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市东至县实验小学 汪后强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内容,新课标还在“阶段目标”中对学生的古诗文背诵提出了明确要求。古诗词教学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我们发现,在平常的公开课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上古诗词教学课,即使偶尔有大多也是让学生读通诗句,理解诗词大意,再让学生逐句说出诗意,最后读读背背了事。教师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索然寡味。于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听身边的教师抱怨:“古诗词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样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如何让古诗词教学既扎扎实实又兴味盎然?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古诗词教学的导入是一门艺术,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都大有裨益。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点燃学生的诗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来看王崧舟老师 《枫桥夜泊》的教学导入——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生答)
师: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生读)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钟声。
师: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相关诗句,生朗读)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得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上课伊始,王老师从当代诗人陈小奇写的歌词《涛声依旧》开始,抓住“无眠”和“钟声”两个词语,分别出示王世祯、高启、陆游等诗人的相关诗句让学生诵读。这些诗句就像一浪一浪的钱塘江大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到最后如钱塘江大潮铺天盖地:为何这么多诗人反反复复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当学生的好奇心充满胸腔的时候,也就完成了蓄情。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期待,《枫桥夜泊》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其实,古诗词情境导入的方法很多,如:简介背景生境、初读依诗设境、缘题设疑入境等。我们只要根据所学古诗词设计最佳情境导入方法,便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诗境之中。
古诗词语句精练,内涵丰富,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浅层的理解和机械的朗读上,而应找到一个支点——“诗眼”。这里的“诗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潜”一“细”两字,生动地传出了春夜和风徐徐、细雨绵绵的状态;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悦”一“空”两字,便达到了情景交融、形景神会的境地。教师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通过品味、感悟,就能将“诗眼”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品读古诗词的能力。
我们来看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当中有一个诗眼,有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
生:是“喜”。
师:喜到什么程度?
生:发狂。
师:狂,发狂,喜到手舞足蹈就是“狂”。河南、河北原来是叛军的老巢,根据地被收复了,说明叛军彻底被消灭了,说明祖国得到统一了。“剑外忽传收蓟北”这个消息是什么消息?
生:(纷纷大声说)好消息。
师:喜讯来到了,这个消息来得快不快?
生:(齐声说)快。
师:你从哪一个字看出快?
生:(大声说)忽。
师:这个喜讯来得太快了,听到这个喜讯,诗人有怎样的表现?(生朗读第二行)
师:流的是什么泪?
众生:流的是高兴的泪;流的是激动的泪;流的是兴奋的泪。
师:“漫卷诗书喜欲狂”,请你告诉老师,诗人为什么要“喜欲狂”?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还要发狂吗?
生:因为他晚上做梦都想官军平定乱军,所以听到这个喜讯高兴得想发狂。
师:他“喜”叛军得到平定。这是一喜,那二喜呢?
生:二喜国家得到安宁了。
生:三喜是他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生:四喜是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师:他怎么不喜欲狂呢?(齐读三、四两行)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诗眼的咀嚼,是诗歌教学的着力处。”抓住诗眼展开理解,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学习起来轻松有效。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孙双金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喜”,通过品读、讨论、交流,分别悟出了诗里表达“喜”的情感。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品味到“喜”字的用笔之妙,水到渠成地领会了诗人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古诗词直观呈现、凝练含蓄的特点决定了想象力之于其理解尤为重要,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必须有想象的参与。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也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学生只有充分利用想象以及复现意境,才能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才能实现与作者的深度沟通,才能充分感悟诗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我们来看一位教师执教 《渔歌子》的教学片段——
师:你看,短短27个字,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景象,完全就是一幅画啊!(学生看插图)
师: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画家心中的景象,我们可以比他更高明一些!因为当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我们的想象,我们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象。(生闭眼想象)
师:这么多的景象,这么丰富的色彩!我相信你一定看到了!慢慢地睁开眼睛,来,把你刚才看到的最美的景象,或者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告诉大家。
师:首先,让我们抬头往前面看,你一定看到——
生:我看到了西塞山,它连绵不断,它郁郁葱葱。在西塞山前,许多白鹭在叽叽地鸣叫,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
师:我们接着往近处看——
生:我看到了桃花开得正艳,有粉红的,有雪白的……一阵微风吹来,几片粉红的花瓣随风飘落到水面。
师:是啊,春天到了,江水也涨起来了。我们仔细一看,在江里——
生:一条条鳜鱼正在欢快地游动。
师:是啊!请你来读读这两句,好吗?(生读一、二句)
师:我们的目光再近些,一定会注意到江面那条小船上——
生:有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人正钓鱼呢!
师:而天空中——
生:风轻轻地吹着,雨轻轻地飘落。
师:是啊,多美啊!请你读这两句。(生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啊,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既看到了远处青翠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也看到了近处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的清清江水、黄白相间的肥美鳜鱼,我们还看到了更近处斜风细雨中那个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张志和就像一个画家一样,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烟波垂钓图”。来,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欣赏这幅图画一样的词。(生齐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说话的内容不仅有看到的、听到的,还有闻到的……整个教学环节实现了意象的浮动,完成了诗人和读者的自由想象和双向互动。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只有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诗歌本身无论是形还是质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朗读和背诵。古人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意思是通过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律,读出意境。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应该贯穿于古诗词教学的始终,课堂应该是书声悠扬,诵读之声不绝于耳。
我们来看汪秀梅老师执教 《忆江南》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诗人感慨:“能不忆江南?”这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生读)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的极度思念之情。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生读)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无限眷恋。
师:请你读出无限的眷恋。
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读出赞叹。
生:(读)能不忆江南!(强烈地)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师:我听出诗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
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不同的诵读,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悟。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汪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以诵读来检验学生对诗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我们摆脱了“解诗意+明思想”的枷锁,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细细品味,体会其情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感受其情境;在情浓浓、意切切的氛围中入神吟咏,领略其情韵,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词的融合,生命与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