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桐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创造的,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文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各种各样的文化走入中国,外来文化的入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深深的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中国的大学生们。他们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不能很好的分辨好的文化和坏的文化,仅仅只是一味的接受,跟风效仿,崇洋媚外。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向大学生传播正确价值观,加强政治意识和觉悟的重要一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大学生可以了解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以及国家和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他们应该具备的相应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还可以向大学生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让学生们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变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道德品质,教师要选择其中与当今时代发展相符合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选择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政课堂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思政课教师要向高校大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只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那些理论知识就可以教化学生的。学生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而内化到自身行为,改变自身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相符合的意识和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老师不能再遵照传统的课堂上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要真真切切的把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作用。
1.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总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很多学生在学校期间都会把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与自己将来就业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上,想要学好专业技能,将来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目标,但是,这样他们就会忽略其他课程的学习。传统文化往往是作为学校的选修课程,学生选修传统文化常常就是为了学分,不会真正的主动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不要说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了,传统文化课程高校在在得不到重视。
2.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单一
在现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中,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采用的还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参与程度不够,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年代久远更是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会有抵触心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千篇一律的向学生灌输同样的内容,不仅不能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更会使有的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1.高校欠缺宣传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很多高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就业率,课程设置也大多倾向于专业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往往是选修课程,可选可不选。学生选修传统文化课程也单纯的是凑学分,真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少之又少。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能就是通过一篇文章或者一堂课,没有系统性的学习和了解。另外,高校还没有完全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点,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单调的,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的积极性较低。
2.高校传播传统文化的根基相对较薄弱
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小时候背的《三字经》《弟子规》等文章,还有就是课本中的古文。学生理解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往往会受社会中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进而丧失社会责任感,盲目的追求个人利益,自私自利。高校没有坚实的学生基础,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受到影响。
3.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的传统文化底蕴较差
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师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专业的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很深的理解,但如果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上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这些教师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义理宏大,要想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有专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
1.传承批判原则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文化,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不都是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其中也不乏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在传播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扬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摒弃落后腐朽文化,选择与当今时代发展相符合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针对性原则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各具特色,有不同的理想和目标,但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低下,所以,教师在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时必须谨慎挑选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正确指引,避免学生走弯路,形成错误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3.交融渗透原则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很多内容是西方的文化,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中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1.加强对新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新生入学开始,要在入学初就帮助学生树立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的意识。学校可以向新入学的新生发放传统文化经典著作,鼓励学生诵读经典,在读书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邀请在传统文化领域有卓越成就的知名学者跟学生分享传统文化知识,学生通过与学者的交流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班级中还可以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的主题班会,同学之间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相互交流,弘扬传统文化。
2.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现阶段,将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专门的课程放到教学方案中的高校是十分少的,但是大学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有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就要将传统文化课程引入当前的教学计划中,使传统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模式,不再只是单调的灌输式教育,要把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传统文化。例如,老师可以采取视频课的方式,让学生观看传统文化影片,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具象的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组织诵读经典的读书小组,定时定期的分享读书心得和感悟,在读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3.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在现在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在网络上受到各种各样文化的影响,由于他们还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欠缺分辨是非的能力,对网络上的西方文化大多全盘接受,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十分紧迫。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传统文化,自觉主动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学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最后,学校还要引导学生把传统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提升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运用互联网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如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网络所传播的知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形式,定时发布一些当前传统文化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积极交流和讨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同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这一做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但是,这样的做法也有弊端,网络信息十分丰富和复杂,大学生不能分辨好坏,很容易受到消极文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互联网资源的审核,避免消极内容的流入,积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减少不良的网络资源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大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努力奋斗的奋斗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内容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