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峰 张 鹏 辛小艳
(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一公司,河南 濮阳 457300)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时都在接受挑战,国企尤为明显。如今,企业员工明显感觉到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标准越来越高,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加之物价的上涨、生活的压力等等,员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如不能得到有效释放,不仅危害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企业的整体工作绩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结合实际,对员工幸福指数低的表现、成因和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路径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指数,就是衡量人们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目前,从总体上来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无疑是水涨船高。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单位和人群,大家的幸福感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近期,笔者也对身边的员工进行了专题调研,有86%的员工“感到工作压力大”,89%的员工表示“工作感到疲惫”,92%的员工“常觉得时间不够用”。
员工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以及由此造成的怠工、缺勤、跳槽或转行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员工满意度每提高5%,会连带提升11.9%的外部客户满意度,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效益提升2.5%。可见,企业若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就能更好地保持企业的持续有效和谐发展。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些员工的幸福指数低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一是来自工作岗位变化的挑战。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带来员工工作岗位的变化,大家对工作能否适应和胜任,这些直接影响员工的心情。有些员工因岗位竞争,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紧迫感、压力感和危机感。二是来自工作的高效率、快节奏的挑战。作为油田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紧密衔接,工作流程紧凑,每个环节都不允许延误和稍有疏漏。工作岗位就是战场,麻痹大意就会吃败仗。长期高度的精神紧张,无疑会给员工造成精神压力,产生焦躁和烦闷情绪。三是来自职业发展的挑战。辛苦不是考核指标,要以效益论英雄。现在,员工的发展和薪酬待遇与业绩挂钩,同岗不同酬,要想进步快、收入高,就要增强职业责任感,不仅要敬业爱岗,而且要在岗位上创造出卓越的成绩。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路径有千条万条,并不是说每条道都可以走得通,也不是说只有每条道都走通了,员工的幸福指数就提高了。有时也可能只满足了员工一点点心愿,员工也就心满意足了。所以,在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路径上,不必强求一致。这里仅就几个基本方面作以赘述。一是唱好“增收曲”。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说到幸福,我们不能回避一个词:收入。收入是生活的基础,幸福的保障。无论是谁,只要付出了就希望得到回报,并且如果回报丰厚,他就会更加努力付出。员工的积极性不是靠单纯的说教激发的,而是靠那些能实实在在落在员工手中的薪金和实惠。即是你说得天花乱坠,员工的收入却很低,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会低落。所以要让员工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就要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二是唱好“保障曲”。尊重员工主体地位。员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无论是私企,还是国企,概莫例外。所以,作为国有企业要落实好党的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切实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对员工尊重。尊重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它能改善人际关系、制造和谐的氛围,也能够让人精神振奋、充满活力。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被人尊重。尊重,能够带给员工更多的自尊心和责任心,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三是唱好“文化曲”。丰富员工精神生活。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是其最大的力量源泉,是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尊重员工。对于管理者来说,采取某些方式,如加薪、发奖金,让员工在一定时期内积极性提高,不是难事,但这些方式就像是给运动员注射兴奋剂,其刺激作用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过了“有效期”,刺激作用就消失了。如何才能对员工形成持久的激励?这是企业管理者都要解决的问题。而企业文化能对员工产生持久的激励。事实上,员工不仅是“自然人”“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在基本生存需要后,员工必然要实现其作为“社会人”的需要:面对周围个体各种不同的基本价值以及价值选择,在自己与他人的价值选择之间,达成某种方式的协调和兼容。这种“价值”就属于文化的范围,而激发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正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总之,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幸福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正如古诗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幸福就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感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