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县童坊中心学校 胡标盛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内容,朗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落实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的朗读要求,我认为要从“心”开始。
《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但当前学校对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评价偏重于读音、加标点、读出怎样的语气等内容的笔试,很少进行口头朗读综合测评。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想象,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领悟力。朗读既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手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朗读训练心中要有一杆秤,不能因为不进行口语测试就淡化朗读的指导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编版一年级及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也有具体的朗读训练目标。教学前,我们要明晰低段的朗读要求:学习用普通话读课文,发音正确;能把句子读通顺,读好长句子,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读好文中的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等。教学时要紧扣朗读要求,循序渐进地指导,确保朗读训练不走过场,也不拔高要求。
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那样同等重要。”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最便捷的方法。低年级朗读指导,可多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模仿老师读时的停顿,模仿老师读文本内容的语气、语调、重音以及肢体语言,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性认识。当然,朗读示范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朗读水平,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文本,把握编者意图和文章的思想感情,范读时进入课文角色,让学生感染到作者的褒贬抑扬、喜怒哀乐之情,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之中。
学生的朗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朗读指导需讲究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收效。如长句子的朗读指导关键是抓好短语的停顿。指导读“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它们尝尝水果的香甜。”一句时,可先通过问学生找出短语:这句话写了谁?(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谁?(小伙伴)邀请小伙伴尝什么?(水果的香甜)而后用“/”画出短语间的停顿:“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它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最后让学生根据“/”的停顿读句,这样就不会读破句了。
《彩虹》一文的长句子由多个分句组成,如:“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朗读指导时,先让学生读好分句中的停顿:用“△”标出动作的词(提、走、洒),说出动词带的短语并连贯读出:提什么?(提着它)走到哪里?(走到桥上)把水怎样?(洒下来)最后再通过逗号读好分句间的停顿,这样长句子也更容易读顺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高朗读能力的途径是朗读实践。课上,我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巧妙采用自由读、互读、展示读、比较读、配乐读、复沓读等朗读方式,促使学生多读、有兴趣读。课余,我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美文诵读、“最美朗读者”评选等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美丽乡村、农耕文化节、红土地的社会实践朗诵活动,每周还给学生印发朗读内容让学生练习,周末拍好视频上传班级微信群,评选班级朗读之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中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对于学生的朗读,及时进行良性评价,让学生不断获得朗读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保持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如果学生朗读实在不好,也不该责怪打击,而应更加关心和鼓励他们,始终充满朗读期待,积极寻找朗读指导对策,加强引导和练习。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文中角色,让朗读发自内心,自然流露真情。学校一位教师在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这样指导学生朗读“小鸭子”的话:
一生读:“公鸡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
师:你是哥哥,请你学着哥哥照顾弟弟的样子再读读这句话。
生有板有眼再读,“弟弟”一词明显读得亲切了,“捉鱼”也读得响亮。
师:真好,你让大家感觉到了这是一位热情的鸭子哥哥。当你听到公鸡弟弟要下水时,你会怎么劝说公鸡弟弟呢?
生慢条斯理地回答:“不行,不行,你不会游泳,会淹死的!”
师:不会游泳的公鸡弟弟要下水,你着急吗?再读一读。
生读,根本不着急。
师:同学们有遇到着急的时候吗?着急的时候你说话会怎样呢?
学生议论纷纷,教师指名回答。
师:是呀,文中的小鸭子也着急啊!一个“不行”还不够,还得再用一个“不行”。请同学们一起读读,把你的着急通过你的声音读出来。
生齐读、再读,“不行,不行”,一次比一次读得更短促、更急切了。
师:不会游泳的公鸡弟弟要下水,你心里可着急了,着急得连连摆手,请同学们站起来带上动作读一读。
学生带上动作读小鸭子的话,学生读时,看出孩子们进入了角色内心,文本的内容已经成了他们真情的流露。
情境是连接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感情的纽带,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朗读训练中,如果能结合所朗读的内容,努力创设适宜学生朗读的情境,就更能让学生触景生情,取得较好的朗读效果。如《夜色》第一节,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胆小害怕时的感受,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的情境下朗读;《四季》一文,让学生依托春夏秋冬四幅插图的情境朗读语段;《妈妈睡了》则应用媒体设备,让学生在妈妈辛勤干活的画面及《我爱妈妈》儿歌韵律播放的情境下朗读……
总之,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应从心开始,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法、心中有情,就一定能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