有移民城市的杂糅文化,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源流的文化板块,在这里组合融合,绚烂杂陈。相对于内陆城市,尤其是古老的京城文化而言,深圳文化表现出了更强的生长能力。这些特点,在《哲思与浪漫——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九州出版社,2017年4月版)一书中生龙活虎地显现出来。
其一,对最有生命力和开拓性的文化形态的理性论述,对最清醒也最前卫的文化理念的褒赏与传扬。在《深圳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城市人文精神与城市文化建设》《关于深圳文化之我见》《关于“深圳学派”之我见》《超越参照——写在“文化广场”50期之际》《深圳经济特区凸现文化创新功能》等文章中,吴俊忠教授集中发表了他对深圳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看法,对一些富有生命力的特区新生文化形态大力扶持,对深圳文化的前卫理念大力褒赏,形成一片独特的文化风景,体现了他对深圳文化情有独钟的关怀与参与。
其二,对蓬勃的青春文化与特区文学的热情讴歌与赞扬。深圳是一个只有30多年历史的年轻城市,是青春的现代都市,年轻的创作群体如海浪一样,一波接一波,掀起一个又一个文学的浪潮,涛声回响在中国当代文坛。在《深圳文学发展的评估》《特区文学纵横谈》等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深圳文学的持久关注与别样情怀。作者仿佛一位海边猎奇的探险者,津津有味地采撷文学新锐的创作,无论是彩色的鹅卵石,还是洁白的珍珠贝,都精心收集起来,呈现给文坛。他是那样专注、那样深情,犹如一位园丁,辛勤地灌溉着每一株文学的幼苗。早在工业文明扫荡文化传统的时代,法国作家乔治·桑就曾说过:“为了文学,请留下三叶草和绿阴。”①[法]乔治·桑:《乔治·桑精选集》,郑克鲁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现在,深圳文化的“绿阴”已经蔚为大观,而在绿阴覆盖的文学田园里,也已生长出大片繁茂的“三叶草”。可以说,为深圳文学田园的繁荣,作者以灵动之笔精心描绘、“浇花除草”,付出了辛勤耕耘,与特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构筑了这份壮观的特区文学图景。
其三,迈出象牙塔,走进文化现场,做一名文化传播的使者,做深圳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自觉推进者。吴俊忠教授不仅擅长文化理论研究,更为可贵的是,他并不一味地死钻书斋,而是满怀激情,亲身投入深圳文化建设的火热现场,以自觉的文化实践,做一名深圳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推进者。这是他异于一般书斋类文化学者的别样风格。他曾任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主编《深圳文化三十年》,写有专著《深圳文化十论》。多年来,他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社科普及周、深圳女性文化沙龙等各种文化讲坛和各大文化场馆、机构做各类专题文化知识的演讲300多场。在《生活的智慧——社会文化九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版)一书中我们看到,既有对深圳文化建设的评述,如《城市文化品位与深圳学派建构》,也有大量关注特区社会当代都市人的生存发展与情感心理的演讲,如何塑造诗意人生、智慧人生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对现实中人的生存方式、生活质量、精神生活、情感心灵的关注,始终是作者落笔与演讲的重点。作者能自觉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利用学术这个公器,来引导公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推进文化传播。在“花萼书系”四卷文集的导言《探寻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一文里,作者提出:“一个学者要做好文化传播工作,必须超越学科和专业。不能局限在自己所属的某个学科和专业。因为文化传播的对象是不受学科和专业限制的社会大众,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系统的公众,都要得到文化知识的滋养。”②吴俊忠:《读书与思道——阅读的文化选择》,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吴俊忠教授在繁忙的学术研究之余,还撰写了20万字随笔杂谈类文章,这是一篇篇闪耀着思想光芒与人生智慧的佳篇力作,收在“花萼书系”第四卷的《哲思与浪漫——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该书基本上可以划分为“生活随笔”、“文化随笔”、“学术随笔”、“读书札记”、“旅游随笔”这五类,涉及人生追求、文化思考、文学欣赏、读书心得、旅游采风、文化素描、学者风采等多个方面。关于随笔写作,吴俊忠教授的授业恩师蓝英年先生曾谈到要有三个核心要素:有思想,有真情实感,文字精炼、表达准确、有语言的美感。③吴俊忠:《哲思与浪漫——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372页。可以说,这三点在这本书中都有很充分、到位的体现。书中收入的随笔文章并不是那种以文采斐然见长的“绮丽派”、“华丽派”,如果从随笔文字的语言特色与语言风格看,他的随笔更多呈现的是一种“本色派”,语言自然、质朴、精炼、畅达、温润,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哲思、情趣,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对文化学术情趣的追踪,可以说是构成作者随笔文章的两大亮点。如在《人生并非如梦》这篇生活随笔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人间与天堂》的诗,形象地阐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写道:“莱蒙托夫诗中的‘天堂’和‘空中之雁’,实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梦想’或‘理想’,而‘人间’和‘手中之雀’则是生存的现实。向往‘天堂’,找‘空中之雁’是必要的,但看得更清、把握得更好的恰恰是‘人间’的‘手中之雀’,因为它‘跟我们的心紧紧相连’。”①吴俊忠:《哲思与浪漫——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6页。这样带有灵性的温润文字给读者的心灵以哲理的启迪。可以说,情趣与哲思这两大亮点,共同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一个“诗意栖居”的智慧人生世界。
从吴俊忠教授的随笔杂谈中,可以看出他的多彩人生、诗意人生,也可看出他的理性思维与情感特征。在他的笔下,所有的议论、随笔、演讲,其最终都指向一种人类生活的理想境界——“诗意栖居”的智慧人生,这使作者的精神世界既脚踏实地、紧接地气,富有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同时,又翱翔起来,富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现实理性与浪漫情怀就这样高度地融合于作者的文章中。所以说,他的随笔杂谈,包括他的《生活的智慧——社会文化九讲》,既体现了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学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体现了“学以致用”、服务大众的治学理念,同时,篇篇精彩的文章、生动的随笔都充满了一种人生的情趣与智慧,充溢着浓郁的情趣、理趣,是人生哲思与浪漫情怀的有机统一。
古人有“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②[清]金缨:《格言联璧》,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5页。的说法。吴俊忠教授把文集定名为“花萼书系”,正是把文章作为他学术追求和学术志向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花萼书系”名副其实。四卷文集收入的137篇文章,就像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花瓣,组成了如花似锦的学术形态和充满诗意的人生景象,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品位,看到了作者对真理的探究和追求,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理性思考。所有这一切,对于推进我国的学术文化建设,提升我们当代人的审美修养、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文化参照和人生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