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锦 白佳玉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从古至今,歌唱对于大众来说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听觉上的艺术魅力能调动大众对音乐的热情和喜爱。而人们对民族唱法这种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形式的热情与喜爱,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减退。反而受到了更多歌唱艺术家的喜爱。我国的民族唱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千年以来,我国各族人民拥有各类民歌,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歌代表作品,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歌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特色的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它以歌唱者的嗓音甜、脆、宽、亮为特征,行腔韵味为特色,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民族唱法继承和吸取了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精华,借鉴并吸取了美声的科学方法,适合演唱民族创作歌曲及中国歌剧。而在民族唱法中,具有动听撩人的声色,声音的收放相对自如,两个音符之间的连接顺畅无阻,而唱腔又不过于刻板相对灵活等等多方面的优点。当然,民族唱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过于看重歌唱时的技巧,而导致对歌词的细致有所忽视,从而烘托出声音的美感,但这种方式会给人一种过于炫技的感觉。或者民歌中的一些歌词会偏向地方化,虽然这种地方化恰恰能体现民歌的地域特点,但是也同时阻碍了民歌向外流传的脚步。
民族向来以音色优美化而著称,而民族演唱的优美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富于变化的。除此以外,民族唱法的声部区分又是非常明显和严格的,在民族唱法中,音区是否和谐是最为重要的;倘若民族演唱家能够将发音控制的很完美,那么音量和音域的可塑性就会变得很大;民族唱法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气声一致,两个临近音符之间的发音连接,是顺畅无阻的。民族演唱者要求发声要做到自然,自然的同时又要适当加大音量,力求声音洪亮。而在民族唱法的音色方面要比其他演唱方式更纯净一些。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这种民族唱法流通到了我国,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使我国民族演唱的空白逐步被填满。民族演唱的发声是以腹腔,胸腔,鼻腔之间的气息变换为基础的,气息在三腔中的变换决定了声部间的气息如何在低,中,高声部间来回转换。而演唱者掌握气息是需要横膈膜的,横膈膜的支撑力使得声音发出的流畅。而横膈膜的支撑力则使得演唱者的声音具有弹性的同时又增添了一种圆润。在演唱者进行民族演唱时,高低声部之间的转换运用了关闭的方法,这会使得声部间的转换流畅自然。
众所周知,发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民族唱法就要求打开声带,让其进入歌唱状态。有意识地掌握声带的震动的频率,充分地发挥了声带的优质音色和音质的协调统一,同时通过咽、喉、口腔等不同器官之间的共鸣而使得声音可以更加地扩大,集中到头腔发出。这种美妙的声音具有特别强大的穿透力,因此民族唱法的歌唱者在演出的时候甚至可以不使用麦克风,就可以让声音送到现场的每个角落。
通常来讲,一个人的音色是很难经过训练就会有很大改观的,但是演唱者的气息是否平稳,是可以经过训练而有所改善的。民族唱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在对滑音进行转换时,首先要做到连贯,连贯的同时又要做到持续,这些技巧性的演唱特点归根到底都是需要有平稳的气息来做基础的。那么想要使气息平稳,首先就要改变演唱者的呼吸方法,胸腔与腹腔要共同呼吸是在当前民族演唱中最科学的呼吸方法。我们也将这种胸腹之间联合的呼吸法称为横膈膜呼吸法。也就是说呼吸要在胸腔之间的呼与吸,收与缩的循环往复中做出运动。呼吸做到顺畅,气流做到平稳,则会为共鸣系统做好铺垫与准备,演唱者在进行民族演唱时要注意避免局部共鸣,力求做到整体共鸣。整体间的共鸣才会时演唱发出的声音磁性更强,感染力更丰富。■
[参考文献]
[1]黄品铭.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民族唱法教学的思路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2,21:198.
[2]杜献.声乐民族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亚太教育,2016,06:104-105.
[3]张震.试论民族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8:233-234.
[4]王炜,王柳丁,刘文静.民族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4,10:140-141.
[5]杨婉琴.浅论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06:159-160.