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玉梅
随机抽取了宜宾市上江北溢香苑小区、学府超市,老城区街道、江北公园、地标广场、南岸体育广场、鼎业小区等广场健身舞锻炼者400名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群众体育学为主要文献,并通过中国知网、宜宾学院学报、万方数据库、乐山市图书馆查阅收集了近几年宜宾市在开展健身舞方面的相关资料。
1.2.2 实地调查法
通过对宜宾市广场健身舞的实地调查,宜宾市广场健身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第一:宜宾市广场健身舞活动场地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广场健身舞活动场地的发展状态不平衡; 第二:在社区广场健身舞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的居民是想活动就去跳一下,不想去就不去,居民缺乏坚持体育活动的意识;第三:社区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社区没有一个系统的明确的管理条例,往往就一两个人在组织活动,管理较为分散;第四: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体育健身舞者的指导,编排者大部分是依据光碟或者自己的喜好和风格编排的,没有科学性。
1.2.3 问卷调查法
通过提出问题,制作问卷,向宜宾市大型健身广场的健身锻炼者发出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9份,回收率达到95.1%,其中有效问卷370份,有效率达到92.5%。
1.2.4 数据分析法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对问卷中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得出对宜宾市广场健身舞的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加工,从数据看出宜宾市广场健身舞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宜宾市广场健身舞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参与人数多。但宜宾市的广场健身舞还处在一个不稳定状态中,宜宾市群众对广场健身舞的需求和广场健身舞的基础设施不相匹配,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场地和设备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广场健身舞性别严重失衡,男女比例相差大。广场健身舞的参与者大多是45岁以上的年龄,青年人较少,青年人大多以时尚运动为主。宜宾市政府也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学习,举办一系列的健身舞交流推广赛,推广宜宾市政府自编自创的广场健身舞,融合少数民族的浓郁特色,成为宜宾市颇具特色的广场健身舞。如:苗族自编自创的第一套苗族广场舞,体现了苗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鲜明。宜宾市政府对广场健身舞的大力支持,每年都会举办广场健身舞大赛,还推行地方特色的竹竿舞,以促进健身舞的发展。广场健身舞的大部分编排者的基础功不扎实,大多依据光碟或根据自己的喜好编排的。各社区的活动时间都大致相同,早上6点和晚上7点以后。
3.1.1 参与人群分布不均
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体现出健身锻炼者性别、年龄不均。在调查中发现参与健身舞锻炼者中以中老年人群居多,大多数健身者都是在四十多岁的中老年人,年轻人较少参加,当中,中老年女性群体是大多数,占总人数的76.6%。因为中老年女性空闲时间相对较多,生活压力相对较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她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和体形健美,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也希望在健身的过程中能够结交到一些有共同健身爱好的朋友。而男性约占11.7 %的比例,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多数男性对广场健身舞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这是女性的专有项目,需要身体具备非常协调、柔软等特质,而男性更偏爱于力量和球类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觉得这样才符合他们的男儿本色。以上可以看出,男性的健身观念存在误区,健身舞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男女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政府应加大对这种正确健身观念的宣传,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1.2 健身舞锻炼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广场健身舞大多数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资金、器材设备相对缺乏,在溢香苑小区,领舞者会向健身者每年收取25元的活动经费用于购买电池和一些光盘影碟等。当然,由协会组织的他们也会提供一些物品,但是都比较少。从上可看出自发组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绝大部分,社区和协会组织人数较少。自发组织的健身舞群众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约束能力不强。自发组织的团体不便于管理,在健身舞期间起不到较大的作用,群众的健身方式有所不同,导致一个场地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健身舞活动,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健身方式。自发组织的健身时间达不到标准,还会出现锻炼不系统、不持续的状况。总体上看,有一部分人对健身舞的健身消费支出上会有偏见,不愿意支付这个消费支出,他们希望社区或相关组织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使他们无偿或免费健身。政府应加强对健身舞的推广,加大资金投入,要起好带头作用,定期组织相关的健身舞交流比赛。要加强人们的健身意识,提高人们健身活动消费水平。
3.1.3 健身项目选择单一,缺乏民族特色
在370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健身舞锻炼身体的人数高达56.9%,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特别是上江北广厦西路和学府超市等地因受场地的局限就只有健身舞一种项目,由此看出宜宾市大多数市民更愿意选择健身操这种动作比较简单,技术动作规格不高,人数居多的项目,而相对于交际舞和民主舞这种偏舞蹈类、面对面交流、艺术性高一点的项目,很多市民都望而却步。交际舞的占比例的18.4%,选择其他的占比例的24.7%。而对于太极、民族舞、秧歌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参与人数比较少。可以看出,宜宾“民族特色”健身产业发展不充分,政府推广力度有待提高。虽然宜宾有苗族自编自创的第一套苗族广场舞、地方特色的竹竿舞等地方特色健身舞文化,但是发展的比较缓慢,政府推广普及的程度较低,有些地区的市民甚至都没听说过,发展程度低。
3.1.4 健身指导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
根据访问法调查,健身场地的领操员基本上都是属于业余爱好,特别是鼎业小区附近,老城区中心街道等地方,领舞者根本没有获得专业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证书,编排的动作、形式和节奏是根据音乐的风格和自身的技术动作储备,简单随意的进行编排,在调查鼎业小区的领操员时,他们坦言是直接在网上买一些光碟视频由领操员学会后再教大家。组织者也基本都是属于离退休人员,年轻时有一定的舞蹈基础,身体比较协调柔韧性好,但他们没有专业的资格培训和考核,没有正确的理论知识作为编排动作的支撑,使健身者得不到科学锻炼,易发生运动损伤。从这个方面看出,广场健身舞大多是群众自发组织或是社区组织,系统不够完善,缺乏管理。健身舞的指导者大多是没有基础的,只是依据光碟或一些视频进行健身舞指导工作,水平较低。没有专业的健身舞知识,健身舞的健身效果不明显,组织者的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对广大健身舞爱好者的锻炼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健身者对科学健身的渴望程度比较高。
体育局应该对领操者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在动作编排过程中充分依据健身者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进行科学编排,以满足他们对健身和娱乐休闲的双重需求,提高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得到更好的锻炼效果,有效避免运动损伤。
3.1.5 健身场地、器材管理不善,资金不足等问题
健身舞项目管理不善,没有统一的场地、器材设施等。由于相关部门对健身的场地和健身器材设备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大家就会采取“先到先得”和健身团体集体聚资的方式来得到健身的场地和健身设备,这样就难免会有和其他健身组织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政府应加大对健身舞项目的投资力度,科学规划健身场地。由于许多健身场地就在居民区附近,音响声音比较大,容易影响附近居民的日常休息。这个噪声扰民的的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由于活动场地大多在街道广场或者居民小区内的休闲场地,周围群众较多,人口稠密。加上广场健身舞的时间在早上6:00—8:00和晚上的7:00—10:00,在这些时间段里,那些没有参加健身舞锻炼的群众正是休息的时候,广场健身舞又需要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伴奏,又要保证每个健身舞者都能听到,音乐的声音就需要调大,这样就会影响到周围居民正常的学习生活,从而导致周围群众的反对。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引导健身组织往开阔地带和公共区域转移,如向公园和广场方向转移,尽量避免在居民区附近。虽然宜宾市政府也对健身舞开展和推广,但在资金的支持上是有限的,大部分资金是群众自掏腰包,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健身舞组织者为购置音响、电池等设备,故向群众收取费用。但是在收取费用过程中,就显现出来了很多问题。一些社区的组织者说道,虽然名义上是社区组织的,但是社区并没有赞助任何费用,一切的健身消费支出都是健身者自己买单。当健身组织者向健身者收取费用,大部分人都会有抵触情绪。虽然收取的钱不多,一年收费二三十部分健身者也不配合,觉得这应该是免费健身,应该相关的社区组织来支付这笔费用,有些健身者为了不支付这笔健身支出,在收费期间直接取消健身计划,收完费了又接着健身,所以每次都只能收到一部分健身者的费用。
针对参与人群性别年龄不均和锻炼持续性等问题,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深入群众,培养群众的健身意识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告等宣传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宣传活动,如:在宜宾电视台“酒都播报”栏目每天为宜宾市市民开展关于体育小知识有奖竞赛,让群众充分了解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群众自发组织广场健身舞的问题,宜宾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文件促使广场健身舞的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还应该积极推广民族特色健身舞的知名度,勇于创新,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动作形式,开创更多的特色舞种,使宜宾的广场健身舞打上“特色宜宾”广场健身舞体育文化的印记。
由于专业健身指导员的缺乏和人们对科学健身的强烈需求,宜宾市政府应当加强对广场健身舞的科学有效指导,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体育为广场健身舞的服务功能,宜宾学院体育专业师生可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让专业的健身指导员为健身组织提供科学指导,提高广场舞健身编排的科学水平,使健身者得到有效锻炼。
针对上文提出的场地设施和资金匮乏等问题,宜宾市政府应加大对健身娱乐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注重公益性健身事业的开展。对于噪声扰民问题,体育局应提供充足的健身空间、规范场地管理,减少健身与扰民的摩擦。规范广场舞法律法规和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以德育促进法治和以法治完善德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