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志英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居民习惯用炒、煎、炸的方式制作菜肴,即所谓的中式“炒菜”。它的特点是温度高、时间短、菜肴脆嫩鲜香。但是,这种历史传承下来的炒菜方法存在不少问题,如食品安全隐患。
通常,老百姓多会关注炒菜油烟多、烤焦的肉有危害等问题。实际上,炒菜产生的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危害更大。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毒且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癌性的物质,人应该尽可能减少摄入,而炒菜可能是我国居民摄入丙烯酰胺的主要方式。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首个总膳食研究》认为:蔬菜及其制品是香港市民膳食摄入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占丙烯酰胺总摄入量的52.4%,其中炒菜占44.9%。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实验中发现:炒菜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释放出的丙烯酰胺越多。同时,丙烯酰胺释放量还与蔬菜品种有关。西葫芦、大蒜、洋葱、空心菜、灯笼椒、茄子、芥蓝、丝瓜、西芹、芥菜位列丙烯酰胺释放量前十(平均超过50微克/千克)。生菜、菠菜、苋菜在炒制后,释放的丙烯酰胺量较少(平均低于10微克/千克)。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人难以区分不同蔬菜释放的丙烯酰胺量,难以减少丙烯酰胺含量高的蔬菜的摄入。其实,较多的丙烯酰胺是在高温烹调后才出现的。生蔬菜中丙烯酰胺含量都很低,水煮烹调后释放的丙烯酰胺量也不高。因此,减少蔬菜中丙烯酰胺摄入量的“秘诀”就是改变高温、长时间的烹调方式。
油炒刀豆、扁豆等蔬菜时,需要加热较长时间才会熟透,丙烯酰胺释放量较高。尤其是豆角类蔬菜,若加热时间短,其中的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等毒素不易被破坏,易引发食物中毒。可先用沸水氽焯,使其软糯,破坏其毒素,沥干后再低温快炒一下即可。此法也适用于其他不容易熟的蔬菜。此外,沸水还可降解蔬菜中的残留农药,更安全、健康。
芥蓝、生菜、芦笋等蔬菜可采用此法:备一锅水,烧开后,加入适量食盐,放入蔬菜后再放入少量食用油,大火煮1分钟左右捞出,根据喜好调味食用。此法不产生油烟、加热温度低、加热时间短、油脂含量低、口味清淡,大大减少了丙烯酰胺和残留农药量。
此法与沸水加油焯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用一大锅水,而是用一小碗水;不是焯熟,而是炒熟。类似传统炒菜方式,只不过用一小碗水代替油,加热沸腾后,加入少量食用油,再放入蔬菜翻炒,翻匀后加盖焖几十秒即可。适用于菠菜、鸡毛菜、空心菜、灯笼椒、丝瓜等多种蔬菜。优点是加热温度低、水溶性营养素流失少、丙烯酰胺释放量少、风味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