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闵宝权
①根据病史和起病的特点;②周围神经病的典型临床表现;③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④腓肠神经活检等;⑤病因诊断:周围神经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是进行治疗的主要依据。
①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应采取措施停止毒物继续进入体内,并加速排除和应用可能的解毒剂。砷中毒可用二硫基丙醇3毫克/千克肌肉注射,每4~6小时1次,2~3天后改为每日2次,连用10天。铅中毒可用二巯丁二酸钠,每日1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5~7天1个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②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可进行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静点以及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⑧营养缺乏和代谢障碍:应补充各种维生素类以及对原发病如糖尿病和尿毒症等进行治疗。
①疼痛可用卡马西平、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及三环类药物等;②B族维生素及神经营养药物等;③血管扩张药物,如烟酸等;④局部溃疡可用溃疡膏等。
对重症病人应加强护理;对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以利于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必要时使用夹板和支架进行固定。
理疗、针灸、按摩、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等,均有助于康复。
多数患者病前1~4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及呼吸肌麻痹。瘫痪下肢常较早出现,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低或消失。部分患者在1~2天内迅速加重,多于数日至2周达到高峰。发病时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适感,可先于瘫痪或同时出现,呈手套袜套样分布,约30%患者有肌肉痛;可有神经根刺激症状。颅神经麻痹也可为首发症状,双侧周围性面瘫最常见,可涉及眼肌及舌肌瘫痪较少见。可有皮肤潮红、出汗增多、手足肿胀。多于发病后4周左右肌力开始恢复,恢复中可有短暂波动,但无复发。
①根据病前1~4周有感染史。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颅神经受累。⑧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④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及CMAP波幅下降等电生理改变。
(1)辅助呼吸:当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对症治疗:需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和吸痰,使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排出,预防肺不张。合并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时应用抗生素。保持床单平整,勤翻身,预防褥疮。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防止挛缩。
(3)病因治疗:①血浆置换:每次置换血浆量按40毫升/千克体重或1~1.5倍血浆容量计算,根据病情程度决定血浆置换的频率和次数。通常采用每日1次或隔日1次,连续3~5次。禁忌证是严重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凝血系统疾病。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每天0.4克/千克,连用5天。禁忌证是免疫球蛋白过敏或先天性IgA缺乏患者。③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不确定。
(4)康复治疗:被动或主动运动,针灸、按摩、理疗及步态训练。
根据病情缓慢进展、或缓解、或复发历时6个月以上,来初步诊断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脑脊液检查提示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对激素治疗效果明显。有时需神经活检确诊。
(1)皮质类固醇激素:最常用泼尼松,可长期口服,每日1次,连用2~4周,后逐渐减量,大多数患者平均在2个月时临床出现肌力改善。方法可以采用隔日用药及隔日减量方案。长期应用激素应当注意其不良反应。
(2)血浆置换:每周接受2次,连用3周,3周时疗效最明显。
(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每天0.4克/千克,连续5天。
(4)免疫抑制剂:可以选择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