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玲
(安徽省蚌埠市解放二路小学,安徽 蚌埠 233000)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而观察力的渗透,主要围绕科学学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观察中来体验科学,增进科学意识的培养。科学的发展源自观察与实验,而观察是推动科学的前提。如果没有观察,牛顿头顶的那个苹果也未能引出万有引力的力学理论。关注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让小学生从观察中学习,从观察中增长才识和素能。
培养观察力,首先要强调对学生观察趣味的激发。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来引导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观察水”一节中,对于生活中的“水”是学生常见的,如何让观察水成为一种趣味?在课堂上,事先放置四杯不同的液体,让学生对其进行辨识。有学生上台用眼观察、用鼻子去嗅、甚至有学生通过铅笔来搅拌液体。然后,提问学生,对于“水”与其他液体有什么区别?最后,学生们发现,水是无色、透明、易流动的液体。还有学生补充道,水是无形状的,可以放在水杯里做柱状,还可以放到塑料袋中做球体。通过让学生带着趣味去观察,逐渐了解并建立对水的性质的认识。
观察并非仅限于用眼,还要用心,勤动手、善动脑,掌握不同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有目的的观察,要设定观察的目标,贴近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来感受事物的特点与属性。如在“蒸馏水的制取”实验中,很多小学生的注意力被酒精灯活跃、沸腾的水泡、弯曲的玻璃管所吸引,而忽视本节的教学主题“水蒸气”。原因在于,科学实验本身所用到的器具、设施,具有有形性,而“水蒸气”则因其不易察觉而被无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的对象,观察的现象,学会发现问题。有顺序的观察是藉由事物发展的先后而呈现的顺序性。同样,在培养小学生观察力时,也应该突出观察的顺序,让小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握秩序。如在“植物的一生”一节中,对于凤仙花的种植与观察,要以凤仙花的成长时间为序,并根据不同的成长时间来进行观察、记录。同时,在观察的有序性上,还要讲究观察的步骤。如“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或者“先外部、后内部、再全部”等。如在植物的根观察中,对于根要从外向里进行观察,来寻找共同点,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
如实观察是实地观察的一种,基于观察者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融入自身的感觉和知觉,以及经验和思考。如实观察具有复杂的思维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感觉,也会产生观察上的错觉。如在“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节中,对于校园草地里的蚂蚁、蜗牛、蝴蝶,以及池塘里的青蛙、小鱼等,这些虽为真实的事物,但在观察中可能出错。有学生发现,青蛙的前肢有四趾,而有的学生误以为五趾;有学生认为青蛙会游泳,所以其前后肢一定有蹼。事实上,青蛙的前肢没有蹼,而只有后肢有蹼。记录性观察具有综合性,不仅要用眼观察,还要用心去思考,并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形式进行描述观察。在观察力培养中,教师要善于从科学现象中,引导学生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如在“看月亮”一节中,对于月亮的变化,我们布置了连续观察一个月,并记录月相变化,再将观察的结果用图形来表示。这样以来,学生不仅了解了月相变化,还能从观察记录中发现月亮变化的规律,即初一到十五,再由十六到初一的循环往复变化。还有,在“关心天气”一节教学中,对于天气的多项监测指标,如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内容进行记录,并对所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加深对天气变化等要素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机会。观察力需要从不断的观察实践中渐进培养,教师要发挥课堂观察、课外观察空间,拓深学生的探究欲。如在科学实验课堂上,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另一方面从观察各类实验器材、模型、图表分析中来把握观察要点。如在对“鱼”进行观察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鱼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器官;接着从观察的方位上,分别从后面、上面、下面、侧面来观察鱼的胸鳍、背鳍、臀鳍,并结合观察来探析其运动器官的形态与作用,增进对鱼的认识。对于课外观察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有效途径。如在“看星座”一节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在夜晚走出家门,仰望夜空来分辨“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北极星”……等。从自己的亲历观察中,来探知大自然的奥妙,来增进对科学的认知。还有,让学生在节假日走进田野,去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昆虫,以及建筑、机械、滑轮等,了解生活中的科学,提升对科学知识的感受,增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要善于从观察成果展示上,来增进小学生观察自主性。如在教室里设置科学角,张贴学生的科学小发现,科学观察日记,科学小种植、科学小饲养等活动照片,让学生能够从观察成果的成功体验中,促进观察思维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文宏章.例谈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5(Z2):30-32.
[2]胡桂颖.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辅导员,2015(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