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玲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反映幼儿成长情况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评估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在幼儿教育领域也一直存在着多种评价模式,比较普遍的评价方式是从幼儿动作、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层面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态。
在动作发展方面,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已经基本可以完成基础性的写画动作,如可书写一些较为简单常见的汉字,绘出一些基础几何图形等。同时在有关于游戏类的动手能力上这一阶段儿童能力也较强,但在日常生活的必备能力上,如系鞋带,系扣子等方面,很多幼儿仍无法完全自主完成。
在认知发展层面,这一年龄段大部分儿童均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且乐于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但在注意力集中等方面仍稍有欠缺。
在情感发展层面,大部分儿童的内心情感中喜悦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与其他同年龄段儿童交往或与家长进行游戏性亲子活动时,这种喜悦情感的表现更加明显。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大部分儿童均能够自主与同年龄段的其他儿童进行交往,且这些儿童乐于进行同年龄段的社交活动,但在处理与成年陌生人的关系中虽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技巧仍显不足。
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教育观点认为,家长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观的形态对幼儿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人格建立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家长的自身心理状态将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很多社会事务的困扰使得家长在生活中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这会使得它们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采取一定的不合适的方法,伤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同时某些家长对于幼儿的宠溺寄过高期望也会给幼儿到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从家长入手,应当让家长明确这一年龄段幼儿的成长应秉持着自由的原则,使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成长基本按照自身意愿而并非家长意愿进行,不应将过多自身期望强加给幼儿,保证幼儿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同时,家长要适当学会进行情绪管理,有效地将生活的压力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排解,避免幼儿成为这些不良情绪的发泄渠道,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同时形成较为融洽的家庭氛围。
通过对家长的广泛调查后可以发现,很多家长具有较高的幼儿心理健康意识,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对幼儿心理健康形成有效教育,某些家长还会因方法选用不当而形成相反的效果,伤害幼儿的内心。因此,家长掌握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就成为了这一教学问题的关键。首先,家长应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到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如对于某些社会规范的教育,家长可以采取示范法进行教育,家长通过做出正确的社会规范动作及选择让幼儿进行模仿,通过多次循环使幼儿在记忆层面完成对行为规范的掌握,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及心理健康水平均满足成长需求。同时,对于一些心理健康已经出现问题或有出现问题趋势的儿童,家长可以寻求专业人士进行适当心理干预,由于这一阶段儿童心理问题普遍较为轻微,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使这些儿童心理健康状态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不会对其正常生长发育带来过大影响。
幼儿园作为3-6岁儿童日常主要的活动场所,虽然其进行的教育过程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但由于其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因而也应在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幼儿教育机构通过搭建亲子平台的模式拉近家长与幼儿间的距离。如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的亲子活动,使家长与幼儿在进行有关主题的游戏活动中分别掌握所必须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双方在这一层面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的形式有效掌握幼儿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情况,针对某些可能出现的幼儿及时与其家长进行良性沟通,将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初始阶段即得到有效处理。
3-6岁儿童作为初步掌握生存技能但尚未掌握社会技能的一类幼儿群体,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秉持着自由且乐观的态度。在充分尊重儿童自我发展方向的同时,家长应尽可能将社会生活的美好方面教授给儿童,使幼儿形成真善美的性格特点,同时形成对周围美好事物敏锐的发现能力。这一方式有利于幼儿在日后成长发育中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及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应时刻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保证具有健康心理,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