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文本语言之源,铸造语用训练之道

2018-01-26 21:45:27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雾凇法布尔词语

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顾 云

最近,语文教师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意思非常明晰,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语文教学因涉猎面广、牵扯点多,常常会导致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丧失,导致语文教学拖沓而低效。那语文课程到底要教什么呢?笔者以为,要契合新课标倡导的“语用”理念,将阅读教学的核心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上。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尽情彰显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但必须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核心。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紧扣语言资源,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一、广泛积累,在优化组合中发展语用能力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用能力的发展必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强化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内化和悦纳。笔者常常看到很多教师将课文中的词语罗列出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一些难写的字形,仅此而已。事实上,词语之间的排列是有讲究的,我们可以依照词语自身的构成分类进行排列,也可以依循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来进行排列。如果排列得当不仅可以方便学生深入洞察和理解词语中的丰富内蕴,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言语积累。

如教学《雾凇》一课时,教师将课文中的生字词排列为三组:第一组词语为三九严寒、十里长堤、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都指向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从整体性视角展现了雾凇的独特美景;第二组词语为水汽、雾气、霜花、雾凇,指向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雾凇形成过程中几种鲜明的形态特征;第三组词语为寒风吹拂、雾气缭绕、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指向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写人们早晨在雾凇下闲庭信步的状态。这些词语都散落于文本中,教师将其进行分类整合后,除了正常的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之外,还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在初步理解这些词语之后,顺势出示吉林雾凇奇观的图片,引领学生在直观图片的支撑下诵读词语,形成初步的感知性经验;其次,引导学生整体性梳理文本结构之后,感受总分总在开头和结尾时的写作方法,并运用第一组、第三组词语对课文的总起和总结进行内容复述;而在了解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教师就聚焦第二组词语中“水汽、雾气、霜花、雾凇”的顺序,引领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了解雾凇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理解雾凇形成的必备条件后,依循着水汽变化为雾气,再由雾气转化为霜花,最后凝结为雾凇的过程,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复述,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此进行词语的排列教学,教师正是利用了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托文本内容的语境,让学生在理解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不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了这些词语的本质内涵,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广泛悦纳,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二、斟词酌句,在文本细读中发展语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聚焦语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聚焦教材中的文本,引领学生在深入斟酌、细致品味、深入体悟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从而为学生的生花妙笔提供基础。

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教师充分研读了基本版本教材中的语句,其中描写惩罚普罗米修斯的情节,苏教版教材是:“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北师大版的课文是:“……被身缠铁链拴在山崖上。”这两段话中对于控制普罗米修斯这一人物自由的动作描述是完全不同的,苏教版教材用一个“锁”字,而北师大版教材中则用了一个“拴”字。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对这两个字进行了辨析对比,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发现,“锁”字表达的是让普罗米修斯毫无动弹的空间,使其失去了全部的人身自由;“拴”字则让人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就如同一只动物被拴着,是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屈辱。

事实上,这两个动词的表达各有特色,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深入辨析的用意并不在于判断其优劣高下,而是在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与感受,体悟语言所蕴藏的不同情感,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就相机达成了。

这一片段的教学告诉我们,语文课堂应该呈现开放式、包容式的状态,教师不能以自身的认知来替代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在真切感知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体悟、品味与涵泳,才能真正达成新课标所提出的“有创意、有个性化地认知”这一目标,为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奠基。

三、披文入情,在填补留白中发展语用能力

汉代学者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指出: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任何一篇文本不是机械僵硬地存在,都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知,文本的创作本身就是作者进行情感倾听的过程。因此,情感既是作者进行文本创作的动力源泉,也是读者进行文本解读的润滑剂。很多时候,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将一些情感和情节故意省略,形成文本表达中的留白,给予读者以广阔而灵动的想象空间,这也为阅读教学进行语用训练提供了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激活文本语言内在所蕴藏的情感力量,唤醒学生的表达思维,进行补白式创作。

以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为例,教师就巧妙地开掘出文本表达的空白之处,促进学生的想象表达,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内在意识的高效发展。

师:你们来看,法布尔趴在岸边一动不动,淡黄的蝴蝶飞来了,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渺小的蚂蚁爬在了他的脚面上,他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蚂蚁转圈圈;还有一只蜘蛛从树上掉了下来,他——(教师故意止住了语言,示意学生继续说下去)

生1:他纹丝不动,目光一直随着蜘蛛从天而降。

生2:他直接将脸凑了上去,一定要看个究竟。

生3:他直起了身子,生怕微风吹断了丝线,好好保护着这只蜘蛛。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居然能想到蜘蛛一点一点地降下来的状态。那除了老师说过的蝴蝶、蚂蚁和蜘蛛之外,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1:此时,一只蚱蜢正在草丛中抖着翅膀准备唱歌,他屏住了呼吸,唯恐打扰了蚱蜢唱歌的兴致,然后悄悄地向前靠近。

生2:还会有一只蚯蚓在那里不停地蠕动,法布尔一直都小心翼翼,仔细观察着蚯蚓是怎么从泥土中钻出来的。

生3:不一会儿,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它飞得很低,法布尔瞪大了双眼,盯着这只蜻蜓,想看一看它身上的花纹。

生4:春天的时候,小蜜蜂飞到了花骨朵上,法布尔蹑手蹑脚地走进花丛,一睹小蜜蜂采蜜的风采。

……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课文中关于法布尔特点的描写,利用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特点,先示范引领,罗列出面对蝴蝶、蚂蚁和蜘蛛时法布尔的状态,然后将扩展、补充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学生补充的部分是想到的蚱蜢、蚯蚓、蜻蜓和小蜜蜂等,这些都是课文中没有涉及的,但学生将想象中法布尔观察昆虫时的动作和神态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与文本所要着力刻画的“痴迷”状态形成了有效的对应交融,使得学生在内化细致描写能力的同时,对法布尔这一人物的特点形成了更为鲜明的认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语文课堂教学就需要凭借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着力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智慧。只有紧扣语文教学的语言这一根本,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智慧,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雾凇法布尔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昆虫迷”法布尔
雾凇岛的“繁花”
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科学大众(2022年9期)2022-03-04 21:34:00
找词语
法布尔
雾凇奇观
消防界(2019年5期)2019-09-10 15:13:50
雾凇岛
蝉壳
词语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