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
心里适应性或称心里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一个人能否顺利地适应新环境,与其原有的心理素质有关,也与新环境的特殊性有关。新华社2010年3月23日的“2009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显示,进入大学以来,有一半新生遇到了学习、人际关系、经济或者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40%的新生存在两种及以上问题。大学生因适应不了而陷入困惑、迷茫,有的浑浑噩噩度过四年,有的甚至休学、退学,类似案例屡屡出现。重庆高校每年新生几十万人,分布70余个专业,这一庞大的群体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角色变化与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的丧失与挫折感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进而就发生了动摇,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高校新生的适应性不仅影响其在校四年的生活,也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适应生活环境是四年大学生涯的重要开端,也是综合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这一情况,充分全面认识高校新生的心理适应现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从而进行对策研究,是本文的主要任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对学生适应性进行研究,但多数都是针对中小学生。进入90年代,国内学术界才开始关注有关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许多学者对大学生适应性的概念界定、构成、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及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的对策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成果,其中包括对大学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一是编制了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量表,大学生适应量表(傅茂笋,2004),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卢春莉,2013)。二是,对新生生活适应现状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卢卫军,2005,周进,2011),探讨浅谈高校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几点思考(王磊,程晓盈,欧渊博,温晓英,2011)。三是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析(程晓寒、黄小灵,2013)。总的来看,或许是受国内传统研究的影响,我国学者对新生适应心理现状研究比较多的是集中在新生适应性的界定、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教育对策等方面。
研究高校大一新生心里适应问题可以为高校的新生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丰富心理教育体系,促使高校有效开展大一新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从而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推进实践进步,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如果忽略对大一新生心里适应问题的研究,一味推行校园工作、盲目追求就业率,那么由心里适应问题衍生出来的在身体、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将始终困扰学生,阻碍教育者各项工作开展。大一新生处于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转折点,这一群体的健康发展既是对高中教育的肯定,也是顺利开展大学生活的保障。但是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伤害自己、祸害他人的事件并不少,而有潜在的心理问题的人数更多,由此引发的沉迷网络游戏、无心学习、不愿正视自身状态、整日烦闷不安、失眠甚至退学休学的现象也存在着。大学生良好发展需要新生具备过硬的心理适应能力。进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一些心里适应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不知所措,缺乏有序可行的大学计划,最终以游戏和游玩度日,显然这与学生当初努力进入高校的初衷相悖。因此,大一新生的心里适应问题研究势在必行。
1.1.1 生活与环境适应问题。
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上大学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自己能否合理、有效地安排日常生活是生活适应的重要内容。由于水土、气候、饮食习惯不同,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某些躯体不适感。躯体不适感容易引发新生们对身体健康的焦虑和担忧。此外,来自城市的大部分新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过惯了被人安排、受人照顾的舒适生活,独自生活能力较差。
1.1.2 对集体、独立生活不适应。大部分新生是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从高中的家庭生活过渡到大学的集体独立生活。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同学习惯于依赖父母,一时之间对独立生活感到无所适应。
1.1.3 对新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由于现代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对生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也有了更高要求。
1.1.4 自控能力较弱导致不适应。从单调乏味的高中生活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大学新生自我控制能力一般较弱,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时会有意无意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控能力。
进入大学前,许多人没有真正过过集体生活,无须处理人际相处问题。进入大学后,新生必须面对新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尤其是复杂的宿舍关系。在新的环境下,他们渴望被接纳、被认同,但由于人际交往经验欠缺、人际交往技巧不足,他们往往对人际交往缺乏应有的正确认知。当对方没有第一时间给予正面反馈时,他们就会产生焦虑、自卑、胆怯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导致人际适应问题。
1.2.1 价值观不同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各有不同,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较强,交流中难免都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立场,所以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容易发生摩擦和冲突。
1.2.2 信任度不足造成的社交恐惧。由于大学人际交往圈的多元化,有些同学会产生胆怯和不信任的心理,甚至对人性失去信心,总觉得欺骗、谎言缠绕身边,与同学缺少真心交流和坦诚相处,甚至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学习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适应、学习能力不适应和教育教学模式不适应等三个方面。步入大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学习动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千差万别。大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被老师牵着学的被动学习再也无法跟上大学学习节奏。此外,大学新生要面临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授课方式。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则很容易对大学学习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严重影响新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导致厌学、逃课等。
1.3.1 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同学在高中的时候,往往都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进了大学后,目标消失了,以至于学习动力明显不足,甚至在有些同学中出现了“学习无用论”。
1.3.2 对所读专业兴趣不足。由于很多同学在高中只是埋头于题海,而对大学的专业知识了解的很少,甚至有部分同学的专业是家长代为填报。当进入大学后,学生才逐渐了解所读专业,甚至部分被调剂专业的学生,遭遇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就读的专业产生了“无趣感”。
自我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不清楚,自我意识不客观。自我意识指个人对于自身及内心世界的主观反映。新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生活阅历较少,往往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脱节、自我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此外,部分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导致对前途茫然、失望,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
世界著名心理学专家皮亚杰说过“适应是智慧的本质”。目前,有研究表明,大学里因为适应不良致使有45%左右的大学新生存在心理障碍。进入大学以来,有近一半的新生遇到了学习、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等某一甚至多方面的困惑和问题。为了帮助大学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学校需针对新生不适应现状做好心理疏导和教育辅导工作。同时,学生本人也应加强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为加大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力度,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协会,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并制定新生入学教育的标准及细则。新生入学教育协会要定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讲座,适时适当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测试,及时发现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此外,还应大力引进国内外其他高校先进的入学教育经验,引导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联谊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让新老学生都参与,增加新老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丰富新生的课余生活,让新生更快地融入美好和谐的校园生活,尽快建立新的校园交际网。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班级的工作,培养新生的集体观念、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也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真诚宽容待人、团结合作做事。
各高校应对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给予足够关注,建立起专业队伍应对这一问题,深化专家水平,强化队伍相关人员的从业素质,建立起以大一新生为客体,以辅导员、教师、家长和心理健康咨询师为主体的健康教育机制,随着时事形势的变更不断更新完善这一体制,为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出一批思想道德素质高、学习优、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以先进事迹报告会、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形式,给新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树立起看得见、可效仿的榜样。通过朋辈榜样的示范和互动解决新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各大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新生进行适应教育,帮助新生尽快进入角色,走出迷茫,尽快适应新的学生和生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热点。顺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通过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挥朋辈的榜样示范和互动作用等,积极引导大学新生及时调整自己,投入到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中,最终顺利度过大学适应期。学生自身也要加强自由调节、自我管理,顺利实现角色转变,为梦想聚集青春正能量,快乐生活,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