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社丽
一
一个人若是喜爱艺术,那生在洛阳是幸运的,因为洛阳有唐时起就已闻名于世的白瓷(清·卞宝臣·《方岳风采录·洛阳县》载:“(县)北为邙岭,人取土为瓷。宋氏尤著,其瓷如玉,向为贡品。”),有宋时起就被誉为“天下第一”的牡丹(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品序第一》载:“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洛阳白瓷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起(北魏人非常崇尚白色),至唐代兴。史料载:“(唐朝)在宋家岭设立官窑,从事瓷器生产,隶属甄官署管辖。宋家岭人,为陶瓷坊的匠人,被称为‘明资匠’、‘巧儿匠’。‘明资匠’是由官府出资雇佣的工匠,属于有特殊精巧技艺的人,而‘巧儿匠’又是‘明资匠’中最有技艺的人。洛阳唐白瓷的手工技艺即源于此。”
白瓷,是以含铁量较低(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的瓷土做成瓷坯,然后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
古代制作白瓷,采用纯手工方法,制作一个陶瓷需要经过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多道工序。
古代白瓷的装饰方法还是挺丰富的:或在湿坯上刻划牡丹、松鹤、云龙、花鸟、兰花、竹石等纹饰,然后在坯体上施透明釉,入窑烧制,成瓷后纹饰隐在瓷里;或在器表堆贴牡丹、梅花、玉兰、荷花、竹松、水仙、龙鹤、小鹿等花、鸟、草、虫、动物,产生立体效果;或以刻有纹饰的模具压印坯体,呈现凸起的阳纹、凹陷的阴纹。装饰方法的选择,随最终需要呈现的艺术效果而定。可见,牡丹在唐白瓷中已是主流纹饰。
世间万物,为何牡丹会成为瓷上常见的纹饰呢?
1、在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杜阳杂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剧谈录》载:“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从皇帝到百姓人人爱牡丹,人人赏牡丹。当然,皇宗贵族喜爱牡丹和百姓是有区别的:皇宗贵族是因为牡丹真美色;百姓不仅是因为牡丹之美,更重要的是牡丹在当时因为人人爱而产生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
2、牡丹品种繁多,有单瓣型、荷花型、皇冠型、绣球型、菊花型、蔷薇型、金环型、托桂型、楼子台阁型、千层台阁型,且每种花型都有很多品种。多姿多彩,有利于艺人临写、取材。
3、人们赋予了它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艺人引用最多的还是民间赋予的“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
4、诗画渊源。
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郑风·溱洧》中,牡丹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与洧,浏其清矣。维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唐代诗人李白《清平调·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将牡丹和杨贵妃之倾国之美并提。
唐代诗人刘禹锡《赏牡丹》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描绘了牡丹“动京城”的盛况。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已出现牡丹,宋代·余仁中·摹顾恺之《顾虎头列女图》中的庭院栽植有木芍药(牡丹)。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之情景:画面左端开始婷婷而立的那位贵族妇女,发髻上插牡丹花一枝;画面左起第四位侧立着的侍女手执的长柄团扇上绘着的是盛开的牡丹。
瓷上装饰的纹饰皆出自中国历史文化和艺人取材于当代文化。牡丹,无论在远古,还是在唐代,都是人们喜欢的题材,出现于陶瓷之上理所当然。
二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发源地之一。洛阳有最富盛名的“唐三彩”、“白瓷”,有“甲天下的牡丹花”。我们的先人为洛阳创造了伟大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们的文化宝库,做为洛阳的后人,我们要好好保护传承,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
三
任何一位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工作者,都会以弘扬本土文化为己任。我出生在洛阳,是洛阳陶瓷艺术创作大集体的一员,我一直倡导以洛阳本土文化为根基,广采博取,向其它地域陶瓷艺术工作者学习,借它山之石为已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创作具有当代艺术风貌的好作品。目前,设计创作作品百余件,其中独立设计制作的“一揽富贵花篮”获得中国陶瓷协会首届“大地奖”评委特别奖,“姚黄牡丹花盘”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佳工艺奖等荣誉。
洛阳陶瓷从北魏起已是御供品,《魏书•陶录》载:“洛京所陶,皆供御物。”《古今中外陶瓷汇编》载:“洛京窑,亦元魏烧造,即今河南洛阳县也。初都云中,后迁都此,故亦日洛京,所烧即供御物。”
“牡丹瓷”继承了洛阳白瓷烧制技艺,铺以镂空雕刻、手工捏塑等陶瓷技艺之精华,被誉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且精湛的技艺、典雅的外观以及美好的寓意而成为国礼,为中国外交服务,走出国门,“成为继中国‘五大官窑’之后独具特色的新派艺术瓷种,延续了中国陶瓷衍进发展的历史,开创了中国陶瓷新纪元”。
以瓷咏牡丹,以牡丹扬瓷,以陶瓷为载体传播牡丹文化,以牡丹为媒介推动陶瓷事业的发展,将我们洛阳的古都文化、白瓷文化和牡丹文化发扬光大,并使之与当代文化结合,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洛阳创造好当代文化,为后人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迹,这应该是洛阳陶瓷艺术创作者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