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宁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是其三个主要的方面,其中,语法教学与语音教学历来为对外汉语教师所重视而忽视词汇教学的做法致使词汇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的环节。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那么词汇学习也就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现代汉语词汇中,同义词是非常丰富的。那“看”这样一个动词来说,跟它意义相近的词就有很多,在不同的场合,坐着就会使用不同的词义来表达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如表示一般看的,有“看”、“瞧”、“瞅”。表示已经看到的有“见”、“看见”、“睹”。表示向远处看的,有“望”、“眺”。表示向上看的有“瞻”、“瞻仰”、“仰视”。表示向下看的,有“瞰”、“鸟瞰”、“俯视”等。[1]所以同义词的使用问题就成了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现代汉语总同义词是指疑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如表示人品的“厚道”,就有“忠厚、敦厚、温厚”等一大批同义词。[4]关于明确同义词和非同义词的标准,直到目前学术界也没有完全地解决。首先是词类说,高庆赐在《同义词与反义词》中说“我们认为同义词一定要按照词性来划分。名词同名词、形容词同形容词、动词同动词分列同义词组。不属同一词类的词,尽管看起来词汇意义相近。却不归在一个同义词组。因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在意义方面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
其次是概念说,认为同义词所表示的是概念上的“同一关系”,不是“从属关系”。而且,即使同类不同种的概念也不是同义词,如“西服”和“制服”。
第三是词汇系统说,认为同义词的研究应限制在一种语言的现代共同语之中,不应该超越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按照这种观点,把古语词和方言词派除在现代汉语同义词之外,但上述关于同义词标准的讨论都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用这些观点来定义同义词是不够准确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范围要大得多,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同义词是由留学生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同义词的辨析,母语为汉语的人通常没有出现混淆问题,但留学生都会向老师请教二者的不同之处,有些词甚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同义词。
完全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性意义完全相同,但是附加义有细微差别的词,如话筒—麦克风、动画—卡通等。这类词汇的使用作用是相同,但是对于交际和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作用,这类词绝大多数会经过一定时间的并用之后意义发生分化或者其中之一被淘汰,因此如过分强调可能会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告知使用率较频繁的词语为哪一个即可。
不完全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意义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附加义或用法上有差异的词。比如尊重—尊敬、表扬—表彰等。不完全同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对于人们准确表达情感方面是起着积极的作用的,但是如果不仔细进行辨别就会出现误用的情况。从语文的角度看,严格的同义词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值得研究的,需要研究的正是那些非严格意义上的同义词,因为它们是同中有异,使用的时候也就不得不有所区别。”所以这类词是汉语学习的难点,也是词汇辨析的主体部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的辨析应当强调的是同义词的关系发生在同义词的某些义项之间,而不是几个词的每个义项都相同相近。同义词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所以在进行辨析之前,我们必须遵循一下两个原则。
1.分清常用与非常用词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必须区分词的频率,做到常用先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留学生集中注意在短时期内掌握一定的构词规律和词义组合的规律,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从易从简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专业性强,艰难晦涩的词语和复杂的句法结构的句子进行讲解,在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从简从易并不是敷衍了事,而是着重从感性意义入手,争取用最简洁最清晰的方式来辨析词语。“大量感性材料的应用有助于同义词的辨析,使理性分析过程趋于感性化”[4]从易从简原则其实普遍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同义词的意义大同小异,大同好分辨,但是差别不好区分。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理性义、色彩义和用法上三个方面来对同义词进行辨析。
1.从理性义上来辨析
词语的理性义是人们对词语所指的客观事物的区别性特征的概括反映,同义词之间理性义的差别一般表现在词义的轻重不同,词义的所指的范围的不同以及词语的集体性和个体性三方面,所以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从这三方面来解释是非常有效果的。
一是语义的轻重,如“失望”和“绝望”,“失望”是指感到没有希望,“绝望”是指彻底地失去了希望,完全没有希望的一种心情状态,语义比“失望”更重。
二是词义所指范围的大小。比如“事情”、“事件”、“事故”。在这三个词语中,“事情”的词义范围最大,有事件和事故的义项。“事件”是指影响比较大的事情,为特种原因所引起的突发的事件,范围相对而言较小。“事故”指的是意外的变故或灾祸,比如我们经常用“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
三是词语的集体性和个体性,比如“信”和“信件”,“信”可以指集体,也可以指个体。我们既可以说“一封信”,也可以说“许多信”。“信件”就指集体性,我们可以说“许多信件”但不能说“一封信件”。“书籍”指集体性,“书”既可以指集体性也可以指个体性。还有“车”和“车辆”、“花”和“花卉”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进行词语的辨析。
2.从色彩义上来辨析
这里分别从感情色彩义和语体色彩义上来对同义词进行辨析。
一是感情色彩义,一个词的感情色彩是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和态度。通过词语的感情色彩义主要将词分为三大类。将大部分指表示客观的事物或现象的词成为中性词,它们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将充分体现出赞扬、喜爱、敬仰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成为褒义词,将带有贬斥、厌恶、憎恨等感情彩色的词成为贬义词。在现代汉语中,中性的词还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词,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在上下文中,却付加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语境的作用。
二是语体色彩义,语体色彩义指的是词经常出现在特定的场合所形成的风格特点。主要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适用于书面写作,显得庄重和正式,带有口语色彩的词用于日常对话,显得随意自然,生动活泼。具有明显的语体色彩的词,是不能任意改变使用环境的。其次语体色彩还有普通话和方言,使用时应注意语言环境的差异,比如“什么”和“啥”,留学生在课文中经常接触的是疑问代词“什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能经常性听到“啥”,这也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要注意的一部分。
3.从用法上来辨析
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有些可以从词义本身方面来分析,有些就得从词义使用的对象方面来进行辨别,而这些词通常带有更多的约定俗成的性质,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固定搭配。比如同义词可以用短语语境进行区别,即通过不同的词与其他词语的不同组合形式明确各自词义及功能。教师在辨析同义词的时候,可集中展现同义词中的差异,将一组同义词集中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可以通过语境达到辨析词义的作用。适用对象的不同不仅仅表明的是同义词后面所带宾语的不同,还经常要求搭配不同的主体事物。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注意到词语所搭配后面宾语的情况,也应该注意到词语适用的主体事物。最后在词语的适用对象方面还应该注意到句子的肯定与否定的差别。有些副词既能用于肯定句中又能用于否定句中,有些副词只能用在否定句中或者多半用于否定句中。
词汇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同义词教学又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首先教师应该遵守分清常用词和非常用词、从易从简两个原则,首先确定同义词的词性,其次针对同义词的不同方面来分析,是意义的差别,褒贬义、书面语和口语,还是用法上。揭示同义词之间的不同之处,才能让学生运用得更得当。
参考文献:
[1]高庆赐.同义词和反义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2]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杨柳.近而能远—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新解[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04):4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