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静态知识之初探

2018-01-26 13:36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邹忌齐王罗布泊

◎ 周 莺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对学生而言没有难度,常常沦为知识训练的材料,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常常无所适从。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几个静态的语文知识点提问,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不断提取“已知”信息,证明“已知”的语文基础知识;或者是用“已知”的语文基础知识来解释文本中“已知”的信息。表面上一节课热热闹闹,实际上割裂了文本,学生对静态知识的理解也并不透彻,无法真正提升阅读能力。语文基础知识到底要不要参与课堂,又能够以怎样的形式参与课堂?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将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炼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用标点来表达对文本的认识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为例,这是一篇充满忧患意识的文化散文。文中不仅叙述了罗布泊消逝的过程,而且对罗布泊消逝过程中“人”的因素进行了思考,并且充满忧思地想到了“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大声疾呼“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基于上述的认识,课堂教学可以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其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个文章题目后可以加哪些标点?

学生很快就可以回答,此处宜用句号。句号可以表示陈述,叙述一种现象。“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并且它的繁华是有史料记载可以佐证的。“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的关系。”“1925年到1927年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下游干旱缺水……耕地废弃,沙漠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因生态得以好转而变成了牧场。然而,“近30多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于是,“罗布泊消失了。”

不过,在梳理罗布泊由生命绿洲到消失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发现,作者在向我们描述这个事实的过程中是充满感情的。如果在这句话后面加上感叹号也可以,并且别有味道。罗布泊的“‘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这个简单的感叹句独立成段,表达的是作者对罗布泊消逝的深深惋惜之情。还有,“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抽水”中四个“盲目”连用,表达了作者对抽干塔里木河的强烈谴责。作者站在罗布泊的边缘时的所见所感,也无不体现对“人的介入”而消逝的罗布泊的痛心疾首。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发现,省略号用在这里也没有问题。因为用省略号更能凸显作者的意图。作者所注意到的,除了罗布泊之外的其他地方,还有人为破坏的现象,提醒人们注意,还有青海湖,还有月牙泉,还有一切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其二,给这些标点排序,顺序是怎样的?

在通过给题目点标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清、读透文本所传递的内容。再深入一层,要求学生给作者的三个层次的感情排排顺序。通过引导,学生就能够认识到,首先应该是句号,因为作者首先要把罗布泊从生命绿洲到荒漠的过程交代清楚。其次,在交代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作者对罗布泊消逝的惋惜,对人的介入、人的盲目而致使罗布泊消逝的谴责,应该为感叹号。第三,面对罗布泊的消逝,我们要警醒,对正在因为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足够的思考,这才能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所以用省略号,省略号可以表现出作者深深的忧虑,引人深思,体现出意犹未尽的表达效果。

标点符号如何运用,是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一般的标点符号运用技能训练仅仅限于厘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少让标点符号的训练与文本的解读结合起来。如今,两者的结合成为一个高效的抓手,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通过标点的替换,既能理解标点本身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能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二、从句型入手认识文本和人物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为例。首先,要注意兼语句的功能。“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典型的兼语句,“齐王”不仅是前一个句子“邹忌讽齐王”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句子“齐王纳谏”的主语。课堂上可以不出现“兼语句”这个静态的概念,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试着拆分这个句子,如果学生能拆成“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这两个句子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两句话就是这篇文章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其次,要注意同一句式可能包含的不同意义与情感。邹忌“暮寝而思之”,终于想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三个句子形式相同,所要表达的意义却很不相同,写出三人对邹忌的不同心理。当邹忌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时,他的妻子毫不犹豫地先肯定“君美甚”,而且用一个倒装的形式加强语气,不容质疑;再进一步反问“徐公何能及君也?”其中的“私”情可见一斑。“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共识。所以他很不自信,又向自己的妾求证“吾孰与徐公美”。妾不明白邹忌发问的目的,所以迟疑地说出“徐公何能及君也?”话语中带着畏惧。最后,当邹忌就同一问题向“客”提问时,门客只给了一个表示否定的陈述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言辞中,有遮掩不住的尴尬。

语言本身就是情感,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和句型,表达了不同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课堂上如果仅仅是让学生提取显而易见的“私”“畏”“有求”这些信息,而忽略了邹忌揣摩他人情感的依据和得出结论的过程,那么邹忌有“自知之明”这一形象也会因此而削弱或因为“来路不明”而仅仅成为一个标签。

其三,注意独字成句的用法。这关乎邹忌“讽得巧”和齐王“善纳谏”。当邹忌将自己的感悟推及齐王,也就是劝谏齐王的时候,齐王就报以一个字“善”。独字成句,是对邹忌的评价,表扬其“悟得透彻”“比得恰当”。由此,突出了邹忌的形象,既有自知之明,又善于劝谏。更巧妙的是,齐王在道一声“善”后,没有多余的话,就付诸行动,进行“三赏”“三变”,进而达到“战胜于朝廷”的最高治国境界。一个善于纳谏的齐王形象也以一个“善”字而跃然纸上。

课堂上,可以围绕这个“善”字做文章。可以让学生解释“善”字,可以让学生补充“善”字前面的主语,也可以比较补充主语后和原文表达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体会“独字成句”在表现人物情感也即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独到之处。

三、从关联词和修辞入手理解文本

笔者以《百合花开》一文为例: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吃惊,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会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首先,应该认识“即使”“纵然”等让步假设背后层层深入的讽刺意味。在百合花终于“结出了第一个花苞”后,附近的杂草、蜂蝶、鸟雀都纷纷来嘲讽它,这个信息是学生自己就能感受和体验的。但是,如果能抓住关联词语深究,学生对杂草、蜂蝶、鸟雀的讽刺会了解得更深入。

第一句:“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这是最浅层次的讽刺,即“否定”百合是花。

第二句:“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句中用了“即使”一词,让步假设,即退一步讲,姑且承认你头上那个“是花”,然而价值不变。

第三句:“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欣赏呀!”一句中“纵然”一词,还是让步假设,即再退一步讲,不仅承认头上的是花,而且是“世界上最美的花”,但是仍然不可改变“无人欣赏”的事实。

通过抓住两个表示让步假设的关联词“即使”和“纵然”,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条件越是让步,讽刺的力度就越深入。由此,让杂草、蜂蝶、鸟雀对百合的讽刺不只是学生初读文本就能感受到的内容,这样的解读,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后文的内容,即百合的“坚定”和“坚守”。

除了关联词,文本中的修辞也是理解文本很好的切入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首先师生合作朗读了这两部分内容。

师: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吃惊,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生: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师:偶尔也会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

生: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就是这样的朗读,学生也能感受百合的坚强。但是,究竟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传递了这种坚强,学生不甚了了。

于是我们换一种形式进行朗读:

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生: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

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生: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

师: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欣赏呀!

生: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全体学生齐读: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读完文章后,让学生体会,哪一种表达更好。学生很快能从朗读中体会到,后一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表达方式像吵架,像争论,像辩论,而文章原来的表达显得更加有气势——即当百合结出第一个花苞后,各种非议、冷嘲热讽接踵而至、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百合花不但没有被击垮,反而在这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下,用自己坚不可摧的信念回应和抵挡了一切世俗的眼光和争议。

这样,排比句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相比于纯粹的训练排比句的作用,让基础知识参与课堂设计和提问,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会更加深入,记忆会更加深刻,对学生形成学习经验也有更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诚如数学课一定要涉及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样,语文课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语文基础知识。但是,语文课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发现文本中有教学价值的基础知识,让这些基础知识参与课堂设计,变成有效切入点和抓手,借此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猜你喜欢
邹忌齐王罗布泊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邹忌劝齐王纳谏
呆若木鸡
邹忌比美
丝路档案
“二百五”的由来
画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