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篇:学生微课,家庭实践课程的路径

2018-01-26 09:46吴陈鸿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电饭煲红糖小林

□吴陈鸿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由于具有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传播多样化等特征,微课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一般的微课往往是由教师制作的,如果制作微课的主角是学生,效果又会怎样呢?

根据学校“家庭实践”课程的目标,我决定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选择家庭实践的项目来制作微课,没想到这个做法带来了不少意外的惊喜。我通过三个关于制作微课的小故事,谈谈自己的感悟。

正确使用电饭煲

小林是个乖巧、安静、少言寡语的姑娘,她挑选制作的微课内容属于“家庭实践项目”中关于“生活安全”的内容,旨在通过讲解、演示电饭煲的正确使用方法,增强居家安全意识,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录制时,小林激动又紧张,多次出现卡壳、忘词、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的现象。她的妈妈和我不断地安慰她:“没事,你放开说。”就这样,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慢慢地,小林掌握了使用电饭煲的正确方法,面对镜头也不再紧张,表情变得丰富生动,语言也变得清晰流畅:“同学们,使用电饭煲煮饭,应该先用煮锅洗米,加上适量的水,然后放回电饭煲里。接着插电源,请注意千万不要用湿手触碰到插头,否则是很危险的哦……”小林一边介绍,一边操作演示,整个微课一气呵成。小林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居家安全意识,而且还掌握了安全使用电器的知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变得自信又从容。小林的妈妈说:“就凭这一点,制作这个微课值了。”

奇妙的色彩化学反应

这一微课的内容选自“家庭实践项目”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实验”。两位“小老师”为了上好这一课,查询科学资料,确定上课内容,认真备课,准备实验材料。为了提高微课的吸引力,他们采用不同的淀粉和碘酒混合,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颜色,拍成两段视频,这非常契合微课的主题,又具有科学性。为了深入浅出地阐述科学原理,达到演示效果,两人分工合作,一人主讲,一人演示。主讲者反复琢磨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科学奥秘,还精心准备了小黑板,绘制了实验原理的结构图并配上文字说明。演示者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熟练操作流程,琢磨视频拍摄的角度,以便可以清晰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结果一瓶碘酒都用得见底了。微课中,那教态,那教法,“小老师”俨然是“老教师”了。

“家庭实践”课程为学生在校外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针对性学习,学有所得,乐在其中。微课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借助视频教学具有画面生动的优势,有利于学生突破知识难点,“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方式也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红糖是怎样熬成的

这一微课的内容选自“家庭实践项目”中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走进社会”。学生为探究红糖的制作过程,特意来到红糖厂进行采访和拍摄。“小记者”在镜头前落落大方地介绍此次采访的目的、地点,并针对主题提出一系列问题。

记者:叔叔,这里有9口锅,每口锅里都冒着泡泡,请问这是在干什么?

工人:是在熬制红糖。你看,锅里浮着的绿色东西都是榨甘蔗留下的杂质,去掉后才可以用来熬红糖。

记者:多少斤甘蔗才能熬制成1斤红糖?

工人:10斤。

记者:叔叔,红糖汁在机器中需要加工多久才能晾干成固体?

工人:大概15分钟。

记者:可真快呀!谢谢叔叔接受我的采访。

制作微课,尤其在微课成果分享会中,学生看到自己或者同学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能极大地提高其完成“家庭实践”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在日常活动中解决问题、适应挑战的能力,提高其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采访中,能大胆表现自己,主动与人沟通,不仅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也丰富了实践体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生看完微课,不仅对红糖的熬制过程一清二楚,而且自行设计问题进行竞答,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学得有趣,学得有意义。

微课的出现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家庭实践”课程为学生制作微课搭建了平台,让学生在校内外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或许,教师和家长松松手,“偷懒”一些,学生反而学得更简单,更快乐!

猜你喜欢
电饭煲红糖小林
褪色的红糖水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为梦孤独
一个人的米饭怎么做
高考前与高考后
电饭煲
别来无恙
红糖跟白糖相比,好在哪儿?
痛经就喝红糖姜水?
红糖水真的能补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